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3日 星期日

「潮人文脉·解码潮语③」潮声十五音声声不息 语脉历百年脉脉相承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潮人文脉·解码潮语③」潮声十五音声声不息 语脉历百年脉脉相承

提起潮汕方言,不少人就会想起“十五音”——用15个声母等组成一套同音字表,直观展示出潮汕方言的声、韵、调,简洁直白、易懂易查。时至今日,许多潮汕人的家中也常备一本《潮声十五音》字典。它不仅是潮汕人识字断文的工具书,也曾是海外潮人在“过番”年代书写回乡侨批的必备品,更是宝贵的历史性方言资料。国家语保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著名方言学家林伦伦这样评价它:“如果要让我推荐一种最受全世界潮人钟爱的、对潮人文化贡献最大的书籍,我会毫不犹豫地投出一票:‘十五音’字典!”

本期《潮人文脉》,羊城晚报记者继续漫游在潮汕方言的天地,纵情探索潮音奥妙,走访位于汕头澄海的潮声十五音展示馆,深入领略潮汕文化的语言精华,感受哺育潮人百余年的文化乳汁。

「潮人文脉·解码潮语③」潮声十五音声声不息 语脉历百年脉脉相承

历时百余年 发行范围最广的汉语方言字典

在潮汕方言中,“十五音”是指15个声母,“八声”是指8个调类,44个韵母是指包含了入声韵母在内的所有韵母。“十五音”字典则是把相同读音的字排列在一起的字表。这些同音字表以韵母为部,按部编写;以声母为纬,以声调为经,然后拼切出字音,进而找到所查的字。

翻开一本“十五音”字典,每一页的第一行都是“十五音”的15个声母代表字——柳边求去地、坡他增入时、英文语出喜(潮汕话读音),是故该书以“十五音”作为书名,直观明了。

据林伦伦介绍,事实上,“十五音”是漳州音当时的语音系统,潮音当时已经是“十八音”(18个声母)了,多了b-/g-/-l三个声母,所以后来又有了《潮声十八音》《增三潮声十五音》等后起之作面世。

「潮人文脉·解码潮语③」潮声十五音声声不息 语脉历百年脉脉相承

自第一本《潮声十五音》字典面世,之后此类字典便被统称为“十五音”字典。该书从1913年首本正式出版发行至今,已历时百余年。林伦伦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自1913年后,直到本世纪还在陆续出版的一系列潮汕各地方音的“十五音”字典,版本有三十多种,重印版本过百,发行量估计超过一百万。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字典多者收录过万字,少的也有5000字以上,大体上反映了编者所在地的方音。现在潮汕各地方音的差异,如前鼻音韵尾、闭口韵尾、鼻化韵母、入声韵母的有无和多少,在每本字典上都可以找到历史性的语音资料。因而又说,这是一批非常宝贵的方言发展史研究的资料。

“虽然,‘十五音’字典的编辑出版时间不是汉语方言中最早的,但可以说,它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延续时间最长、出版版本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的汉语方言字典。”林伦伦自豪地说道。

全球人气高 海外潮人书写回乡侨批的好帮手

“潮汕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本‘十五音’字典。”林伦伦告诉记者,该书中同一格子(页)里都是同音字,因此,只要认得其中一个字的读音,其他字的读音便都可以自然习得。这样一本字典简单易学,在当时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堪称扫盲读本,因而一直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与此同时,林伦伦经过调研发现,该字典不仅在潮汕原乡人气高,在南洋各地潮人聚居的地方也是备受欢迎,甚至成为远渡重洋的潮汕人写番批信件回乡的重要工具:“在劈波斩浪的红头船上,在漂洋过海谋生的‘市篮’中,潮汕人的祖先随身带走的,除了一捧故乡的黄土之外,还有一本本‘十五音’字典。”

以上结论可在多处中得到辅证,林伦伦介绍道,《新编潮声十八音》的作者刘绎如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潮专注字音之书,有所谓‘十五音’者,流传颇广。自繁盛之都市,以至荒僻之农村,凡稍识字者,几于家置一篇,奉为字学之津梁”;另一方面,新马著名的南洋史研究专家许云樵在他的著作《十五音研究》中也有这样的记录,“‘十五音’本为科学化之民间字书,闽潮一带极为普遍,几家喻户晓,莫不备供检索”“商店的账桌旁,略识之乎者的家中,大多有这一本‘万字不求人’的法宝放着”。

