来自洛杉矶、上海、新加坡的妈妈们:自从当妈后,她们都成了卷王
4月末上新了一部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聚焦妈妈们的育儿故事。
不同的妈妈,鸡娃的动机与心态也都是不同的,有偏佛系的,有偏打鸡血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着不同身份背景的妈妈们,她们的鸡娃之路是怎么样的?面对的教育难题是什么?看到最后,你就能发现,这些妈妈们都有着一个共性。
1洛杉矶高知妈妈静涵"想让她成为奥运冠军"
第一位妈妈静涵,从小生长在东北,24岁时,和世交家的公子——华二代的John结婚,来到美国。
John是律所合伙人,耶鲁毕业。静涵也力争上游,拥有美国名校UCLA和牛津大学的两个教育学硕士学位。生下女儿茉莉前,她在洛杉矶一所著名高中担任全职中文老师。
两所学校的教育学硕士,身处美国精英阶层,妥妥的高知妈妈。
但弹幕里对她的育儿方式却质疑:“就这还教育学硕士?”
静涵的女儿小茉莉6岁,4岁开始学习花样滑冰。
茉莉在冰场训练摔了一跤,大哭:“我不要再做我这套动作了。”
静涵只是冷静地说:“你很疼吗?休息一下。”
然后接着练。
每天把孩子“推到极限”。
茉莉与8、9岁的孩子同台竞技,当妈的是最兴奋和期待的。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赛后静涵对女儿一顿批评,并且到处“宣扬”她得最后一名的事。
“你不用告诉everybody。”
“everybody都知道了呀,你就是不够努力。”
但比赛结束,自责最深的也是她。
孩子出生前,她就已经准备让她学体育。在鼓励式教育大行其道的美国,她认为体育中受到的挫折能让一个人看清自己真正的实力,千锤百炼练就的华丽动作,能够磨练人的心性。
“我希望她有一种运动精神,能吃苦。学会坚持不放弃。……她只有学会了输,才能学会赢。”
竞技体育,无疑是一座教育的宝库,也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茉莉教练团的首席老师,是1985年全美花滑冠军的陈婷婷(Tiffany Chin),训练风格极为严苛,人称“灭绝师太”,也是最好的教练。
一周6天训练,一天120分钟,一分钟2美金,还不包括比赛期间教练们的出行费用。即使对静涵这样的家庭来说,也仍然是一种负担。
金钱还是次要的。
静涵更大的压力在精神上。在美国,她的鸡血风格被很多人当成是“有病”。
最大的,更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每天都在问自己“是不是值得的”。
“我会焦虑,因为这条路不是她选的是我选的。
每天陪她的是我,我知道我自己每一天对她有多凶,每一天都把她推到极限,我觉得不应该因为我的决策失误,把一个很努力的小孩,让她去接受这个结果。”
在她看来,这是一场赌注,要是输了,自己会承受所有的压力。
妈妈真是一种矛盾的生物。
静涵还给女儿铺设了与竞技体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条“最好的道路”。
为孩子报名了体操,广告拍摄……这些“投资”,只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可能。
这些“尝试”,也都是砸钱的。
看到孩子才6岁,就能尝试各种人生,网友们的弹幕又清一色地写满了“羡慕”:
对于静涵来说,安全的环境,与对未知的探索能力,她都想给孩子。努力与随心,她都想让孩子学会:
“妈妈不需要你是一个完美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妈妈希望你能够学会和自己相处,希望你能学会聆听自己的声音。”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妈妈?在鸡娃的道路上,和自己做着斗争,陷入情绪困境——一方面被焦虑所裹挟,想许孩子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成为严厉的“虎妈”。
如何与这样的矛盾和解,是每位妈妈都要攻克的难题。
2上海白领网红妈妈“想让他成为普通人”
相比静涵,上海的阿胖鸡娃,只求孩子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
“以后能活成我们这样就不错了。现在这样也没有特别为生计奔波,还有一点时间过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完全的996。”
