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朱良春临床经验及惯用经方15例

朱良春(1917-),男,江苏省镇江市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70余载。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朱良春》、《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合著)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朱良春临床经验及惯用经方15例

1.化痰定咳汤

金荞麦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蔓荆子、鱼腥草各20克,天竺子、天浆壳各10克,橘红、甘草各8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急慢性支气管炎,久治未愈,咳呛仍频,黏痰壅滞,咯唾不爽,舌苔薄腻,脉滑,属痰热阻肺者。清水先泡后煎,每剂煎2次。每日1剂,分2次温服。病例:单某,男,52岁。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顷感外邪,又致引发,咳呛已10余日,服药未已,咳呛阵作,痰稠,咯痰不爽,口微干,舌苔薄黄,脉滑数。予上方3剂,咳显减,痰亦爽,续服2剂而愈。本方以金荞麦、白花蛇舌草、鱼腥草、甘草清热解毒;天竺子、天浆壳、橘红化痰止咳,对痰热阻肺之咳喘疗效甚佳。若热灼阴伤者,可加麦冬、沙参各10克;对寒邪束肺和阳虚痰饮之咳嗽无效。

2.参蛤定喘散

红人参、紫河车、川贝母、麦冬、北沙参、钟乳石、炙款冬花各20克,蛤蚧1对,橘红10克,五味子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慢性、虚性之喘证、咳呛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性喘息及支气管哮喘久治不愈者。上药研极细末。每服3克,1日3次(或装胶囊,每服6粒)。病例:陈某,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经常发作,近年来逐渐加剧,咳呛气促动则尤甚,入暮足肿,舌苔薄腻,舌质稍紫,脉细滑。此肺肾两虚,气失摄纳之候,予参蛤定喘散1剂,每服3克,1日2次。服用3日后,咳喘即减,饮食亦较前为佳,继服2周后,足肿消退,精神渐振,咳喘趋定,以后每日服1次,以巩固之。本方为脾肾阴阳双补之剂,适用于咳喘日久,脾肾俱虚,虚多邪少之咳喘证。若有表邪,当先解表祛邪后,可继续服用,全方配伍合理,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可以久服,对慢性咳喘之缓解期最为适宜。

3.消痰制咳汤

炙皂荚3~6克,法半夏、制南星、浙贝母各6~10克,橘络6~12克,生姜3~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顽痰咳喘,风痰,痰多色白,质黏如丝,不易咳出,胸闷胸痛,舌淡苔白,脉紧者。先将药物用水浸泡半小时,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病例:李某,男,50岁,患慢性支气管炎数年,每感风寒即发,咳嗽胸闷,痰白黏如银丝状,量多,不易咯出,畏寒,头痛,咳甚时遗溺,舌淡苔白飘,脉弦紧。证属风痰闭肺,投以消痰制咳汤方,服3剂后证减,再进5剂,咳嗽止,以二陈汤加味善后。本方源出古方。原由半夏、制南星、皂荚、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痰空盛,喘促不能唾”。现去甘草、大枣之甘缓,加浙贝、橘络增强化痰通络之力。皂荚辛散走窜,能治顽痰胶固,喘急胀满;南星苦温辛烈,开泄定窜,主治经络风痰顽品;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痰,功专力宏,对于风痰顽痰痼疾用之恰当,效如桴鼓。若心烦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可加射干;胸痛甚者可加瓜蒌皮。但对热痰咳嗽则不宜用。