“‘十五音’字典,是潮人无师自通、识文断字的拐棍,是孳养潮人百年的文化乳汁。”林伦伦提出。

事实上,正因为“十五音”字典的到来,让潮汕人懂得了“八声”“十五音”“四十四字”,懂得了“击木知音”,更重要的是,潮汕人又通过该书开始接触到平仄的区别,从而能够读懂唐诗宋词,进而吟诗作赋,蔚成鼎盛文风。这也正是林伦伦所提出的——《十五音字典》等系列工具书虽是为了老百姓识字断文、学习文化而编撰,但意想不到的是,它在训练老百姓的音韵学基础知识和推动潮汕地区文风盛行等方面,也起了始料不及的重要作用。

首本“十五音”字典 定下潮汕方言声韵调

记者梳理资料获悉,目前,关于潮汕方言的“十五音”字典,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原署“饶平(今澄海)商人张世珍”编写的《字学津梁:潮声十五音》,于民国二年(1913年)元月由汕头图画报石印社印行,该书收字七千多,里面的大量词汇都是一百多年前的地方方言。

“第一本《潮声十五音》的学术价值在于它首次确定了潮汕方言15个声母字、44个韵母字和8个声调。在1960年全国方言调查中,由广东省教育部门定下来的潮汕方言的拼音方案,其声韵调与张世珍老先生的基本相同。”林伦伦介绍道。

在当年教育缺失的社会环境下,首本《潮声十五音》面世后大受欢迎,可谓是一版再版、供不应求。据张世珍老先生的后代张卓伦介绍,《潮声十五音》除了依音查字、同音辨字的功能之外,也为群众学习拼音和普通话以至其他方言打下拼音基础,更可作为外地人学习和研究潮汕方言的入门书。

另一方面,林伦伦指出,由于编者不是语言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该版还存在种种有待改善的地方,比如书中所列的韵母,远远不能包括当时潮汕方言的韵母等。而之后的字典,就对其析音不精、列字不当的错漏进行增益调整,如后来陆续出版的《潮声十七音》《潮声十八音》以及《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等书,无不以《潮声十五音》为基础而加以完善。“虽有欠缺,但《潮声十五音》在粤东闽语同音字典的编写方面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林伦伦表示。

潮人精神展示平台 增强潮人文化自信

坐落在汕头市澄海区东光村的潮声十五音展示馆,便是近年澄海的几处新晋“打卡地”之一。日前,记者前往探馆,馆里古香古色的布置及丰富的潮语书籍馆藏令人眼前一亮,许多关于潮语知识的“干货”也让参观者如同进入生动的方言课堂,直观感受到潮汕魅力。

据馆长张卓伦介绍,潮声十五音展示馆是粤东地区首个潮汕方言文化展示馆,也是粤东第一个地标性区域文化展示馆。目前,该馆展出十五音系列字典二十五种,论文资料二百多篇,开放至今已有五个年头,接待二万余人,其中就不乏青少年、大学生及外地游客。

漫步馆内,张卓伦向记者介绍了张世珍老先生编写首本《潮声十五音》的事迹——作为一个文化不高的商人,张世珍为生意奔走四方、见多识广,他走到哪,学到哪,当他注意到潮汕话还缺少一本字典时,他便开始收集例字,编撰《潮声十五音》。在这段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潮人刻苦好学、坚持不懈的宝贵品质。在这种“家族文化”的带动下,张卓伦从年轻时就一直关注潮汕方言,自退休卸任谢易初中学校长一职后,便专心打造潮声十五音展示馆,这也让他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在当时,世珍公就是乡里的翘楚,到如今,也是我们子孙的楷模和榜样。”张卓伦说。

诚然,该馆不仅是潮汕方言文化的主要文物收藏和展示场所,对潮汕方言的保护、传承和推广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也是潮汕人增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利器,同时,又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精神教育平台。

“张世珍先生认准了这件事是好事,就毫不犹豫地干起来,即使条件并不十分有利;一干起来,就锲而不舍,非干成不可。这种善于学习、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林伦伦认为,潮声十五音展示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展示这类字典的编撰、出版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还在于展示潮人重视文化教育的良好风气。

【文脉故事】

少年失学不舍书 商界翘楚编字典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迨入商场,始知不识字之为误也,于是逢人求教,不耻下问,累年积月,博览旁通”——在张世珍老先生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对他勤学不辍、刻苦钻研的宝贵品质的最佳诠释,也是首本《潮声十五音》得以面世的重要前提。

