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非遗保护论坛」我的山歌情结与追求

「非遗保护论坛」我的山歌情结与追求「非遗保护论坛」我的山歌情结与追求

陈小明

1952年生于广州,长于蕉岭。历任公社文化站长、县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长、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副巡视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理事、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现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社会文化系学科带头人。

.

..

...

我的童年有点不幸,广州出生23天父亲染急病逝世,百日后孤儿寡母回到蕉岭投靠祖母。祖母是一位会编唱客家山歌的多才女子,从小就听祖母唱过:

今日妇女唔比先,

钢笔插在乳菇边,

双手叉腰稍息脚,

喊人出工荷荷狠!

幼时的熏陶使我从小就爱上了客家山歌。

1976年,我从新铺中学民办教师调任公社文化站长,从此踏上了文化管理之路。在基层长期的群众文化工作实践中,我对客家山歌做过大量的普查、整理,曾经走访张一鸣等当地知名老艺人学唱客家山歌,使之熟悉各地山歌音乐唱腔把握其韵味,并运用于基层文化艺术的辅导之中。1978年开始发表戏剧处女作客家山歌剧《苦楝树下》,此后,创作了《瓜熟时节》、《双龙争珠》、《离休之前》和山歌表演唱《李鲜花找婆家》、《苦嫂传富》等获省一、二等奖作品。为了传播客家山歌,我牵头组织公社业余山歌剧团,用客家山歌移植导演样板戏《龙江颂》片段以及《于无声处》、《恩怨宋家妇》、《如此孝顺》、《双算命》等50多个大戏小戏,并扮演过40多个角色。我组织的业余山歌剧团足迹走遍了粤赣闽三省边区,1982年南方日报专门以半版的篇幅登载了《陈小明和公社业余剧团》的事迹。

基层的艺术磨练让我成为广东省先进文化站长,评为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进京受表彰,还调入县文化馆任副馆长。1984年春,我被抽调到广东省文化厅,后来进中央文化管理学院就读,任社会文化处处长,分管全省文化馆站和民间艺术工作,30多年间走遍了全省100多个县一千多个乡镇调研指导工作。长期与基层接近,我明显地感受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客家山歌被批为“四旧”,10年浩劫中许多民间艺人挨批斗,许多经过艰苦调查的客家山歌珍贵资料丢失,出现了歌手老化,演唱人才严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状。在梅江河畔、广州烈士陵园唱山歌的均为年迈老人。客家山歌的继承和发展陷入令人担心的局面。

作为客家人的后代,又是主管全省民间艺术业务的负责干部,我感到如果那么优秀的客家山歌艺术在自己这一代文化官员眼前流失,自己将会成为历史罪人!

强烈的使命感让我下决心采取了以下四个步骤来振兴广东客家山歌:

一、编印辅导资料促山歌培训

要改变客家山歌后继无人的现状,首先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推广普及客家山歌,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客家山歌,热爱客家山歌,把客家山歌唱起来。

由于文革后客家山歌资料基本丢失,当务之急得先编印一本普及辅导资料唱本,推广工作才能开展做起来。于是我出面牵头,组织各地文化部门多次组织音乐工作者采风、录音、记谱、收集、整理记载原版山歌传统唱腔七百多种。于2002年由广东省文化厅和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有144首原版山歌、22首客家新山歌、42首山歌剧唱腔组成的《客家山歌唱腔选集》,广东的客家山歌从此有了正式的辅导材料。

有了唱腔资料之后,必须抓辅导和培训。我想到了自己分管的全省各群众文化馆站,组织他们来实施。我邀请梅州山歌大师到广州举办山歌培训班讲课;把《客家山歌唱腔选集》分发到广东14个客家地(市)文化馆站,要求各馆站年年要举办青少年山歌训练班,积极培养山歌演唱人员。此举有效地促进了省内的客家山歌推广普及工作,梅州、惠州、河源等地以《客家山歌唱腔选集》为课本迅速开展了山歌培训。梅州市还拨出专项经费,把培养山歌幼苗作为市政府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著名山歌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汤明哲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经年深入幼儿园、中小学、大专院校培训悉心培养未来山歌人才。

二、打造品牌促山歌活动繁荣。

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只能在田头地尾、街头巷尾传唱,影响传播面很窄。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认为必须探索新的手段,运用示范品牌展示来扩大客家山歌在海内外的影响,才能改变群众对客家山歌老土的印象。

2003年,我积极争取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同意,策划组织举办建国以来全省性的大型客家山歌《古风新韵唱小康》擂台演唱会。为了使演唱会达到上面的预期效果,我组织了郑秋枫、陈翘、赖汉衍、孙桂珍等省内知名艺术家及梅州市的罗锐曾、陈勋华、陈苑芳等客家山歌专家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精心策划。

我们打破常规的做法,按照山歌引子(各地山歌联唱);山歌擂台摸题即兴演唱比赛;传统山歌唱腔比赛、尾驳尾斗歌比赛;新编山歌示范演唱和400人的山歌合唱《今日山歌唱风流》五个篇章来铺排这台演唱会。发动了全省12个地级市的客家山歌优秀队伍500多演员先分散后集中,以新颖的编排手法和声光电完美结合使之富有强烈的震撼力。当年7月在广州友谊剧院连演三天。这是建国以来广东省第一次将田间地头的客家山歌演唱引入隆重的艺术殿堂,节目精彩纷呈,一炮打响,轰动省城!并通过广播电视的传播闻名省内外。人们惊叹客家山歌原来这么优美精彩!

