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知识界代表委员谈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重要讲话精神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做行动着的思考者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勉励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的政协委员,如何把总书记的期待与要求化作立身处世的价值追求,融入履职建言的实际行动,是我的现实课题。

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成为行动着的思想者,思想着的行动者。我国古代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把道德、行动与思想合而为一。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上的自我提升乃至突破,必须在行动与思想的共同前进、互相砥砺中完成。一直以来,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知行合一的人,比如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的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己虽也写了不少著作,但并没有真正走进基层教育,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师生的生活。自那时起,我从书斋里的思考者转变为田野中的行动者。2002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启航,我和众多基层教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探索民间基础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如今这一理念已在全国的5600多所学校落地。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我带来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中小学男教师比例、中国民办教育走出去等提案。这些提案都来自教育一线,也将回馈教育一线。在我看来,知识分子最怕的是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写文章、满世界飞行讲演,知识分子最需要的是扎根生活、深入田野。知识分子需要思想,也需要行动。无论是行动中验证的思想,还是思想中产生的行动,都必然更有生命力。

(光明日报记者李丹阳采访整理)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代表:

让各类人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坐标”

知识就是力量。作为掌握、创造、传播以及应用知识的知识分子,无疑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原动力作用。知识具有未知性与多重性特点,获得知识有其自身基本规律,对待知识分子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学是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之地,他们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大学要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核心则在于汇聚和使用优秀人才。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苏州大学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千方百计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近十年来,苏州大学共吸引了1600余位优秀人才加盟,其中海外人才占比71.3%,形成了“非常之人”喷薄而出、群贤毕至“济济多士”的繁荣局面。我们坚持按需引才,既关注当下事业发展之需,更着眼长远战略之需,既看到局部之需,也考虑到全局之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双一流”建设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着力引进享有学术盛誉的战略科学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才俊。我们创新聚才模式,发挥学术大师的关键支撑和辐射引领作用,以大师聚人才、以团队聚人才、以平台聚人才,以才聚才的倍增效应不断增强。我们完善用才机制,正确看待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充分赋权领军人才,大胆起用青年才俊;积极破“五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基于学术影响、价值贡献的分类评价机制;加强政治吸纳,提供贴心服务,增强人才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面向未来,我们应持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坐标”,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最大化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采访整理)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

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期,乡村振兴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乡村空心化及精英流失弱化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乡贤群体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机制平台还不具备,发挥作用的空间还较窄;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为此,我认为,培育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既是历史传承,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首先要塑形。筑巢引凤,营造新乡贤回归故里的氛围。乡贤与乡村联系的纽带是乡情乡愁,留住乡愁才能吸引乡贤回归故里。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着力打造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要发挥乡贤智力优势,引导乡贤参与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协理社会监督。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其次要铸魂。梳理古今乡贤,传颂好先贤、挖掘好今贤、发现好新贤,通过建立具有特色的公益性书院和乡贤馆,作为区域传播文化的中心,凝练文化共识,唤醒集体意识,强化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再次要赋能。探索农村土地性质及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新乡贤权益保障办法,如出台鼓励公职人员“告老还乡”“退职还乡”等制度,注重解决乡贤回归后的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以一定的物质精神保障吸引更多的贤达人士、成功之士到乡村成为乡贤,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同时,要搭建平台,让新乡贤助力产业振兴。制定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乡贤“反哺农村”。实行一对一精准对接,发挥乡贤在项目引进、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等方面的作用。还要发挥新乡贤在民间教化中的作用,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乡规民约制定,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文道德力量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传承和引领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崇德向善的乡村人文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常河采访整理)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代表:

把舞台的聚光灯对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灯火。我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带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

在创作上,我们大力发掘地方红色资源与题材,创作生产了弘扬正能量的大型黄梅戏《大别山母亲》《槐花谣》等剧目;发掘黄冈科技名人题材开展创作,创作生产大型黄梅戏《李四光》《李时珍》等剧目。我们还主动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先后应邀赴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巡回演出。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切实加强文艺人才梯队建设,不拘一格引进优秀黄梅戏专业人才。我们选派优秀演员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学习深造,着力改善人才结构,参加全国高级编导研修班和湖北省戏曲演员表演能力提升班,争取国家艺术基金、湖北省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的资金扶持,深度培养了一批戏曲表演人才。为了更好发挥传帮带作用,我们建立了戏曲艺人传承制度,实施“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我把一些优秀青年演员收为亲授弟子,传授演出技巧、提升舞台艺术水平。我们还通过“周末黄梅戏大舞台”“张辉黄梅戏演出周”“黄梅戏迷节”等形式,统筹黄冈黄梅戏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戏曲本身就是诞生于民间,在人民群众的爱护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戏曲人,我们不仅要把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好,而且要把舞台的聚光灯对准人民,为人民而创作,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

(光明日报记者刘江伟采访整理)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委员:

以需求为牵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且其转化必须及时,否则很容易被新成果所取代。其中,需求是科技成果产生之原因、行为之目的。需求是连接产学研用的关键链条,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使用者之间的连接纽带。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例,远程诊疗、网络培训增多,5G网络提供的通信能力大幅提升。此外,还有疫苗、检测防护设备等迅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都是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案例。

我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有:科技评价目标不一致、产学研合作各方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取向不一致、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可持续性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须以需求为牵引,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一是以“用”为核心建立评价体系,打破供需之间的“藩篱”。把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对接,改变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各自为政”,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力,建立有效的合作创新体系。产学研用的结合要以“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产品研发到商品化、市场化的周期。

二是大力支持和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积极扶持、培养生产力促进中心、评估咨询机构、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法律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使其调控“专利池”资源,整合企业需求,提供成果转化机会,有效避免盲目寻找需求方所可能面临的商业风险。

三是搭建共享平台增强科技成果流动性。组织行业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平台中的成员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模式。

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范。通过参与尽职调查、商务谈判、合同审查、风险控制、诉讼应对,覆盖成果转化及实现的全过程,确保成果转化并实现市场化运作全过程的合法合规。

(光明日报记者叶乐峰采访整理)

致公党北京市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顾行发委员:

增强抢抓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历史担当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已成为“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点任务。强化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科技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通过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刻感受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牢记嘱托勇担当 履职尽责为人民

我们必须强化基础研究,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空间信息技术为例,人类利用近两百年时间才完成地理大发现,现今借助卫星对地观测手段,足不出户即可掌握地球瞬息变化。未来,面向深空、深海、深地,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的触手将更快、更远、更强,这些都依赖于空间科学和技术的进展。当前,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加速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和互联性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如何认知和运用数据资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革命的基石。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必须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战略支撑作用。

我们必须突破核心技术限制,掌握经济发展和竞争的自主权。像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大国的发展,我们固然要开放、合作,但根本性的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需要关键技术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相结合,需要“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相结合,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复杂形势下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增强抢抓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历史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撸起袖子加油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而奋斗。

(光明日报记者安胜蓝采访整理)

扫一扫,获取代表委员观点海报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3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上一篇新闻

半岛调查|网红阿托品滴眼液代购乱象丛生,“近视神药”并非真“神药”

下一篇新闻

爱美 爱旅游 爱包包|女神消费只为悦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