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一个母亲的奉献的一生
最近看了一部评分挺高的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
电影分上、下两部,用将近4个小时的时间,展示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华人家庭,在新加坡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家庭故事变迁。
电影重点以一个小女儿的口吻,回顾了母亲勤劳、吃苦、为家庭、为子女无私奉献的一生。
外公一家是早期从广东一代移民到新加坡的华人。
母亲招弟是家里的长女,因为那个时代重男轻女,再加上父亲迷信思想,认为这个女儿命里“克”自己,坚持不让招弟叫自己“爸爸”,一直叫“四叔”。
长大后母亲嫁给城里一个咖啡店老板做二太太。因为这家大太太一直没有生育,招弟嫁过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老公生一个儿子。可是,母亲嫁给父亲后接连生了三个女儿,被重男轻女的夫家嫌弃。当父亲去世后,怀着身孕的母亲被夫家大太太扫地出门。
母亲带着三个女儿,肚子里还怀着身孕,身无分文,无奈下投奔乡下娘家。母女几人被娘家四叔和大弟弟阿坤嫌弃。在贫苦的生活中,亲情也显得薄弱。苦苦哀求下,终于求得暂时的容身之地。
不久后母亲生下一对龙凤胎,家里终于有了一个男丁。而因为生活艰难,也因为四叔的迷信,双胞胎的妹妹却不得不送人。
母亲在这个家里忍气吞,辛苦付出,只为自己和儿女有一个容身之地。
母亲后来在一位印尼朋友奥斯曼的帮助下,学会做豆浆的手艺,在市场上出摊做个小生意补贴家用。在那个年代,在自由市场上做生意,不仅要遭受当局稽查人员的驱赶,还要受到当地地痞的骚扰,收取保护费。母亲的坚强,让地痞头头阿龙也对母亲刮目相看,以后的交往中帮了母亲不少忙。
当地政局变动,新加坡立国。新政府出台新政,建立工厂,整顿市场,母亲和豆腐店开进了工厂食堂,母亲生活的村子华人、印尼、印度人等人员杂乱,,还不时引发大的种族暴动。凭着当地政府人员的解释,母亲和印尼朋友奥斯曼的善良,矛盾得意化解。
游手好闲的大弟弟阿坤,赌博欠钱,遭人追债;在新市场开了一个菜市场也是牢骚满腹,后来想“坐着也能挣钱”,就借钱开出租车,又因为散播种族暴动的不实言论被当局抓进监狱。总是母亲跑前跑后帮弟弟解围。
家人之间,有猜忌,有嫌弃。大舅舅的不断刁难,一家人在面临拆迁款时的斤斤计较,还有母亲的不断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一大家子人有幸福的时刻,其乐融融全家一起过年;大舅舅开出租车带着一大家子去市中心观光;外公一家去参观小舅舅家的电梯房,第一次坐电梯的一家人上下反复做了好几次,才出电梯,一家子其乐融融;当地遭遇暴雨,差一点将房子全部淹没,危机时刻,全家人齐心协力,终于等待救援人员得救。
这部电影在平淡的叙事中,展现了时代裹挟下一家子的奋斗和命运。
在时代的尘埃里,一家人艰难地生存,顺应政局的变动。特别是母亲招弟,不论是在什么样艰难的境况下,一辈子为了家人,为了子女,含辛茹苦,无私奉献,最后在长期的劳碌中积劳成疾,过早消耗完自己的生命,是无数个典型的中国母亲的一生。
影片最后,一家人带着母亲的遗像,坐车离开即将拆迁的乡村小屋,告别曾经的乡村,告别曾经的一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是,一段承载着一代人故事的充满温度的记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