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园——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夕阳怜芳草 人间爱晚晴
---------游览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凡夫
在我的记忆里,晚晴园这一历史名胜还是从新加坡中学华文课本得知的。然而,廿载的劳碌奔波,却一直未能得闲拜访。这些年来,国人到新加坡旅游的数以百万计,多是在风光旖旎的圣淘沙公园、车水马龙的新加坡河畔流连忘返,亦是甚少来访晚晴园。
今年正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京城还是寒风刺骨,瑞雪纷飞的时节,我这狮城侨居客便在燥热如火的夏日里,顶着骄阳,诚然移步晚晴园(Sun Yat Sen Nanyang Memorial Hall),前来凭吊中华历史上的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
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路,占地1800多平方米的晚晴园已有百年的历史。晚晴园虽然作为新加坡的游览胜地之一,但在一墙之隔的缅甸玉佛寺的鼎盛香火、一路之遥的天主教堂的悠扬颂歌的相衬下,却是游人稀少,显得格外冷清。两个多小时的游览,竟然成了我一个人的专场。
从半开的院门而入,踏步宽阔庭院的萋萋芳草上,便可很快走近庭院正中石墩上安置的孙中山身着唐装的铜铸坐像,这是1966年整修晚晴园时增置的。坐像基座上的孙中山双手轻按膝前、摊开蓝图,目光炯炯有神。坐像背后两侧各植一株青松,四周繁花环抱。上层基座正面镶嵌着一面黑色闪亮的大理石,镌刻着晚晴园的历史沿革。整座庭院的布局十分匀称、庄严肃穆。在暖风吹拂、幽雅恬静的庭院中,一个孤旅游人与一座伟人雕像为伴,追忆万千烟云过往,感怀百年巨变沧桑。
眼前的这栋风格优雅、静默古朴的南洋别墅早期名为"明珍庐"。园内是一座红色尖顶的两层楼房,正面呈"凸"字形,三面搭筑围墙,门窗以拱形交错,房檐饰以木制廊花,水槽沿墙柱而下,是19世纪末期海外华人的典型别墅。最初营造这座巴拉甸式两层楼独立洋房的主人是一个姓梅的富商,洋房是专为他的爱妻建造的。据说女主人的芳名叫明珍,所以屋名为"明珍庐"。当时,室内的陈设布置精致堂皇,舒适温馨,映衬出了主人的典雅华贵。梅姓商人家道中落后,将明珍庐卖给橡胶业巨贾张永福。张永福是个出名的孝子,他将这座别墅买下的目的是想供奉家母颐养天年。他取用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怜芳草,人间爱晚晴"里的晚晴两字,将明珍庐重新命名为晚晴园,象征晚霞绚烂,晴朗气爽,意在母亲晚年悠然安逸,弄孙常乐。当孙中山先生1906年来新加坡开展革命活动时,这位有着强烈爱国热忱的南洋富商想把晚晴园用作孙先生的下塌之地。于是向老母请命,说明原委,老太太欣然应允,同时还称赞儿子深明大义。
据史料记载,孙中山为了革命四处奔走呼号,曾8次抵达新加坡,会见支持者并为革命活动筹集钱款,其中3次与革命伴侣陈粹芬住入晚晴园。1906年4月,孙中山二度来到新加坡,经名列“四大寇”之一的尤列介绍筹划,新加坡侨领陈楚楠、张永福等人亲自迎接孙中山上岸。4月6日,孙中山邀集新加坡革命党的主要人士到晚晴园开会,经过讨论协商,成立了南洋地区第一个同盟会分会———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陈楚楠任会长,张永福任副会长,张永福捐出晚晴园作为会所。当天,包括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李竹痴等12位创始会员,在孙中山先生见证下宣誓,认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16字奋斗宗旨。这份“盟书”,是孙中山与李竹痴等人在晚晴园二楼商议起草的。
从此,东南亚各地的同盟分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爱国华侨们出钱出力,资助中国各地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在晚晴园策划了几次起义及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5月起,革命党人在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发动了5次武装起义,潮州的黄冈起义、惠州的七女湖之役,皆由新加坡华侨肩负重任。其后的钦廉之役、镇南关之役、河口之役、黄花岗之役等,都是在晚晴园策划发动的,南洋华侨不仅出钱出力,还亲身参与历次战斗,不惜牺牲生命,全方位地参与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1908年,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支部也设在晚晴园,于是,晚晴园成为东南亚一带20多个同盟会分会的神经枢纽和中心,也是孙中山在东南亚鼓吹革命活动的大本营,它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年,经常有三、四十位盟友在晚晴园集会议事,前后捐出三四万大洋经费,为推翻清王朝尽心尽力。
