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国将编程列入必修课!编程全球化不是说说而已
30年前,邓小平提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30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席卷全世界。
每个国家都想抓住机遇。前两天新加坡重磅宣布:将编程列为小学必修课!
(新加坡教育部官网照片)
其实,新加坡很早就开始实行编程教育,属于世界上领先的几个国家之一。
2014年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和教育部在合作推出的“编码乐”(Code for Fun)。
2016年,新加坡政府对外宣布,在未来20年内,要把新加坡变成智慧国,配合这一愿景,多所中小学推出编程学习项目。
2017年,新加坡全面推动少儿编程教育,中小学考试中加入编程考试科目。
现在新加坡将编程课程进一步扩大,所有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明年起都须上长达10小时的编程课,编程课程从“选修”变成“必修”。
无独有偶,就在前几个月,日本也宣布了类似的政策
全世界的孩子都在学编程
在英国,201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制5-12岁儿童接受编程教育的国家。英国教育部门把编程列入了每所学校的必修课程,在英国国家教学大纲中规定5-7岁的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机课程掌握:理解什么是算法、以及算法如何以程序的形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
在美国,根据HackerRank发布的《2017开发者技能报告》结果发现,美国是当前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最高的国家,达到44.8%。
美国在2016年豪掷40亿美元开展编程教育,将编程加入Stem教育体系。
在芬兰,芬兰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优质的教育之一,早在2015年,芬兰曾尝试对数十个10岁到12岁的儿童,进行以编程为主导的教育课程,由IT公司和科技行业组织举办。2016年8月芬兰全国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首次将编程纳入小学教学大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授编程。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也于2016年正式将coding引入全国必修课程,学生在10岁时开始学习编程,培养编程思维,12岁左右便可在电脑上进行编程实操。
在韩国,教育部规定从2018年起将编程纳入小学正规必修课程。
在西班牙的儿童编程教育起步也很早,在2014年就将ICI课程的重心转向了编程和计算机科学。
在俄罗斯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都将编程教育纳入必修课。2009年开始,俄罗斯将编程相关课程引入初等教育,引导孩子们开始学习编程算法、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
在中国,3 月 13 日,教育部发布了《2019 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其中明确表示将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少儿编程的热潮就已经席卷全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那个国家,少儿编程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教育学科,是所有国家都重点关注的学科。
编程,是青少年立足未来的关键技能
进入人工智能(AI)时代,届时,不会编程的人的工作将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从以上各国家政策可以看出,世界各目前对机器人、编程教育充满热情!因为现在国际竞争的趋势逐渐从经济竞争演变为高科技技术竞争,哪个国家率先变成人工智能强国,谁就会获得国际上的话语权!
人工智能强国同时会提升国内的高科技产业——从机器人、航空到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各种关系国民生活、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谁能引领人工智能,谁就掌控了人类的未来!中国希望未来几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中心。
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其伟大的目标:2030年成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工智能已经到了亮剑时刻,创新的中国在科技的引领下必将赢得光明的未来!
不止是青少年,老年人都在学
在新加坡,不但小学生要学编程,老年人也要拥抱数码世界。
约1万名立国一代年长者(1950至1959年间出生的人),将在2020年到数码诊所(digital clinic)学习基本数码技能。
资媒局将在全国举办额外100场数码诊所,由专业人士为立国一代提供免费的一对一指导。
通讯及新闻部长易华仁野心勃勃地描绘了新加坡的未来图景:
“我们要把触角延伸到每个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要接触到所有员工,不论他们来自什么行业或技术背景,以及每位国人,不管他们属于哪个年龄层或教育程度……我们要建设一个数码经济,即每个企业、每名员工都具备数码能力,每个国人都与数码连接。”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估计就要纳闷:小学生?老年人?可能连电脑都未必用得熟练,如何去学编程这种复杂的东西?
其实,编程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敲代码编,而是学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编程思维,以及培养分解能力、抽象能力、算法能力、评估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习编程的孩子,在未来更具有竞争力。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阿童木创想家官方公号。阿童木专注于3-18岁孩子的STEM教育,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软实力及综合素养提升。阿童木创想家目前开设有五大跨学科课程体系——机器人、编程、创客、竞赛、特色(3D打印机、无人机......)课程,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传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