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的远见
一座城市即一个国家,新加坡开放、包容、充满想像力,这里的建筑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虽然非常小,仅相当于上海市区的面积,但整个城市都给人一种绿色生态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它的建筑,那些充满想像力并且能与环境、地域、气候相结合的建筑彰显出了新加坡的包容性,这种包容的背后,就是一种城市的远见。可持续化的设计以及对于气候的研究,都让城市以及建筑的生命力更加持久,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远见,更是一座城市的未来。
新加坡的“城中村”
城市中心的寺庙
漫步新加坡的街头,穿梭在形色各异的人流中,甚至还会看到写着汉字的寺庙,让人恍惚。而在市中心,有高楼林立的新,也有异域风情的旧,有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也有传统古典的寺庙。这座城市更像是一个“万花筒”,绚烂多彩,让人着迷。
彩虹色的警察局
以前英制时期的警察局,改造后外立面的彩虹色窗户,更像是一个网红建筑,活力四射,与新加坡那些严厉的制度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
新加坡街头的色彩
新加坡的街头,宛如一个“调色盘”,有清新、有反差、有和谐、有对比,就像一幅根本看不到头的画卷,总能令人有惊奇的发现。
有趣的建筑支撑方式
曲线与城市天空
突破想像力的限制
Harvey Norman商场
新加坡的一个小商场,完全被里面的建筑色彩以及透视感吸引了,每一个采光中庭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抬头仰望,阳光从上倾斜而下,感觉这里更像是教堂,营造了一种神性空间的纯粹与静谧。
新加坡滨海湾漂浮球场
新加坡滨海湾的海上体育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漂浮舞台,由15个钢制浮台组成,负载重量1070吨,长120米,宽83米,可承受9000人,比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还要大5%,相当于200吨舞台道具和3辆300吨军车的重量。这个浮动舞台作为足球场,看台可容纳3万名观众。
金沙酒店 Marina Bay Sands
金沙酒店可以说是新加坡的一个最典型的地标建筑了,由以色列裔建筑师莫什·萨夫迪(Moshe Safdie)设计。整个酒店体量非常巨大,从远处看起来,就像是一艘巨大的帆船,最具特点的就是屋顶平台了,整个巨大的平台上设有花园、餐厅、无边泳池等各种休闲娱乐空间。酒店由三座塔楼组成,塔楼从正面看是玻璃幕墙材质,构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城市天际线,然而,在看过之后,才发现酒店背面一侧的立面同样具有细节,由种满了鲜花和植物的露台组成。这种充满生活情调的垂直绿化,一下消减了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感。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Th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是一个改造项目,经过竞标,最终由Studio Milou获得设计权。这个方案用一种柔和优雅的连接,将两栋历史建筑连接在了一起,凸显了历史文脉的和谐。美术馆内整体都显得比较典雅简洁,改造手法也对新加坡两座最古老的建筑——前最高法院大楼和市政厅大楼,妥当的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保护以及再利用。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Th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两栋历史建筑是通过一个巨大的编织状的掐丝金属屋顶连接在一起的。屋顶被树状钢结构支撑,且整个屋顶的颜色与两栋历史建筑的色调非常协调,都是淡淡的金色以及银色,素雅高贵。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Th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建筑内部的中庭,顶部的采光天窗,建筑师巧妙的运用了水的动态属性与玻璃的透明性,当阳光照射在天窗上,在室内形成波光粼粼的光影效果。不仅仅给美术馆增加了一些优雅浪漫的气氛,还在功能上应对了新加坡炎热的气候,完美的体现了建筑师的智慧。
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The Hive(NTU)
“The Hive”是由英国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也是他在新加坡的第一个落成作品。
这个建筑看起来一反常态,形状非常奇异,其实也与这座建筑的建造目的息息相关。在当下的互联网大背景下,学生们随时都可以很便捷的接触到各种知识以及讯息,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疏远。人们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但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楼模式已经难以唤起人们的交流兴趣。所以南洋理工大学想要重新设计一座可以拉近人们之间距离,而且能够引起人们交流兴趣的建筑。
Heatherwick选择来重新定义一栋大学建筑应有的抱负,致力于使其回归成为高等教育体验中重要的一部分。学习空间被安排在这样一座看起来像原始洞穴的建筑中,内向的中庭,突出的半圆形挑台,让整个空间变得圆润,没有角落。学习中心富有渗透性的形态,使得学生可以从360度的任意方向进入一片连接所有独立塔楼的中心区域。建筑营造出了开放的、创造力的、无差别的均质空间,让学生们可以更加自由的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这些宽敞通透的中庭也是天然的换气口,空气在建筑中自然流动,给人凉爽舒适的体验。
碧山图书馆 Bishan Library(NTU)
新加坡碧山图书馆由LOOK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设计,Look Boon Gee决定重新思考图书馆的设计定位,以内在的精神阅读空间打破常规的设计思路,着重表现空间的质感,营造独一无的阅读体验。建筑以“树屋”为设计概念,通过现代建筑手法营造出比树屋更加丰富的空间质感。开放的室内空间,幽静的思考空间,坡道和楼梯组织的交通空间,白色粉刷的墙面,彩色的玻璃,不规则的窗洞,柔和的室内光线,建筑中这些连续、现代、神性的空间构成手法,都能看到萨伏依别墅和朗香教堂的影子,是建筑师向柯布西耶致敬还只是巧合?或许只是跨越时空的碰撞。
星耀樟宜 Jewel Changi Airport
Safdie Architects设计的新加坡樟宜机场项目“星耀樟宜”于2019年4月正式向公众开放。令人震撼的效果再一次诠释了新加坡的“花园城市”之称,简直就是一座梦幻花园。内部一共地下5层,地面5层楼,占地13.57 万平方米!
