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老王和陈Par


老王和陈Par

老王给我的印象很深。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他特能省。我们第一次见面吃饭,我说我请客,结果点菜点到一半,他硬是让我别再点了。说吃不掉,浪费,吃到7分饱就够。

老王在30多年前从马来西亚来新加坡。来的时候,身无分文。从公司里的小职员做起,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大约10年前,他把公司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然后自己又开了一家咨询公司。

老王其实不缺钱,但他闲不住,说宁愿每天来上班,也比混吃等死强。他的独子在英国上大学。如果不工作的话,每天在家里和老婆大眼瞪小眼,更难受。

老王开着一辆又脏又破的尼桑。我经常揶揄老王:你那么有钱,怎么还开辆破尼桑?至少买辆宝马嘛,这才符合你的老板形象。

老王总会撇撇嘴,有点不屑的说:四个轮子,能动就好。

老王的穿着,倒是和那辆破尼桑很般配。他平时总穿着一件T恤和牛仔裤,手上戴着一块很普通的卡西欧,脚上一双纽巴伦。看他一身打扮,从头到脚加起来不到1000人民币,怎么都不像一个有钱人。

但基于我的经验,真正靠自己双手挣到财富的有钱人,反而是像老王那样的居多。他们的内心,已经强大到不需要靠名车,名表,或者各种消费行为来标榜自己的财富。

老王的低调和随意,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朋友,在一家著名的外资企业中任职的高级合伙人,陈Par。

陈Par在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上班,前两年刚换了新车:奔驰S450。有一次我和他吃饭,他忽然问我:你知道我这身西装多少钱?

我说:”这么挺括的西装,至少得2000多人民币吧?“

“2千?你开什么玩笑!“陈Par略带激动的说到:”加个零,2万多!“

由于是高级合伙人,陈Par的收入不菲,税前有300多万,在上海应该属于高收入阶层。但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让人有种”吃力“和”心虚“的感觉,完全不像老王:”舒服“,”自在“,”游刃有余“。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老王见了我几次后,决定委托我向他提供一些理财服务。签好了文件没过几天,老王默默的往他的投资账户里转了100多万美元。老王表现的非常淡定,连电话都没和我打。因为他觉得,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回答,投资流程在合同里已经写的清清楚楚,按合同办就行。

陈Par则完全不同。在通了几次电话,包括见面吃饭,问了很多问题后,陈Par决定投资10万美元。后来钱打进来时,陈Par又特意向我道歉:老伍,实在对不起,家里有点事需要用掉2万,只剩下8万投资。

再过了半年,陈Par又打电话给我,说老伍实在不好意思,家里又要用到钱,我需要赎回那8万,以后有了多余的积蓄再投资。

在别人眼里,陈Par事业成功,出入光鲜。但我知道,他其实过得挺辛苦的。老婆不上班,家里有2个娃,再加上豪宅的按揭贷款,每年竟然省不下几个钱。

由于我的工作关系,经常会接触到老王和陈Par这样的朋友。在观察他们的人生百态时,我总结出一个有违常理的规律:一个人是否殷实,和他的消费习惯,基本没啥关系。很多时候,两者甚至是负相关。

为什么说这条结论有违常识呢?因为我们平时在判断别人的财富水平时,通常会从面子来推断里子。比如一位朋友如果穿着高档西装,开着豪车,出入高级餐厅,飞商务或者头等舱,住5星酒店,那就让人感觉他一定很有钱。但如果反过来,穿的普普通通,拎着一个几十年都没换过的破包,在街头小吃将就吃一顿,住廉价酒店,你怎么也很难相信对方腰缠万贯吧。

但生活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经常让人大吃一惊。在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中,作者也提到类似的规律。那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别人的消费偏好,是他的现金流支出。从逻辑上来说,消费层次越高,现金流支出越多,势必导致积累的财富越少。因此外表光鲜,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消费者,未必能完成积累成为殷实的富翁。而真正的富翁,却很可能宁愿低调,过着和常人差不多的节俭生活。在他们眼里,财富,是积累下来的东西,而不是你花掉的东西。