4.治喘方

麻黄9克,细辛3克,干姜、甘草、五味子各4.5克,半夏9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冷哮)。先将药物用水浸泡半小时,再在火上煎煮半小时,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病例:张某,女,37岁。1979年11月30日初诊。哮喘起于幼年,多发于春秋两季,逐年加重,此次发病持续2月,时轻时重,曾用多种西药包括激素未能控制,半夜前后鼻塞,气急,咳嗽痰多,痰色白黏,纳可,两便自调,素易感冒,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细弱。素体阳虚,寒痰内伏于肺,肾不纳气,治以温肺化痰,散寒平喘,补肾纳气。予治喘方加苍耳子9克,白芥子9克,苏子9克,熟附片12克(先煎),连服5剂,咳、痰俱减,夜间稍有哼呜,原方去苍耳子、白芥子、苏子,加茯苓、陈皮各9克,继服7剂,哼喘缓解。嘱每日服玉屏风散、桂附八味丸各9克(分2次吞服),以固本善后。本方系由小青龙汤化裁而成,对冷哮发作期有寒饮者适宜。临床应用要注意随症加减:表证明显或有寒热者,加桂枝、白芍各9克;表证不明显而汗多者,加白芍9克或再加黄芪9克;痰多者,加白芥子、苏子各9克;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者,属阳虚者,加熟附片9~15克(先煎半小时),如用上方仍不能缓解者,可再加局方黑锡丹6~9克(分2次吞或包煎);有咽痛者去干姜,加射干9克,桔梗6克;痰黄,口干,喜饮等寒热夹杂者,去干姜、半夏,加石膏30克(先煎),黄芩9克;舌红苔少,阴液不足者,加生地、北沙参各9克;顽固而久发不愈者,加川椒目9克;鼻塞流涕加苍耳子9克。

5.苓武汤

制附片1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各9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心衰阳虚者。症见咳喘,气促,心悸,痰多,尿少,足肿,肢冷,唇舌青暗等。先煎附片1小时,再与预先浸泡30分钟,共煎30分钟。每日1剂,将2煎放出的药液混合,日服2次。病例:赵某,男,65岁。1977年12月7日初诊。患者咳嗽20多年,10年来喘促,动则尤甚。近年来喘咳加重,伴胸闷,心悸,尿少,下肢浮肿。曾住院检查,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现证咳嗽,痰白而黏,动则喘促上气,神疲心悸,小便少,足肿,大便溏薄,纳谷不香,四肢及背部寒冷,不欲饮水,舌苔白滑,质淡紫胖,脉沉细数。以本方加减,服药7剂,症缓解,又服7剂,诸症悉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喘咳、心悸、脓肿、小便不利为主证。其病因为阳气衰微,脾肾两虚,痰浊恋肺,水气内停。本方以芩桂术甘汤和真武汤化裁而成。应用本方应掌握以下指征:喘咳痰白,肢冷足肿,心悸胸闷,舌胖苔腻,口不渴,脉象沉小无力。临床应用时可随症加减:咳喘甚者加麻黄6克,细辛3克;痰多加苏子、白芥子各9克;胸闷加瓜蒌9克;尿少、浮肿甚者加葶苈子18克,泽泻9克;食欲不振或苔腻者加半夏9克,陈皮6克;恶心呕吐者加干姜4.5克;汗多加生龙骨、煅牡蛎(先煎)各30克;有精神神经症状者加菖蒲9克,远志6~9克,胆南星9克,磁石30克(先煎);烦躁不安者加黄连4.5克。

6.止哮定喘汤

蜜炙麻黄、蜜炙紫菀、大贝母、苦杏仁各10克,南沙参、玄参各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症见呼吸气促,喉中痰鸣,胸闷气阻,不能平卧,口渴,舌偏红,脉弦细。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病例:江某,男,68岁。哮喘史5年,1年来持续发作,西药不能缓解,喘时咳甚,不喘则无咳痰,动则气促,口燥咽干,胁肋不好,胃纳尚可,舌质稍红,舌苔薄腻,脉来弦数。以上方加款冬花、前胡、杭白芍、葶苈子、枇杷叶各10克,连服20余剂,气喘平,形神朗,药已应证,尚平安,哮喘未发。本方为自拟方。支气管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喘范畴,认为其病因与痰、火、气、时邪、宿根等多种因素有关,而哮喘之作从脏腑来认识,与肺、脾、肾有为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伏于内,所以哮喘之治,治标多以宣肺祛痰为主,治本多从肺、脾、肾着手,但肝属木,肺属金,金本克木,一旦肺金病变则又常易受木气反侮,尚须顾及于肝。方中蜜炙麻黄、苦杏仁宣肺平喘;蜜炙紫菀调肺止咳;大贝母清热化痰;南沙参、京玄参滋阴润肺,功用调肺平喘。临床应用时可随症加减,表证甚伴恶寒发热者,加炒荆芥、炒防风各10克;内热甚,加生石膏30克;痰多壅塞,加射干6克,白芥子、葶苈子各10克;咳甚,加款冬花、白前、枇杷叶(包)各10克;肝胆火旺,目赤口苦,加栀子、丹皮、广郁金各10克;肝失条达,胸闷纳减,加醋柴胡6克,麸枳壳10克,杭白芍20克。支气管哮喘患者宜注意保暖,特别天气转变时,尤须防止受凉感冒;不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的气体和灰尘;忌食鱼、虾、蟹、海货及辛辣之品。