星耀樟宜不仅仅是我们常看到的这样一个巨大的花园瀑布,其实本身是个巨大的综合体,将文化休闲与机场结合在一起,既能服务于候机的乘客,也能给普通的游客提供服务,这里的漩涡瀑布也成为来新加坡必去的打卡地。这个高40米的环形瀑布,由向内凹陷的玻璃天花倾泻而下,直落7层,震撼且梦幻。萨夫迪将其设计在整座机场的中心,并以此为圆心,构想了绿意盎然的室内景观。瀑布以及水流也给新加坡炎日的气候带来来一丝凉爽,而且瀑布的水可以循环使用。候机时,也可以乘坐小火车体验穿越瀑布的奇妙感受,全世界最具有魅力的机场一定非樟宜机场莫属。
皮克林宾乐雅酒店 Parkroyal on Pickering
皮克林宾乐雅酒店由新加坡WOHA建筑事务所设计,被称为“地形建筑”,底层被层状起伏、侵蚀岩层形态的预制混凝土层板包裹,树和藤蔓在此蓬勃生长,像是把真实的大自然引入了建筑。由于酒店对面就是一大片的城市公园,其实从某些角度看上去,酒店的垂直绿化就像是将公园折叠在建筑立面上一样,使自然无限延伸。
双景坊 DUO
双景坊DUO,是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协作开发的一个酒店项目。奥雷•舍人(Ole Scheeren)的设计也策略性地呈现出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合作关系,并注重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整个酒店由两个塔楼组成,圆弧的形状围合出了一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公园。建筑作为了一个沟通城市与人文的连结。一系列循环的圆形也削弱了建筑的体量,让建筑与城市相互融合。网状的六角形遮阳系统形成天然的外皮,附于凹进的外形上,动感十足。
杜生庄 Skyvile @ Dawson
杜生庄住宅集合体,由新加坡本土建筑公司WOHA设计,是一个拥有960户居住单元的新加坡政府组屋项目,是新加坡对于廉价公共住宅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整个建筑体从外表看起来密度十分的大,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居住集合体,但是细看之下,会发现每一户公寓都可共享带有遮挡的社区露台花园。
其目的是促进居民的互动交流,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楼里内有垂直的竖向花园穿插,“空中村落”的概念增强了整个区域内的社区感和整体认同感,每个居民都可以从电梯到家门口的这段路上穿过或俯瞰花园以问候自己的邻居,或是和邻居在这里闲聊,小孩子们也可以把这里当做玩耍的游乐场。
杜生庄会让人觉得生活在这样密度极大的住宅体,也不会觉得拥挤和压抑,反而,通过建筑师的设计,每隔几层就出现的花园,以及顶楼24小时开放的空中花园,都让住户可以在竖向上就能感受到自然并且将公共空间引入建筑内部,保持一个“垂直村落”的布局,也是一次在邻里关系与住宅模式上的探索。
杜生庄 Skyvile @ Dawson
顶层的空中花园有着绝佳的视野,整体建筑色调上选用黄绿色彩搭配,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埃及建筑的色彩,是一种自带神性,并且在世俗与神性之间可以完美转换的风格。在屋顶花园上,可以享受到和豪宅一样的巨大花园,建筑不仅没有因为造价低而减少体验感,而且还通过公共空间营造出了良好的社区关系。
杜生阁 [email protected]
杜生阁组屋与杜生庄一样也是新加坡政府推行的廉价居住集合体项目之一。该项目由SCDA建筑事务所设计,有五座40至43层楼高的组屋,通过多层停车场屋顶的天台花园相连。
杜生阁的创新设计为新加坡新一代公共住宅提出了三个关键的概念:园林式住宅、建筑与自然共生以及多代同堂。场地规划中露天的户外空间无论在视觉上还是空间形态上,与毗邻的“线性公园”相互呼应共成一体。为了强调绿化的连通性,场地内地面层的大块户外空间都被拆分打碎,再层层叠加,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为各种社区活动与居民融合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翠城新景 The Interlace
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是一个大型的公寓住宅综合体,由OMA及奥雷·舍人(Ole Scheeren)共同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常规住宅的布局方式,由平面布局延伸到了垂直布局。一个个垂直的公寓楼相互交错叠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探索截然不同的热带生活方式:一个通过公共空间和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集成而形成的扩展的生活互联网。31个住宅单元,每个6层高,以六边形的格局相互联结叠加,构成6个大尺度的通透庭院,其交织的空间形成一个包括空中花园、私人和公共屋顶平台的垂直村庄。
吉宝湾映水苑 Reflections At Keppel Bay / 丹尼尔·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嘉峰豪庭 Le Nouvel Ardmore / 让·努维尔 Jean Nouvel
Ardmore Residence / UNStudio
EDEN / 托马斯·赫斯维克 Thomas Heatherwick
风华南岸府 South Beach Residences / 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TwentyOne Angullia Park / SCDA
丽墩苑 Leedon Residence / SCDA
丽敦豪邸 d'Leedon /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新加坡的建筑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居住建筑,在充满想像力的外表下,其实都是本着对于地域气候和人文的尊重来设计的。高大的现代大楼中,依旧可以在竖向空间做的精彩且实用,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高质感空间。其实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点,无论建筑设计中想像的边际在哪里,都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为使用者打造更好的体验感为目的。设计其实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怎样运用这个工具,让人获得高质量的空间体验,是建筑师需要一直研究的事情。
一把黄色的椅子
包容与远见
想像与边际
就像这把黄色的椅子
生机蓬勃
[ 注:文中灰色斜体为引用部分 ]
参考资料:
https://www.archdaily.com/
https://www.gooood.c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