那时候,以晚晴园为发展平台,同盟会会员由富商延伸到中下阶层,尤以锡矿工人、橡胶工人居多,组织据点从新加坡发展到马来亚、泰国、印尼、越南、缅甸等国。在宣传方面,陈楚楠、张永福等人先后创办《图南日报》、《中兴日报》、《阳明报》、《星洲晨报》等报刊,作为民主革命的喉舌,还与保皇党的报刊展开论战。他们还以公开演讲、戏剧演出等形式,号召民众,争取支持。在厦门当过记者的李竹痴,一度从新加坡回到厦门,争取把《福建日日新报》转型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陈嘉庚先生也于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革命活动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得如火如荼,凡是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同盟会会员的足迹。为此,孙中山先生则多次发出“华侨为革命之母”的赞叹。
然而,辛亥革命之后,人事星散,加上张永福因多次捐资,支持革命,致使生意亏蚀巨大,家道日渐衰落,不得不将晚晴园卖给一位印度商人。印度商人买下后,本人并不住在这里,故而,晚晴园逐渐荒芜,寥落萧然。新加坡的同盟会老同志,非常珍惜晚晴园这段光荣的历史。于是,在1937年,新加坡六位有远见的华社领导李光前、陈延谦、李振殿、周瑞献、李俊承和杨吉兆合力将晚晴园赎回,献给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这六位领导都是当年种植业和树胶业的翘楚兼银行家。1938年,他们将晚晴园交给中华民国政府管理。民国政府拨款将晚晴园修葺成昔日的样貌,同时向海内外侨胞征集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文物、资料,并安放桌椅、铜像,并于1940年元旦举行开幕典礼,正式对外开放,供参观者凭吊瞻仰。
非常不幸的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晚晴园被日军占用,充作通讯部。园内楼上楼下陈设的所有纪念文物和图片被洗劫一空、荡然无存。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但晚晴园已经满目疮夷,四壁萧然。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再次拨款重修晚晴园,并将它作为驻新加坡国民党支部办公室之用。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因此,英国殖民地政府不再允许国民党在新加坡设立支部。民国政府于是在1951年将房地契约交给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至此,晚晴园再度沉寂寥落。
1964年,爱国侨商李光前提议将晚晴园作为纪念馆,以纪念孙中山在新加坡领导群众、策动革命的光荣史迹,并于1966年孙中山诞辰100周年之际再次整修别墅,充实文物,并在新加坡各处搜集日治时期死难人民的遗物陈列在晚晴园。总商会将这时晚晴园展示的历史文物分成两部分,一是孙中山的遗物及历史图片,一是日本统治时期死难人民的遗物,同时改名为"孙逸仙别墅"。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1994年,沉寂了30多年的晚晴园被新加坡政府列为历史古迹。1995年2月19日,时任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长的杨荣文准将亲自到晚晴园参观。他认为晚晴园是新加坡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局势。孙中山倡导的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化革命,对全世界华人的生活影响深远。对新加坡人来说,保留晚晴园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任务。1911年辛亥革命对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晚晴园应被保留为华族的文化圣殿。这个圣殿,将丰富所有新加坡人和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为了让年轻一代对过去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应该将它翻新,重新赋予它历史的生命。
1996年,中华总商会将其更名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以追念孙中山先生在东南亚一带的革命事迹。1997年,中华总商会成立了子公司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有限公司,负责纪念馆的修复、维护工作。
