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50年前两元钱的故事:知青姐姐和年仅15岁插队的妹妹!



50年前两元钱的故事:知青姐姐和年仅15岁插队的妹妹!‖老家许昌

文·图‖丁继珍

时光回到50年前。

1968年10月,随着全国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汹涌浪潮,我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同年底,年仅15岁的妹妹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

娃娃是插队,6个知青一组。把这些没有离开过家的孩子,一下子丢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偏僻乡村,每天田间地头高强度劳作,还要一日三餐自己动手料理,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我放心不下,总想去看看。

我和妹妹分别在两个县下乡,相距不足百里,如果是现在也就一脚油门的事,可那时候道路以及交通工具都很差,即使有长途汽车也舍不得花钱坐,况且根本就没有顺道的班车。

我好不容易借了辆自行车(这宝贝玩艺当时一个村难得有一辆),便和一个叫小朵的朋友商量好同往。选了个好天,头晚给队长请了假,一大早就启程了。

俩人只有一辆车子,只好轮流蹬着带着,遇到田间小道就推着车子走。虽然是秋天了,但秋老虎也够厉害,烈日炎炎,一丝风都没有,很快我们就汗流浃背。想想那时候真傻,别说带点吃的了,连一口水都没带。还好,路过村庄时,遇到村民打水的话,能讨口冰凉的井水解解渴。

我只知道妹妹所在的村庄名字和大概方向,因为没有去过,所以走一路问一路,耽误不少时间。偏偏在一个三岔路口又走错折返好远。这样忍饥挨饿,直到太阳快下山我们才找到她的住处。

已到晚饭时候了,6个小知青还没有回来。打听到她们干活的地头,我们急忙赶了过去。田野里洒满刚刚切好的白色红薯片。天色暗了下来,田间已经很少人了。

妹妹看到我,先是猛吃一惊,待缓过神,跑过来抱着我放声大哭。原来每个人分的红薯必须在地头擦成片,晒干才能运回存放。可是她不小心伤到了手,整个大拇指削掉了一少半,用布条包扎的指头还在往外渗血,曾经白净的脸庞如今又黑又瘦。

下图:妹妹在长滩岛。



看着才15岁的妹妹,心疼的我泪水止不住地涌了出来。我紧紧搂抱着她,让她趴在我的肩上哭了个够,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把所有的疼痛、委屈、痛苦,统统释放出来。

我也不会擦薯片,那可是个技术活,还是我那位朋友小朵,趁着月光帮助擦完了(在这里再次由衷地感谢小朵妹妹)。而我带妹妹去村赤脚医生那里给包扎了伤口。

那时也不懂还要打破伤风针!一次,我喉咙发炎高烧,在田间地头,我们大队赤脚医生没有皮试就给我打了一针青霉素,现在想想都后怕。对我们这些可怜、无知、无助的孩子们,或许冥冥之中上天在保佑着吧!

妹妹说,她们下乡每人每年60斤麦子,半斤油,主要粮食是玉米和红薯干,几乎没有吃过青菜。她们连玉米面饼子都拍不好,手被烫伤了好几次。烧饭没有煤了,就在土灶上烧各种秸秆。遇到下雨天,有时生不着火,饭都吃不上。

冬天农闲时,她们还要到河堤上挖河泥。十冬腊月,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没有棉靴,没有胶鞋,依然是平时脚上的布鞋,冰凉湿粘。两只脚冻得红肿,有的地方溃烂流脓血水,疼得钻心。裤腿挽得挺高,北风一吹,腿上绽满了蚂蚱口,刺痛,有时候还流血。双手磨了大小十几个血泡,冰冷的铁锹把上常常是血肉模糊。每铲一锹河泥,要承受多大的疼痛,要付出多大的气力可想而知。

吃饭时小知青没有经验,年轻力壮的村民抢着吃,她们往往刚吃上一碗再去盛时,已经所剩无几,或者一点都没有了,挨饿是常有的事。

如果说身体上的疼痛,对一个15岁的女孩来说还能够忍受,那么心理上的摧残则难以忍受。当时农村唯成份论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出身不好,所以妹妹常常被歧视,被冷落。每当妹妹提及这些往事就泣不成声,说不下去。对于她的处境我爱莫能助,有的只是心疼、心疼,还是心疼!

我下乡所在的是知青新建队,除了几个带队的老贫农全部都是知青,60多人,相对其他插队的条件要好一点点。我们这边女知青每个月规定26斤主食票,我每个月努力省出一点,这样每攒够10斤主食票,就给管伙食的会计朋友说好话,她按一斤两毛钱的市场价格,给兑换两元钱。我再把这宝贵的两元钱装到信封里寄给妹妹,希望这两元钱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两元钱,现在丢在地上也少有人弯腰捡,可是在50年前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在偏僻的农村。用我妹妹的话,两元钱给了她姐妹真情,温暖着她的心。因为她深信姐姐一直在关心在陪伴着她。我随后曾隔三差五让她到我这里住几天,也好休息休息。

多年来妹妹常常提起这件往事,说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在她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是姐姐向她伸出了双手,协同她度过了人生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刻。

妹妹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我们姐妹关系一直很好。她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好东西,都不会忘记我这个姐姐。在我生活遇到困难时她也会倾囊相助。

妹妹对父母孝敬有加,母亲做白内障手术,她全天候陪护,直到出院。她退休后也常常住在父母这里协助弟媳照顾老人,从不计较给老人的付出(包括钱财)。

如今妹妹也60多岁了,愿她永远年轻、幸福、快乐!

2016年6月20日写于新加坡,2018年10月修改

下图:妹妹教小区姐妹们跳舞时合影。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丁继珍,1948年出生于许昌市,在许昌长大,1968年下乡,后到外地工作,1986年调回许昌,在许昌二高任教至退休。

“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