7.参蛤麻杏膏

生晒参60克(如用党参,剂量加倍),蛤蚧2对,麻黄(去节)60克,杏仁100克,炙甘草50克,生姜60克,红枣(去核)120克,白果肉20枚。

学习和运用体会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将生晒参另煎,收膏时冲入;蛤蚧去头足,研末冲入收膏;余药加水浸泡一宿,浓煎3次,去渣,滤取3次清汁混合均匀,再浓缩,加入冰糖500克,收膏装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一食匙,开水冲服。不分男女老幼,常年均可服用。病例:倪某,女,16岁。1977年10月31日初诊。自幼患哮喘,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今值气候突变,哮喘复发,咯痰不利;胸闷气窒,喉间喘鸣,端坐呼吸,夜不安枕,面色少华,畏风自汗。平时月经不调,白带绵绵。舌质淡苔薄白,脉润滑。拟方如下:党参15克,炙麻黄5克,射干、苏子各9克,杏仁10克,厚朴、白芥子、陈皮各4.5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当归9克,白果肉6枚,沉香2.4克(后下)。水煎服,日1剂。服药3剂,哮喘止,咯痰利,夜寐安。因月经短期,白带仍多,综上方随症加减,调治半月余而愈。继服参蛤麻杏膏2剂,哮喘未见复发,月经调,白带少,面色红润,体健神旺,观察7年,疗效巩固,未再复发。哮喘为常见而顽固难治之病,历代医家都主张“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治标以攻邪为主,需分寒热;治本以扶正为要,当辨阴阳。阳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宜滋养。据临床观察,哮喘缓解期的患者,阳气虚者居多。积多年经验,自拟参蛤麻杏膏,对哮喘缓解期和慢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患者属于阳气虚者,服之确有良效。本方用人参、甘草、蛤蚧大补元气,温补肾阳以固本纳气;麻黄、杏仁、白果宣开肃降,敛肺平喘;姜枣调和营卫,促进脾运。全方兼顾肺脾肾,而以肾为主,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人参、甘草、蛤蚧等补肾药物能调整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增强并可恢复已衰弱损伤的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对久病喘咳、常服激素的患者,疗效尤著。本方以扶正固本为主,兼以祛邪平喘,因此,对阳气虚而慢性发作之喘咳患者亦甚合适。如咳嗽低热,可加桑白皮90克,地骨皮120克;如痰多呈泡沫状,加干姜10克,细辛15克;如大便干结,加熟地120克,当归90克;如心悸盗汗,加麦冬10克,五味子45克。本膏毕竟温补为主,阴虚有热者实非所宜。服药期间切忌烟、酒、红茶、萝卜、鱼腥及辛辣食物、生冷果品。若伤风则停食,可缓服数日,待新疾祛后再继续服用。