这次大型演唱会对全省客家山歌活动起到了导向、示范性作用,并迅速辐射全省。此后,广州、深圳、梅州、东莞、河源、惠州等地把组织客家山歌活动作为制度化的项目定期举行。如梅州市从2006年起每隔2年举办一届“国际客家山歌旅游节”,深圳市以《艺韵客家·山歌飞扬》为主题,隔年举办一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河源、惠州定期组织“客家山歌擂台演唱”比赛。东莞市把组织客家山歌活动范围扩展到周边省份,继清溪举办“粤赣闽桂客家山歌邀请赛”之后,凤岗又每隔2年举办“八省客家山歌演唱比赛”。

为了扩大广东客家山歌活动的影响,2006年,我又牵头策划组织举办了以“盛世山歌唱和谐”为主题的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参赛队伍除了泛珠三角7省的客家山歌队伍外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山歌演出队。

三、示范创作促客家山歌创新

广东客家山歌是山歌音乐和山歌文学两者共用的名词。她是中原文化与广东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客家山歌歌词熔各种汉语修辞手法,集多种民歌艺术技巧于一炉,尤其是比喻、双关、歇后、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广东客家山歌音乐共有唱腔一百多种,其唱腔艺术和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但是他的欠缺是唱腔比较拖沓缠绵,喜欢快节奏的年轻人难适应。

面对生活提速的新时代,我觉得客家山歌要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好听好看好玩,青少年才喜欢。因此我专门主持召开全省群众音乐创作会议,要求文化馆站的音乐工作者要结合当地的民间文化和地方风情,结合当今时尚乃至引进的外来文化形式,加以创新。

为了促客家山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我带头示范演唱录制新编客家山歌,2004年开始由广东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山歌唱出好兆头—陈小明个人演唱专辑》、《山歌唱出客家情--陈小明、徐秋菊山歌对唱专辑》及《月下情歌—陈小明客家山歌原创作品专辑》等3个客家山歌专辑。尽管业务繁忙还积极创作客家山歌《客家阿婆搭飞机》、《我家办起小旅馆》、《妹子就爱嫁过山》等获广东戏剧曲艺花会和八省山歌比赛得奖曲目,2012年被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评为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我还通过每两年一度的全省群众音乐作品评选,积极发动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以客家山歌为素材,创作新的客家山歌。特别倡导作品用新的乐队伴奏包装,演唱者吸收新的唱法、新的手段表演。我省的饶荣发、陈勋华、陈的明、刘小勇等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创作的《打工谣》、《客家颂》、《家乡有条风雨桥》、《客家老酒》、《老屋家》、《客家阿妹真真乖》等,既保留客家山歌的主要特点,又带来了新的音调、新的音乐形象、新的情趣。

我有幸主持策划组织1999广东省庆祝澳门回归《同奔五彩路》晚会、世界广东同乡会开幕式《天涯共此时》晚会,也融入了《今日中华喜事多》、《我是客家人》、《月光光》等许多新编的载歌载舞的优秀客家山歌节目,从而较好地张扬客家山歌的魅力。

四、理论研究促客家山歌传承发展

2005年,梅州客家山歌被国务院公布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名录”。省内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度积极行动起来弘扬客家山歌。省艺术研究所的著名导演梅晓、王佳纳多次深入基层辅导山歌剧的创作演出;广州的曾新芳、徐秋菊、陈菊芬;深圳的何穗生、郑钢坚,梅州的汤明哲、余耀南(去世)、童爱娜,河源的饶荣发、惠州的古东权、黄红英等,他们不仅以自己良好的艺术造诣在当地演唱或创作客家山歌,还不遗其力组织客家山歌队伍、策划活动、培训新秀等成为公众认可的客家山歌领军人物。 梅州的胡希张、余耀南,深圳的杨宏海等多年来一直为弘扬客家山歌著书立说,《客家山歌知识大全》、《客家艺韵》等介绍普及客家山歌的书籍相继问世。近年来梅州市举办的客家山歌新秀演唱表演大赛和幼苗赛,各县区参赛者踊跃,该项培养山歌新秀的文化工程获得成果。广州太和小学、深圳龙岗、盐田区训练客家山歌后续人才的工作抓得有声有色。

形势的发展呼唤客家山歌传承的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加强对广东客家山歌的理论研究,动员更多的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成为我的追求。2006年,我亲自主持《泛珠三角客家山歌理论研讨会》,来自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知名客家山歌研究学者提交了20多篇论文参加研讨。促使广东客家山歌发展的影响辐射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2013年退休后,我主编了建国后第一部有一百部山歌戏剧和曲艺演唱作品的《广东客家山歌大典》,由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广东客家山歌传承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30多年来,为了客家山歌我的爱,我以园丁的身份一直在努力,希望自己的辛勤付出能为广东的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浇水施肥,让客家山歌这朵艺术之花盛开的更加灿烂鲜艳!

上一篇新闻

曲真慧 独特的艺术理念

下一篇新闻

【20/5】15、小寨沟广场浮桥浮水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