即便这样,阿胖也觉得很难。
小田上小学的2020年,上海开始实行“摇号”入学,小田摇进了社区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上海人称“菜小”。
得知此消息的那天,阿胖在办公室大哭了一场,为了准备小学入学考试,她和儿子努力了三年。同时,也更坚定了她鸡娃的心。
记录自己家鸡飞狗跳的育儿生活的公众号意外获得成功,她成为年收入百万的网红博主,在都市白领、鸡血妈妈、网红博主三个身份之间来回切换。
在家中,家务事,“埋汰烧”由丈夫老田负责。
到了晚上,则由阿胖负责最硬核的教育部分。小学减负,一年级学生没有作业和考试,阿胖就会给儿子布置一些习题,看看儿子学到了什么程度。
一年花费两万的大提琴,还有足球课,尝试编程课,不仅课业,在“素鸡”的道路上,他们也越走越远。
练琴时,小田会和她斗智斗勇。
阿胖也会为小田的没心没肺而伤心难过。但只要小田来到妈妈的身边撒娇道歉,摸着小田毛茸茸的,好像猕猴桃似的脑袋,阿胖就仍然会“满血复活”,觉得自己“无往而不胜”。
而对小田来说,妈妈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那个“她”,才是妈妈。
尽管有着鸡飞狗跳的各种折磨,但阿胖的家中仍然充满着“无论如何,你就是我最好的孩子,我就是你最好的妈妈”的幸福氛围。
成为妈妈后,阿胖觉得自己变柔软了。不管孩子在不在眼前,她都觉得有一个念想,感到很幸福。
3新加坡“卷王”妈妈:“学音乐是最好的路”
秀玮20岁时从福建漳州考学来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待了15年,与当地人结婚后育有一女一儿。
新加坡奉行“精英治国”,小学3年级时的GEP考试,筛选出1%的孩子进入“天才班”。
8岁的女儿Sasa三年级了,除了要准备GEP考试,最近也在考二胡奖学金。
面对有些时候“不争气”的Sasa,她会有些生气。比如,Sasa有一个音怎么都弹不好:
“你在这里干嘛?10遍了怎么可能还在错?我不要这里有错。快点,我只剩下5分钟了。”
“你不想我的火气上去,就把手放上去。”
火药味升级,秀玮把sasa关在了房间内不准出来。
和孩子发脾气,是自己压力太大,既要上班,又要兼职钢琴老师。其实秀玮知道这一点,并且也能马上意识到。
但另一方面:
“她怎么可能知道我现在的苦心。通常都是长大以后才知道。我小时候也不会想要知道,只会知道我爹娘很辛苦。可是为什么要学?不知道。长大了以后才知道:‘哦,这是对的。’”
从小到大,不管风雨有多大,她是否生病,秀玮都被父母接送着去钢琴老师那里学艺。她也很爱音乐,一切优美的旋律,音符,都能打动她的心。
大学时,她考上了新加坡艺术学院,但因为经济原因,转学了其他专业。毕业后,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她仍成了新加坡华乐团(国家级民乐团)的一员。但生下Sasa之后,为了更好照顾家庭,她辞去了心爱的工作,成了科技公司的文员。
因为妈妈与女儿之间的深刻连接,让她想要从头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女儿身上完成自己的心愿。
她希望10岁时,Sasa能够考进新加坡青年华乐团。“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在学音乐这条路上,她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托举孩子。
写在最后:
我们总是质疑妈妈做得不够好的一面,比如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要求,让旁观的人都感到窒息。
但妈妈都是在凭借着自己的人生经验,拼劲全力,给孩子展示这个世界的最好的活法,但在鸡娃路上走着走着就能明白,孩子未来的路得靠他们自己走。
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片中的妈妈们没有给我们答案,或许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但妈妈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她们都想成为孩子最好的妈妈,在亲子关系的修行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