8.加味紫金丹

白信8克,白矾9克,杏仁30克,蝉蜕、陈皮各9克,马兜铃15克,甘草9克,沉香6克,银杏肉(白果)20枚。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上味共研细末,用桑白皮30克煎汤,水泛制成小丸如芝麻大。食后温开水送下,用量以白信含量计算,根据不同年龄和发作期、间歇期、静止期决定具体用量。①发作期。3~5岁,每次45毫克,日服3次;5~10岁,每次90毫克,日服3次;10~15岁,每次135毫克,日服3次;15~20岁,每次180毫克,日服3次。②间歇期。3~5岁,每次18毫克,日服3次;5~10岁,每次45毫克,日服3次;15~20岁,每次180毫克,日服3次。③静止期(作预防)。成人用量每次减至90毫克,随年龄比例减少剂量,服30天后停用。病例:陈某,男,34岁。1956年9月27日入院。原有气管炎史,咳嗽反复发作,延致哮喘已10余年。今因外感风寒,哮喘突发,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咳之不畅,灰白清稀呈泡沫状,咯吐不爽,喉间有哮鸣音,胸闷气急,口唇发绀,端坐呼吸,不得平卧,胸肋痞胀腹满,纳差便秘,口黏,舌苔粉白厚腻,脉浮滑而紧。此乃外寒触动内饮,痰滞郁结不化,肺气失于宣达,胃肠传化失常所致。亟拟温肺散寒,佐以理气化痰导滞为法。净麻黄5克(后下),川桂枝3克,苦杏仁10克,川厚朴6克,杜苏子9克,白芥子4.5克,莱菔子(杵)、制半夏各9克,淡干姜2.4克,五味子3克(杵),北细辛2.4克,江枳实6克,焦六曲12克,连皮生姜2片,水煎服3剂。另服加味紫金丹,每次180毫克,日服3次。连服3天,咳畅痰利,哮喘已止,胸闷得宽,脘腹胀满亦减,大便通畅,舌苔白腻,脉象滑数,再拟生麻黄4.5克,射干、苦杏仁、川厚朴、苏子各9克,陈皮4.5克,制半夏9克,淡干姜1.5克,姜汁炒竹茹4.5克,继服5剂,配服加味紫金丹,每次105毫克,日3次,连服3天,哮喘未作,咳痰亦利,胸腔痞胀续减,夜寐已安,纳可,便调,苔薄,脉细滑数,仍守上方随症加减,加味紫金丹减至每次90毫克,日3次,调治月余,诸恙悉平,体力日渐恢复,出院。紫金丹为南宋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所载,是治疗寒哮之名方,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原方由生白砒和淡豆豉组成,白砒(白信)为大热大毒之药,用之得当效可立见,超量误服可危及生命。内服有祛痰平喘之功,对寒哮急性发作确有著效,但必须严格掌握剂量,且久服毒性有累积作用,决不可忽视。中毒症状有呕吐,腹泻淘米水样物,尿浊(血尿或蛋白尿),头痛眩晕,昏睡,惊厥,麻痹,虚脱等。轻者可服用冷水研绿豆浆;重者可用静脉点滴二巯基丙醇以解毒。本方在紫金丹基础上,增加了降气化痰、缓急平喘的药物,且可减轻白信的毒性,因此药性较为平和,疗效亦很满意,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寒、热、虚)加用辨证汤剂以提高疗效。本方适用于寒哮,对虚哮尤其是热哮,临床缺乏经验,不用为宜。

9.哮喘必止方

麻黄5克(后下),射干、杏仁各9克,厚朴4.5克,苏子、葶苈子各9克,陈皮4.5克,制半夏9克,茯苓10克,甘草、枳实各4.5克,胆南星、鹅管石各9克(煅杵包)。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咳嗽不畅,咯痰不易,喉间有哮鸣音,胸闷喘息,夜间不得平卧,舌苔白,脉浮滑。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沸后约10分钟,加入麻黄,再煎5~8分钟,过滤约200毫升,加水适量煎第2次约150毫升。每日1剂分两煎,2次食后温服。病例:徐某,男,30岁。于1986年12月4日初诊。哮喘10余年,每逢秋冬季节必发,近感外寒,咳喘又作,痰白呈泡沫状,咯吐难出,喉间有哮鸣音,胸闷倚息,不得平卧,形寒身热不扬,面苍神倦,口黏,纳呆,大便艰难,舌苔白腻,脉濡细滑,服哮喘必止方加减:麻黄6克(后下),射干9克,杏仁12克,厚朴15克,苏子8克,白芥子6克,干姜、细辛各2.4克,枳实6克,胆星、半夏各9克,陈皮6克,鹅管石9克(煅杵包)。服药2剂后,咳痰较利,哮喘随平,大便先坚后汤,夜寐安枕,苔腻初化,脉濡滑,再拟上方出入,调治1周,诸恙悉平。本方由射干麻黄汤和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适用于寒证哮喘。如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去厚朴,加石膏(先煎)30克,桑白皮9克;如灰白呈泡沫状,去半夏、茯苓、甘草,加干姜、细辛各2.4克,五味子3克;如痰黄黏稠如细粉,去厚朴、葶苈子,加桑白皮9克,炒黄芩4.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9克;如咽痛鼻塞,喉痒,去厚朴、半夏、葶苈子,加前胡9克,蝉蜕、桔梗各4.5克;如咳甚,胁痛,去葶苈子、厚朴,加白芥子、橘络各4.5克;如腹胀纳差停食,去葶苈子、茯苓、甘草,加莱菔子、大腹皮各9克,焦六曲12克。应注意保暖,饮食宜淡,忌烟酒、酸辣刺激食品。

