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济还是替代?人工智能在动画制作中可以发挥多大作用?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如今的日本电视动画的制作圈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动画产量的不断增多,但圈内核心人才却没有大幅跟进,导致很多公司都需要靠外包才能完成自己的制作任务,出资者自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项目被减产,但动画制作业无法消化作品也是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
那么如何在不减产的情况下,解决动画生产力和质量权衡的问题呢?如今的人工智能的逐渐进步和发展,似乎给动画制作业带来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的思路。
人工智能的出现,到底能够电视动画的制作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又会给如今的电视动画制作业带来如何的危机?
自动中间画软件靠不靠谱
中间画,日文叫做“中割”,也就是连接原画和原画直接的画面,相对原画的“关键动作”来说,中间画的绘画难度要降低不少,但是为了让整个动画更加流畅,其实需要相当多的中间画来润滑整个作品。一般来说,一部30分钟的电视动画,大概需要3000-4000张中间画。中间画虽然没有原画这么费时间,但是由于数量庞大,依然需要很多人来完成。
那么这个过程,就非常适合用人工智能来完成。新加坡的一家公司开发了CACANi这个自动中间画软件,原则上它只需要输入第一张起始动作的原画,和动作完成的那张原画,就可以自动完成中间画的过程,听起来是非常厉害了,但实际上它在动画制作中可以发挥多大的效果呢?
从爱好者使用的测试版的效果来看,这个软件确实可以实现在2帧之间自动生成补中间画效果的动画,而且实际操作起来也不难,有一些平面绘图软件基础的朋友我想应该是不难用的,但是它在生成的中间画中如果出现不自然的情况,还是需要原画师去进行手动的修正。
这个软件还有一个不错的功能就是自动上色,补充中间画的色彩,不过实际效果是否可以用作实战,还是需要进行人工的检查的。
据说这种自动中割的软件,早在90年代就开始开发,2010年开始投入日本的动画制作中。
据说如今的这款软件的泛用性还是比较广泛的,《炎炎消防队》这样的新番也有一部分的作画运用了这种自动中间画的技术。
Live 2D和自动生成
Live2D是一种日本人开发的绘图渲染技术。Live2D动画的技术核心,是将平面的图像进行变形、平移和旋转等操作,最终实现一种视觉上,如同3D动画的立体效果。由于3D建模卡通渲染要做出非常自然的卡通效果,需要相当的投入在模型,相对廉价的Live 2D技术来实现2D卡通的类3D的视觉效果,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方式。
DeNA TechCon就是这么一款可以自动生成Live 2D效果的动画软件。
如同上图,仅需输入3帧关键动画,它就可以靠人工智能来生成连续的非常流畅Live 2D的立体效果。据说即便是人体复杂的构造也一样可以自动的生成连贯的动画。这种技术的代入,让许多利用Live 2D创作AVG游戏的团队,简化了工作的过程,也顺带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人工智能上色
目前阶段的人工智能很适合去做一些重复劳动的过程,例如上面提到的中间画,比较枯燥的重复劳动,目前就很适合人工智能来完成。于是上色这个过程,也开始找到用人工智能来完成的办法……
插画方面已经有PaintsChainer这个软件来实现人工智能上色。而动画上色需要按照色指定和色彩设计的需求来完成上色,是一件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解析,来让深度学习的算法可以准确运算的过程。如今的自动上色依然没法非常严格的完成动画的上色任务,最终的还是需要人为的进行修正,在效率上并不能获得很大的优势。
人工智能对于动画制作人员有没有威胁?
很多人会展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是动画制作中很多步骤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就现阶段来说这种担忧是毫不必须的。不如说,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就是人类的创意。
事实上,从200年前的工业革命开始,繁琐的劳动被简化,被自动化的进程就没有停止过。计算机诞生后,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可以让更多的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的诞生近一步加速了这种过程,但依然是无法替代人类的智慧的。更不要提就如今的人工智能的水平,连中间画都无法完全代替,连最核心的上色部分都无法代替,靠着人工智能来拯救业界制作,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也许都没有完全达到,那么原画这种关键帧的替代还是很遥远的。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连原画都能轻而易举的替代,那么我觉得人工智能威胁到的已经不是动画制作业,而是改变人类生活、工作的时代已经来临也说不定,至少目前,这个未来,还预测不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