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生活家,创导社交摄影的凯哥手机摄影
一场如约而至的邀约讲座让我认识了凯哥,丁凯挺,高级设计师,上海市会展行业常务理事,全艺展览GE-EXPO董事长。讲台上的凯哥用ppt演示娓娓道来他摄影的心得,我如此正面而直接地了解到一个摄影家的成长经历及日常生活是如此丰富,由衷感叹凯哥不愧是一个资深的生活家,同时也让我对摄影有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觉:原来照相这件事儿,也可以这么有温度啊!或者说,照相,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力量,哪怕是出于一种狭隘的内心。
整个过程,凯哥也一直不断分享自己的摄影习作,教导我们通过不同的摄影技巧,不同的视角去观看世界,关照我们的人生,从平凡日子中不断精进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有料、有趣。这让我想起《庄子·养生主》里的最后一段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就是薪火相传,将人文精神的种子,散向人群,人群就是文化的土壤,文化就会生根发芽,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ppt分享的照片拍得非常生活,丰富生动,谈不上什么视觉冲击力,但是不急不躁,耐看,没有悲观的情绪,让人看后有种如沐春风的舒适感。
凯哥说他拍摄时很少考虑艺术创作的问题,早期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专业技巧,却胜在角度和构思新颖,这种考量却使他的影像有了某种人性关怀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依靠某种巧妙的构图和光线来传递的,单纯、朴素、震撼人心。
人无法预知、控制生命的长度,却可以设法增加生命的宽度、厚度,这是凯哥的生活美学。
凯哥16岁就拿起相机,起先接触摄影只是学习之余的嗜好,没有找到适合的老师,只能一边拍摄练习,逐渐熟悉相机的各种功能,逐步提升拍摄的技能,一边向书本学习。
那时的摄影书籍和杂志还比较少,能够找到的摄影专著和教材很有限,凯哥经常上图书馆就去搜罗有关摄影方面的书籍,喜欢的作品他会细读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慢慢了解到摄影家面对镜头前的人、事、物的人文关怀,发现在摄影之外的生活美学和生活哲学。
22岁凯哥上大美院美术设计系毕业,26岁创办设计公司至今,蝉联2011、2013二届上海设计周原创展览设计最佳原创作品大奖,2018年中国建筑行业最佳原创作品“华鼎奖”。
42岁时,凯哥开始享受生活,涉猎书画茶涤性,研修儒释道洗心,风起笑看花落,风停淡看天际,用摄影之眼发现生活另一种模样。
近年来,凯哥游走于世界地方,加入摄影家协会,各地举办讲座,获得iphone全球手机摄影大赛人物组最佳作品荣誉奖,新加坡昇丰影协国际摄影(SIPC)黑白组金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摄影节暨摄影艺术展新锐奖。
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可能拍出有活气儿片子。凯哥的摄影器材并不奢华,在他淡然的外表下,始终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不断地用各种摄影形式,去感受去追问,让相机在光影中深呼吸。
摄影不为别人,不需要华而不实的标签,也不要似是而非的还原,它必须和生活交换灵魂,为自己而拍。在凯哥的摄影中,看不到丑恶,怪物或暴力,更没有那些成为杂志卖点的媚俗照片。相反,带给你的是视觉上的愉悦与惊喜。这些惊喜是他的眼睛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他不造景摆弄,不制作,不弄虚作假。
凯哥说我们可以透过摄影这个窗口去观看外在世界,记录客观的外部世界。他的摄影视角尤为宽阔,并且知道何处寻找丰富、牢固的创作灵感。看凯哥如何行走,如何观察事物,如何摄影,我们会发现是他眼前的景象激发了他的情感、冲动和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景象“捕捉”了他,而不是他拍摄了景象。
凯哥执着于“擦肩而过”的偶遇,他小心翼翼地做一个旁观者,等待生活自己达到高潮。他仿佛十分被动,其实每一张照片的选择,都一以贯之他对于摄影是“观看的延伸”的理念。
对于喧嚣和繁华,他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既是心理层面的暗暗抗拒,也有物理层面的不可接近。这样的拍摄,注定不会惊天动地,甚至无法让人找到话题标签。但是,在相当长的积累之后,与那些有意为之的“生活在别处”不同,这种观看体验不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而是为了向自己的内心说服,因而有了特别的力量。
当下智能手机、图片编辑App等摄影硬件、软件技术越来越高端和方便,凯哥说“摄影作品不分好坏,每个摄影师对于美的标准都不同,我喜欢温暖的、饱含情感的照片,让我对这个世界永保热情。我会把我想表达的情感用拍照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全世界离你只有50公分,这就有无限可能性在里面。同时这或多或少有一点间接地消解、颠覆了某些审美概念,但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就在里面,它每一刻都在变化中。
“对于我来说摄影是一种陪伴,一种精神食粮,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他没有特别专注的拍摄对象,对于感兴趣的人和事物均是拍摄主题。未来,凯哥说他希望拍摄更多让观众在画面停留并有感染的片子,用相机把他所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这世界上每一条路都不好走,但摄影这条路我会一直走到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