节俭,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似乎越来越被淡忘,甚至被鄙夷。但事实上,深刻理解节俭的价值,并身体力行的,才是真正的智者。

节流,永远比开源容易。这个规律有一定的普遍性。举例来说,回顾过去40年,全世界的能源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我们挖到了更多的石油或者煤炭,而是我们对于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今天的美国,和1950年的美国相比,每一块钱GDP产出,需要使用的能源,下降了60%。

要想将石油或者煤炭的产出量,提高60%,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把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通过节俭来增加每单位产出量,却要实际和有效的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1975年时,家用汽车对于汽油的使用效率是每升5.5公里左右。而到了2010年,该效率被提高到每升14公里左右。

节流比开源容易,这个规律的实用性很强,但却不容易被人理解。

举例来说,绝大多数投资经验有限的新手,在寻找比较各种投资产品时,上来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回报有多高。回报10%的,比8%好,但肯定不如15%更好。

但他们不明白的是,在投资领域,哪怕是要提高0.1%的投资回报,有时候也是相当困难的。在美国市场,平均大约有90%左右的基金经理,在过去15年的投资回报落后于市场基准,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因此为了战胜市场,哪怕只是超过0.1%,基金经理们使出了各种招数,动用了各种科技手段(比如高频交易,卫星照片,等),还不一定能够保证提高自己的投资业绩。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各种基金产品的收费,并且做出聪明的选择,那么未必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就能省下2%,3%甚至更高的费用。比如如果通过银行购买海外的公募基金,一般都要支付2%以上的申购费。基金的管理费,一般都在每年0.75%到1.5%左右,有些甚至更高。而如果购买投资相同市场的ETF,不光不用付申购费,年管理费往往在0.3%以下。从数学上来说,省下3%,和多获得3%,对于投资者的回报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在投资实践中,想要多获得3%的回报,其难度比省下3%高多了。

节流比开源容易的逻辑,还能进一步被扩展,应用到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快乐这个话题上。

快乐和沮丧,是期望和现实发生碰撞后的结果。很多研究显示,人的快乐曲线,好像一个笑脸。那就是:年少时很快乐。随着年龄慢慢增加,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焦虑。这种趋势,在50岁左右达到底部。然后在50多岁以后,焦虑开始减少,快乐又开始增加,一直到退休终老。这也是为什么,40-50岁那段时光,是绝大部分人最不快乐的一段生命,简称中年危机。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背后主要的原因,是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痛苦越深。人在25-50岁那段生命里,一般期望都比较高,有更强的攀比意识,因此无形的压力也更大。在50多岁以后,人并没有变得更优秀。但是他的期望降低了,因此也更满足了。

像老王那样的”邻家百万富翁“,恰恰是看懂了这个逻辑,明白了这些道理的聪明人。他的生活需求很简单,因此他的满足感非常强,时时都感到很幸福。而陈Par,则是另外一种状态,虽然收入很高,但却总还让人有种”气喘吁吁“的感觉。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真的只为自己活,有些人不得不为别人活。世界的精彩,恰恰在于没有对错,百花齐放。老王和陈Par,各有各的活法,也都有自己的理由。聪明的读者,不会急于去做道德判断,而是会从他们各自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启发,获得一些感悟,提高自己和家人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为了帮助大家回答各种理财问题,我推出了新课:学了就能用的小白理财课。这门课适合年轻的上班族和对金融一知半解的投资小白。课程的涵盖内容包括:银行理财、保险、股票、基金、房产等和我们平时息息相关的各种理财工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托马斯·斯坦利,威廉·丹科,《邻家的百万富翁》,1998

上一篇新闻

一周行业要闻:Doo Tech直联港交所、嘉盛集团、OANDA、Forex4you以及FMA黑名单

下一篇新闻

“香港山东周”期间菏泽签约6个项目 协议外资额24.77亿美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