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志于文,游于艺 ——读《书艺东坡》有感

志于文,游于艺

——读《书艺东坡》有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衣若芬教授最近推出的《书艺东坡》是关于苏轼与文图学的又一力作。《书艺东坡》之名,在序言中衣教授已对其进行了解题,主要是通过东坡的书法和著作来解读东坡的人格精神、文学典范和品味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此之前,衣教授已经对苏轼的题画文学、苏轼相关的图像如西园雅集图、赤壁图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成果主要集中于《苏轼题画文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赤壁漫游与西园雅集——苏轼研究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版)。衣教授在2014年提出了“文图学”,旨在分析“文本(text)”与“图像(image)”。其中的“文本”与“图像”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书序部分衣教授有详细介绍。衣教授从1990年的硕士论文《郑板桥题画文学研究》起持续研究中国诗画艺术,耕耘三十载,“文图学”的提出既有深厚积累又有新颖认识。

在本书序言中,衣教授提到:“汉字的视觉呈现,例如书法,便具有‘文’与‘图’的双重面向。书法的文字意蕴是可解读的‘文本’,但是其外形的笔墨线条又是图像式的造型。”东坡书法具有绘画般的观感,其实已见于宋人笔记,米芾曾概括当世各家书法,言:“蔡京不得字,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卷六)故以“文图学”的视角来考察苏轼这样一位身兼文人、书家、画家于一身的通才,确实是独辟蹊径,得天独厚。本书在苏轼文学思想及书法艺术上都有探索新获,读罢让我耳目一新,深有启发,故笔者不揣浅陋,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书艺东坡》改变了传统仅以书法史的视角来看待书法墨迹,而带入了一种“文图学”的视角,注重文本的考察与历史的影响。书法研究者在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鉴别真伪,而伪作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但在“文图学”的视角中,伪作依然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如书中讨论的《天际乌云帖》,《乌云帖》曾经翁方纲收藏,是最多后人题跋的一件苏轼墨迹,但现代书法研究者多认为其为后人伪造。然而衣老师没有拘泥于书法的真伪,而是关注其文本价值,比较其记录的诗歌轶事与《东坡志林》、《东坡题跋》等收录苏轼丛语,发现二者行文方式相似。而记录知名与不知名的作者作品,也体现了苏轼“好奇尚趣”、“反常合道”的艺文观念。这一考察也启发我们在文献整理利用时,应当广泛参考作者相关的书法碑帖等材料,即使文物真伪或可讨论,但其文本是否有可资利用之处?

志于文,游于艺 ——读《书艺东坡》有感

(《天际乌云帖》珂罗版局部,该作品在清朝曾“红极一时”,备受清朝文士与朝鲜文士的追捧,但在近代以来却因原件不传及作品真伪的问题而归于寂寥,论者寥寥,在《书艺东坡》中衣老师对这件文物有着详细精到的解读,赋予了这件寂寥百年的“古物”新的“生机”。)

在旧作《一桩历史的公案——“西园雅集”》中,衣教授曾经就“西园雅集图”进行考察,衣教授发现虽然“西园雅集”这一事件可能存疑,但是“西园雅集图”却树立了文人聚会模式典范,深远影响了后世文人雅集图的创作。在《书艺东坡》中衣老师对《天际乌云帖》的考察便沿袭了这一看法,虽然其可能为后人所伪作,但其在清朝与朝鲜的“东坡热”中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我们便不该因其真伪而否认其历史价值。“文图学”的视角让我们为物件/事件追求多样化的理解。

其次,关注墨迹创作过程,探索作者心理世界。“《寒食帖》的书写”中,衣教授结合诗意与作者心态来解读诗帖文字书写的变幻跌宕,透笔见人,“‘乌衔帋’句的‘帋’字末笔刻意拉长,穿刺挤压‘君’字,开合自如。这凝重的心情,如不能复燃的灰烬,连像阮籍一样无路可走时痛苦的力气也没有了。”

志于文,游于艺 ——读《书艺东坡》有感

(《寒食帖》局部)