10.喘咳合剂

鱼腥草30克,麻黄、葶苈子、杏仁、前胡各10克,胆南星6克,黄芩、枳壳各10克,甘草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肺热喘咳。凡咳嗽喘满,胸高气逼,痰黄稠,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皆可服用。将上药按处方剂量比例,10剂到数十剂加水浸过药面约2~4厘米,煮沸半小时,滤渣取汁,将药渣再如法煎1次,去渣,将两煎药汁合并,低温浓缩成浸膏剂。按上方剂数,折合成剂量,每日1剂,分2次服。病例:陈某,男,62岁。患哮喘病12年余,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每次发作均用西药抗生素及祛痰剂而缓解,近年来同样治疗却无效,发作频繁,喘咳加重,不能缓解,1981年1月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诊见胸高咳喘,倚息不得卧,痰黄而稠,胃纳差,大便干,尿淡黄,微热,体温38℃,舌苔黄腻,舌质偏红,脉弦滑。此乃痰热壅肺,肺失宣降,即予喘咳合剂,3剂病减,续服1周,喘咳平,精神食欲增加。嗣后,喘咳病虽偶有发作,但以前方煎服3~5剂,即可平复。本方有清热化痰、宣肺定喘之功,用于痰热壅肺,肺失宣降之喘咳实证,甚为合拍,唯所选诸药,攻邪力雄,体弱肾虚者需慎之。

11.梅香饮

绿萼梅、九香虫各10克,佛手片15克,延胡索、降香、制香附各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宜用于浅表性胃炎、胃窦炎及浅表性溃疡。凡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所致之胁肋,胃脘胀闷隐痛,食后胃脘胀闷加剧,或泛恶,呕逆,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弦。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放火上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忌久煎。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病例:熊某,女,43岁。患胃脘痛8年,近年来疼痛剧增,形体消瘦,进食甚少,食后即吐。胃镜检查:胃窦炎、胃黏膜脱垂。诊见形容瘦削,胃脘剧痛,胁肋胀闷,不能进食,食后即痛,仅以米粥度日,缠绵月余不得缓,情绪沮丧。大便时结时汤,尿清,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予上方加藿香、神曲各10克。服药5剂,胃脘疼痛及胁胀减轻,能进饮食,续服20余剂。胃痛已除,饮食渐增,健康恢复,坚持上班。本方系江西已故名老中医江公铁之验方。

12.安金膏

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各120克,生甘草、炙甘草各30克,五味子、细辛各15克,灸麻黄30克,熟石膏240克,射干30克,炙紫苑、炙款冬花各90克,炒防风60克,生黄芪120克,蒸茅术60克,竹沥、半夏各90克,橘红60克,乌梅肉10枚,白果肉50枚,炙桑皮120克,炙枇杷叶120克(去毛,包煎)。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缓解期,伴发肺气肿。先将药物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在火上煎1小时,煎2次,去渣,滤净,浓缩加入白蜜500克,收膏备用。每次15克,早晚白开水各冲服1次。病例:郭某,男,30岁。患哮喘20余年,每年秋冬住院,坚持服用安金膏,1年后,病情大减,2年后不发作,已能骑车上班。本方以玉屏风散、沙参麦冬饮、麦门冬汤、二陈汤诸方合并化裁而成。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沙参麦冬饮、麦门冬汤合甘草、乌梅、五味子、细辛共用,酸以敛肺,甘以润肺,辛以助肺;乌梅与白果收敛;桑皮与枇杷叶肃降;麻黄、紫苑、款冬花、射干等,宣肺祛痰止咳,以期祛邪务尽。