晚晴园修复委员会是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任会长郭令裕发起并成立的。在郭先生领导下,委员会属下还包含了五个工作小组,彼此为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不懈。经过四年的艰苦耕耘,终于将晚晴园改造成焕然一新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这座耗资800万新币的纪念馆,已在2001年11月12日,即孙中山诞辰135周年纪念当天开幕,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先生非常重视这一文化盛典,亲自出席并主持了开幕典礼。
修葺一新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一共有6间展览厅,包括和平室、奋斗室、集思室、新加坡室、南洋室和遗珍室,展出近50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7幅名家油画、黄花岗烈士铜像,以及上述历史人物塑像。纪念馆融合艺术创意与科技创新,用油画、水彩画、电脑合成图、音乐、灯光来营造氛围,生动形象化地展现了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事迹。
如今,纪念馆底层正面的宽敞大厅,已被辟为展览室,用以展出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珍贵资料,其中有孙中山的亲笔函件、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会员的合影、孙中山在晚晴园卧榻照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新加坡时死难侨胞的遗物等,还有宋庆龄女士晚年从北京寄赠的孙中山手书的"遗嘱"影印件。楼上被辟作图书馆,陈列中国大陆、港台出版的数以千计的史籍、杂志,供人阅览。
步入纪念馆的南洋室,可以看到一幅引人瞩目的具有浓厚的南洋生活气息的巨幅油画《华侨是革命之母》,画的是1907年孙中山在新加坡向当地矿工和胶工宣扬革命思想的场面。作品里勾画了孙中山和10多个追随者,还有矿工、胶工、农民、妇女和小孩等130多人。背景为新加坡锡矿区的典型风貌。整个作品气势恢宏,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拾阶而上,在二楼前半部的新加坡室,观者可以详细了解新加坡华侨追随孙中山的事迹。展览室右侧展示的一组塑像,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孙中山与同志密谋推翻满清政府的场景。
踱入和平室,便可阅览陈列着的与晚晴园的过去与现在有关的史料。为了让各阶层人士了解孙中山是在何种情况下开始革命活动的,在这里先给参观者做一个中国时代背景介绍,表现出当年中国陷在内忧外患不断、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景象,从而让游人了解到孙中山先生诞生的时代环境。
移步奋斗室,游人可以阅览孙中山的家境和他从夏威夷檀香山到广州和香港的生活足迹的各种史料。这里能了解到孙中山先生如何学医和如何将美好前途抛之脑后,投入革命生涯的生命历程。革命工作不只是策划起义,筹募支援起义更为头痛,而孙中山不惜负起这艰巨的任务,到世界各地如日本、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德国等奔波筹措。在这间展览厅里,参观者能深入了解孙中山与他的同志们如何起义、如何改变历史的行动轨迹。
晚晴园庭院还有其他精彩的展览物供游客观赏,包括有酸仔树、26种南洋热带水果树,其中有孙中山先生爱吃的黄梨、藤仔、蜜仔蕉、山竹、水蓊和仁心果。由于孙中山不喜欢榴槤,因而晚晴园不种榴槤。但园中还有一株特别的树,称为“烈士树”。这是一株奇树,如果用刀子割破树身,便会流出鲜血般的红色液汁,如同烈士流血的情景。1906年,孙中山第一次入住晚晴园时,这株青龙木已经矗立于此,为了纪念孙中山,这株树一直被保护着。孙中山母亲爱吃酸仔炒咸虾,孙中山孝顺母亲,还特地把酸仔树的种子从檀香山带回翠亨村栽种。晚晴园这棵树就是来自翠亨村酸仔树的种子。
园内耸立各处的雕像,多为前馆长冯仲汉先生在任时委托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制作的。铜像是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制作。老教授以"组雕塑"艺术形式创作的"孙中山先生组雕塑",以艺术手法概括和浓缩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民主革命思想和精神精髓。每尊铜像高约50至60公分。此外,展室内其他优秀人物,如秋瑾女士、林则徐、黄花岗烈士等雕像亦栩栩如生,令人感怀。
如今的晚晴园古雅幽静,风貌依然。怎奈,蕉风椰雨,世事更迭,太多的宝贵资料遗失颓败,太多的历史真迹被日本侵略者洗劫一空。生活在南洋的各方仁人志士经过多年的辛苦搜集、整理,所能呈现的展品亦难以再现当年全貌,甚是遗憾!
然而,岁月沧桑,风云变幻,南洋爱国华侨对中华大地的无限衷情却是薪火相传,数代铭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