苏轼一向鄙夷后人伪作李白诗,但现收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李白仙诗卷》正是苏轼抄录了两首后人仿作李白诗。这一矛盾现象该做何解?衣教授在书中分析二诗的艺术特色与苏轼的艺文观,认为这体现了苏轼“崇道好奇”,希望保存对这一神奇超脱,带有“谪仙气象”诗歌的心理。并且衣教授结合《仙诗卷》与传世文献,点出了《仙诗卷》背后将李白仙人化的历史背景。这一探索由书法至文学,再贯穿至历史,抽丝剥茧,以小见大,让人叹服。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二赋合卷为苏轼书于绍圣元年(1094),据题跋可知苏轼此时因大雨阻隔,在贬谪途中,书此遣怀。衣教授考察文献,发现苏轼曾多次书此二赋寄予友人,而通过对二赋内容与当时历史环境的分析,衣教授认为“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写作和文集出版都受限,故只能以抄写夹于书信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传递友人,而二赋中带有苏轼伤怀失志的情绪,是苏轼在当时表达真实情感的寄托。

志于文,游于艺 ——读《书艺东坡》有感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合卷,苏轼后记部分)

另外,《书艺东坡》也对一些苏轼墨迹研究史上的难题做出了新解。尤为精彩的是衣教授对于《寒食帖》中黄庭坚跋语“于无佛处称尊”的解释,此句向来解释纷纷,要之不过是认为山谷自谦不如东坡或山谷欲与东坡一较高下,但衣教授深究禅宗典籍中“无佛处称尊”的使用语境,发现其有指代“以有法说无法”方便行事之意。山谷此段题跋试图建立东坡书艺之渊源法脉,但又心知《寒食帖》犹如太白诗之天纵之才,无首无尾,难以捉摸,故末句自谑“于无佛处称尊”。衣教授的解读见解高明,解释圆融,也正是由于山谷的“机锋”,才设想东坡展卷阅此时定会会心一笑,故言“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令人豁然开朗。

志于文,游于艺 ——读《书艺东坡》有感

(黄庭坚《寒食帖》题跋)

其四,《书艺东坡》展现了苏轼相关文物对于后世“东坡热”的影响与传播。东坡因其旷世绝代的文学才能与高标百代的人格精神在东亚一直有着较高的人气,这一点在文献上已经有较多的研究,但衣教授在书中的考察凸出了与东坡相关的文物,在“东坡热”中所起到的物质作用。无论是清朝的“寿苏会”还是朝鲜王朝的“东坡热”,《天际乌云帖》、翁方纲藏宋本《施顾注东坡诗》、苏轼画像等文物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衣教授将清代“寿苏会”概括为“时间、物质、记忆”三方面的文化意义,通过物质的观看和膜拜,使得“寿苏会”具有神圣的宗教意味,也使得持有真迹和文物的人具有了正统性。视角新颖,使得我们对于“寿苏会”这一纪念东坡的集会又多了几分感性认识。

最后,《书艺东坡》在资料性上也非常详赡,衣教授《苏轼书画研究史略》回顾了苏轼书画渊源、历代评价及影响、廿世纪苏轼书画艺术研究,附录“《寒食帖》之流传递藏”、“《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之流传于递藏”、“翁方纲旧藏本《施顾注东坡诗》诸家题记存知列表”、“《李白仙诗卷》的流传与递藏”、“台港澳新苏轼书画研究论著目录(1949-2017)”,其中多有对前人研究的弥补与修正,具有很高的资料性。

苏轼真迹流传至今者皆已被各大博物馆视若拱璧,平时难得一见,以书中所介绍的五件苏轼墨迹为例,《天际乌云帖》真迹难觅,《寒食帖》收藏于台北故宫,《李白仙诗卷》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合卷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答谢民师论文帖卷》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天各一方,真容难睹。但《书艺东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苏轼墨迹的绝佳途径,全书图文并茂,阅读本书,如同经历了一段跨越千年的艺文之旅,既可体会东坡的文学才情,又可欣赏其书法艺术,与东坡为友,志于文,游于艺!

——南京大学 任哨奇

*本文转载自3月20日《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

长按右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志于文,游于艺 ——读《书艺东坡》有感

当当网

亚马逊

京东

《书艺东坡》

衣若芬 著

定价:98.00元

(如遇图书缺货,请耐心等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 奉献传世好书

微信ID shanghaiguji

上一篇新闻

「读书笔记」中国人民真正屹立于世界的史诗

下一篇新闻

广州行有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