13.三龙汤

煅龙骨30克(先煎),龙胆草6克,干地龙15克,灵磁石30克(先煎),桑枝15克,桑叶9克,牡蛎30克(先煎)。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症见头痛眩晕,面热目赤,颈项强急,顾盼不利,心悸,睡眠不安,舌质红,脉弦数者。先用水浸石类、贝类药3小时,后纳余药,煎1小时,取汁留渣,加水再煎半小时,将所得药汁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病例:陈某,男,53岁。患高血压病10余年,血压25.33/15.99千帕。耳鸣不聪,如海涛振耳,指麻。服上方1月后,血压稳定,耳鸣消失。方中煅龙骨、牡蛎、灵磁石镇心安神潜阳;龙胆草清肝泄热;桑枝、桑叶辛凉宣泄;地龙祛瘀通脉。全方共奏镇肝潜阳、清肝泄热之功效。待症状缓解,血压平稳后可以滋阴养血、调补肝肾善后。

14.清肺饮

金银花、连翘各12克,薄荷(后下)、荆芥各6克,杏仁10克,冬瓜仁、生薏苡仁各12克,桃仁6克,黄芩、浙贝母各10克,芦根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肺炎。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病例:卫某,女,34岁。2周前汗出受风,开始发热,夜间尤甚,体温39℃,微恶寒,咽痒,咳嗽吐痰,黄白相间,量多,左下胸部隐痛,口干欲饮,苔中根黄厚,脉来滑数,大便3日一行。近来体温高达40.8℃,西医诊断,左下肺炎。证属风温犯肺。治宜疏风清肺,化痰泄热,予清肺饮,连服4剂,体温渐降,已不恶寒,有汗不多,咳痰稠而量少,胸痛不显,苔黄腻渐退,脉濡滑不数。原方去薄荷、荆芥,加鸡苏散、豆卷各12克,赤芍、猪苓各10克。又服4剂,发热已平,微咳,痰少色白,左胸不痛,苔薄黄,舌质偏红、脉濡。上方去豆卷、桃仁,加沙参、丝瓜络以巩固疗效。本方系由银翘散合千金苇茎汤化裁而成。对风热犯肺、痰热蕴结之风温证甚为合适。若热甚加石膏;口渴加花粉;气喘加桑皮;便秘加大黄;痰稠加金荞麦。

15.溃疡止血散

乌贼骨、白及、三七。上消化道出血。乌贼骨、白及、三七按3∶2∶1的比例,共研极细末。每服5~10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下。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潘某,男,32岁。患胃病多年,曾经钡餐摄片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黑便史。此次又解柏油样便约600克,化验大便隐血++++。症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口干喜热饮,四肢欠温,纳谷不馨,大便色黑如柏油状,日行1次,舌苔薄白,脉濡。中阳不运,气不摄血,血从下溢。治予益气摄血为法。药用:①溃疡止血粉60克,每服10克,1日3次。②溃疡止血方: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地榆炭、侧柏炭各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2剂,每日1剂。经粉剂与汤剂并用,治疗2日,大便转黄,隐血转阴,精神较佳,纳谷亦馨。上消化道出血有属胃热偏盛,血热妄行者;有属中阳不足,气不摄血者;处方用药,迥然有别。此方乌贼骨既可制酸又能止血;白及有止血生肌之功;参三七有化瘀止血作用;共奏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之效。作散剂可护于溃疡面,收效更著。本方不失为一良好的内服止血剂,曾作171例观察,临床治愈率为95%。本品需研成极细末,否则易对胃造成刺激。适用于虚多实少者,如胃热偏盛,实多虚少者用之宜慎。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刺激之品。

上一篇新闻

中医的三大流派和简介

下一篇新闻

《人物有约》告诉你——新加坡也可以喝到竹酒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