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4日 星期二

小小筷子寓意不少,你都知道几个?

筷子,发源于中国,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地区普遍使用的餐具。《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国君,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筷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小小筷子寓意不少,你都知道几个?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箸"如何变成"筷子"

不过直到这个时候,"箸"还是只能称为"箸",今人穿越回去要一双"筷子"是没人听得懂的。尽管直到今天,在汉语方言里,"筷子"还没有完全替代"箸"。从地图上看,现在只有东南沿海(台州、温州、福州、潮州)一带还保存了"箸"的说法。譬如属于闽南话的潮州话用"箸",稍北的同属广东省的梅州客家话里已经是"筷"、"箸"并用,再往北到江西省境内的赣语区(南昌),就只有筷子一种说法了。这就暗示,从"箸"到"筷子"的转变,一定是先发生在靠北的地方。

是哪里先把"箸"叫成"筷子"的?

答案是明代的"吴中",也就是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一带(今苏南及上海)。筷子的说法,其实出于避讳。讲究避讳一直是吴地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直到今天,上海话仍然把"鹅"说成是"白乌龟",以避"杀鹅(我)"之讳。明代更是如此,陆容在《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江南水乡的船家忌讳"住",因而忌讳与之谐音的"箸"。故反其道而用之,将"箸"唤作"快",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不过,就像陆容说的那样,明代"快"的说法仍旧只是"俚俗可笑"的民间用法,未能动摇"箸"的正统地位。明末清初的苏州才子冯梦龙(《三言》与《东周列国志》的作者)曾经编纂了以明代苏州方言为代表的吴语民歌集《山歌》,里面的《咏物四句·箸》就写有"姐儿生来身小骨头轻,吃郎君捻住像个快儿能。"这里题目和正文采用了具有"雅"与"俗"之别的"箸"和"快儿"。

到了清代,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快"的说法向各地扩散并进入通语。赵翼在《陔馀丛考·呼箸为快》里就说"俗呼著为快子",已经不提具体是哪里的"俗"了。嗣后,人们出于造字的习惯定势,根据汉字以形表义的功能,很自然地为这个来自于吴方言的名词增加义符而成为"筷子"。在清代中期成书的《红楼梦》里,"筷子"的用法已经看不出什么鄙俗色彩,从凤姐到贾母都说"筷子"。在书面的使用频率上,"箸"也有江河日下之势,《红楼梦》里"箸"对"筷子"尚是28:4的巨大优势,到了晚清的《官场现形记》里,两者的比例已经反过来变成4:12。至于近代小说如《金粉世家》里,"筷子"在书面语里也取代"箸"的大局就已经确定了。

"筷子"取代"箸"的最后一幕是其的英语翻译。筷子曾经令初来中国的西洋人大为惊叹,万历年间的传教士利玛窦对明末频繁举行的宴会上繁琐而慎重的礼仪、精致而铺张的饮食及其器具倍感新奇,尤其使其感到震撼的是中国人吃东西竟然不用刀叉,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轻易地就能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包括煮鸡蛋。但这位与徐光启一道将"几何"、"直角"、"锐角"、"钝角"等数学术语引入汉语的学者却忘记了将"箸"或"筷子"的称呼介绍给他的欧洲同胞。直到两百多年后,流行于上海租界的"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始将"筷子"译作chopstick,意为"很快的棍子"。虽然翻译者未必了解当初改"箸"为"筷"的出典,却也歪打正着,不能说什么错误了。

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因此日本把筷子叫作"箸"。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发源地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筷子是亚洲的人类缓慢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由某个人所发明。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筷子是中国古人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筷子筯"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著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筯"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筷子 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筷子在我国的使用记录一直都是有文字的记载,而缺乏实物的佐证,在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古代汉灶中发现筷子的浮雕,弥补了筷子实物佐证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实物佐证,其精致程度足可以和现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称当代国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这个筷子的浮雕不仅能证明在汉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富足的生活条件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小小筷子寓意不少,你都知道几个?

传说

姜子牙

这一传说流传于焦作市的孟州等地,《怀庆府志》卷23《人物·流寓》引《史记》筷子在汉灶中的实物发现载:"吕望(注:姜子牙也称姜太公,本名叫姜尚,从其封姓也叫吕尚,号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称其为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昔之孟津,今之孟县。"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县至孟县这一带隐居。

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

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民间以竹为筷。

妲己

这个传说流传于我市的温县、博爱及其山阳区的恩村一带。妲己是冀州侯苏护之女,苏护是温县人,其内都在今博爱县境内。苏护送妲己到朝歌去,途经恩村(注:古为恩州驿)住宿。直到现在,在恩村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故事。今恩村一街东南的瓮涧河西侧,曾有一大土冢,叫"妲己冢"或"狐仙冢",当地人叫"冢古堆"。

传说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大禹

我国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筷子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材质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发展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小小筷子寓意不少,你都知道几个?

中国烙印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筷子!

首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阴阳理念

然后,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

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

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中国人讲究合二为一,比如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而中国的什么都是合在一起的: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

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

所以,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图一支笔躺在书桌上;

标准长度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适应筷子时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夹菜只能从上往下夹,叫做"骑马夹",从下往上翻着夹叫"抬轿夹"是不允许的。

小小筷子寓意不少,你都知道几个?

下面是中国人用筷子的十二种忌讳: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捡起筷子,同时说自己该死。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古老的城市,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深厚的文化积淀。

所以,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中国人的通达和智慧, 水木然认为,家长们陪孩子吃饭时,一双筷子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其它

千夫所指通常这一条也是不雅的,但现今很多人都触犯了此项习俗。"千夫所指"的意思是在喝酒或者闲聊时不使用筷子而把筷子架放于盘碟与桌案之间,其筷尖往往是高高翘起同时指向会餐者,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与上述"仙人指路"相近,有谩骂或指责别人的意思。

上一篇新闻

杀穿山甲时,下面会有一碗白米饭接着留下来的血 | 野味帝国

下一篇新闻

1500年英语崛起历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