据张世珍老先生的后代张卓伦介绍,张世珍(1840—1915)是饶邑隆都西二区人,即现在的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隆城乡,他自幼家境贫寒、少年失学,文化水平不高,为家计遂入商场谋生。22岁时,他随族人赴泰国,从事商船业务,工作中走南闯北、四海奔波,北至天津、烟台,南至越南、新加坡。

「潮人文脉·解码潮语③」潮声十五音声声不息 语脉历百年脉脉相承

“他秉性聪慧,又勤奋好学,几年间,文字会计等都豁然贯通,更由于精通业务,被誉为商场翘楚。”根据张卓伦的描述,张世珍是“身居阛阓之间,心仪孔孟之业”,他在从商之余,求学不辍,博览群书,“久之,文字之道豁然贯通”,“至其聪明智慧,又不仅以文字擅长,它如算术堪舆,入其中者靡不轶类超群”。

在四十五岁(1885)之后,张世珍就到东陇(现为澄海东里)成章当铺任职,从此结束了奔波不定的生活。

此前,张世珍的足迹遍及南洋和沿海各地,每到一处,就研究当地字音、学习方言。他曾在自序中提到:“所到之处,辄求购字音一书,然广东则为岭南之音,厦门则为福建之音,上海则为江南之音,烟台则为山东之音,而口吻不同,音韵自别。不识其音,无从入门。”在日积月累中,张世珍掌握了多门语言,会说闽南话、山东话,也懂粤语,为其对字音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张卓伦介绍,1895年,有友人口授十五音,张世珍即“潜心讲求,未越一月,颇能通晓”。后来,他用“柳边求去地,坡他增入时,英文语出喜”等15个汉字代表15个声母,用“君家高金鸡、公姑兼基坚、京官皆恭君、均居歌光光、归庚鸠呱江、胶坚娇基乖、肩扛弓龟柑、公佳甘瓜姜、乃啰哖烧”44个字代表44个韵母,依潮汕方言音节,拼切成方言字,逐字誊录,汇成《潮声十五音》一书。张世珍在自序中提及,著此一书的目的在于使“不识字之人”“熟习此编,自能识字”,“于市肆场中有所补益”。

据悉,本书约于1904年完成初稿,1907年定稿并作序,1912年付印,1913年元月由汕头图画报石印出版。首次印行一千册,在澄海东里出售。此书一出,便在潮人中迅速流行,成了一本畅销书,不出数月即告售罄。后来,该书再由汕头科学图书馆出版全一册铅印本。而在这期间,张世珍除著有《潮声十五音》外,还编辑《选择秘要》六册,其中以《潮声十五音》流传最为广泛。

【文脉链接】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想学潮汕方言,可以先从声、韵、调学起,你能把这“十五音”“八音”“四十四字”的声母、声调、韵母(含入声韵母)罗列出来吗?用潮汕话试试吧。

「潮人文脉·解码潮语③」潮声十五音声声不息 语脉历百年脉脉相承

八声(8个调类):

低(上平) 抵(上上) 帝(上去) 滴(上入)

池(下平) 弟(下上) 地(下去) 碟(下入)

十五音(15个声母):

柳边求去地 坡他增入时 英文语出喜

四十四字(44个韵母):

君家高金鸡 公姑兼基坚 京官皆恭君 均居歌光光 归庚鸠呱江 胶坚娇基乖 肩扛弓龟柑 公佳甘瓜姜 乃啰哖烧

【文脉一周】

3月22日,汕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做客汕头亚青会,和汕头亚青团队分享冬奥会志愿者的经历,传递汕头城市的正能量,展示新一代中国汕头青年的精神风貌。

近日,“茶香萦绕最潮州”——潮州市茶文化网络美文美图征集活动拉开帷幕,在全社会征集一批反映潮州茶文化、茶产业、茶美器、茶生活、茶感悟的美图美文,让潮州千年茶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光彩。

近日,揭阳市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揭阳美 美揭阳”宣传实践活动,以讲故事的形式,广泛宣传全市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并面向全市广大劳动者征集故事。

日前,国家级非遗项目白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吴佩锦通过线上教学,为星海音乐学院的60名学生带去一堂特别的公共选修课,拉开了在华南地区最高音乐学府中传播海陆丰古老戏曲文化的序幕。(蚁璐雅 赵映光)

总策划 / 汪一洋 杜传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 马汉青 姚志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上一篇新闻

辱华、模糊台湾归属,中泰网友“史诗级骂战”背后,中国须高度警惕的是什么?

下一篇新闻

女星介入自家老板婚姻生下女儿?可怜正宫身背巨债照顾3个子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