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路漫漫兮德胜关(七)——激情燃烧的岁月


“余师傅、余师母,怎么今天也到这里散步来了?” 晚饭后,我在学校操场散步,发现以前在德胜关工作时同一个单位的老同事夫妻俩走进来了,我便放慢了脚步。“我家女儿说到这里散步环境好,场地阔,特地往这边来看看”。他们沿着跑道线朝我这边走过来,并加快了脚步。“退休多久了?”我问。“我们都退休二十年了”,“工资不少吧?”我又问。“两千多几百”。他们微笑着。然后我们聊起来,身体健康成了最关心的话题,也聊到了他们的经历: “我是江苏丹阳人,1960年来德胜关的,没有来之前在公社当通讯员。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家乡人多田少,条件很艰苦。很多人都想方设法到外地去谋求更好一些的生活。我记得当时是春节期间,听到同村的老郭说,江西一个叫德胜关的地方会招工人,需要劳动力。他的一个亲戚在那里工作,他过了年也会去江西。我就委托他,到江西后看看,还会不会招人,如果会招人,就来个信告诉我,我也想去。年后,大概过了个把月,我收到他的来信,在那里可以找到工作,便辞掉了通讯员的差事。到家里找了一些亲戚,凑了一些钱作为路费。母亲给我准备了一些玉米杂粮饼子和红薯干,装了一大搪瓷把缸的盐腌萝卜干,从乡下到县城,按照他信中说的路线,买火车票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福建省的光泽站,然后乘汽车到黎川,再到德胜关来”。


“当时德胜关的人,一部分是南昌和抚州省、市机关来的上山干部和部队转业军官,也就是后来这里人们说的带大红花上山的。一部分是从上海,江苏等地招来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修桥筑路工程建设留下来的工人。像我们这种情况的人,是陆陆续续来的,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投亲靠友来的”。我问老余:“那时你一来就在综合厂做衣服吗?” 因为他做衣服和修理缝纫机的技术是相当熟练的。他告诉我:“ 那是后来的事,那时我转辗几千里路,来到德胜关,想着找老郭,他们都上山劳动去了。路上走动的人很少,只有总场部办公楼有些人在上班。他信上只说了德胜关,又没说清哪个单位,我当时心里比较急,心想,剩下的钱也不多了,如果找不到工作,回去连路费都不够,就赶紧去办公室问人家有没有事情做?问了几个办公室人家都说不知道,心里感觉有些麻烦,就往楼上闯。到了楼上走廊,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从一间办公室出来,看到我一副很急的样子,就问我:“ 同志,你找谁?有什么事吗?”我就把来这里的事情,跟他说了一遍,他笑笑说:“ 不要急,来了就好,这里是场部不需要人,你往前面那个方向走两里来路,那里的养兔场要招工人。” 他朝着往茅店去的方向指了一指,这下我心里踏实了,便问了一下养兔场负责招工人的名字,谢过他,就赶到井水那边,看到一排排茅草房的养兔场,找到负责人,报了个名,放下行包,就拿起竹篮和镰刀就去割草干活了,回来吃饭时才被安排到一间茅棚宿舍住下来”。

“那时场里还办了酿酒厂,几个山头上都办了小型的土纸厂。粮食、蔬菜、肉食都要自供自给。后来我被安排到里横的生产队种菜,当时那里称为“八队”,也就是后来电炉厂的厂址,” 我问: “电炉厂一开始就在里横吗?”老余说:“ 电炉厂的前身是耐火材料厂和木制测绘仪器厂。耐火材料厂主要是生产耐火砖,木制测绘仪器厂生产测绘用的标尺、标杆、各种教学用尺、日用尺、象棋、军棋等产品。厂房都在井水那一带,都是用木头毛竹片和油毛毡盖的简易棚子。那些设备都是大大小小的锯台、简陋的砂光机械、还有一些平铇机和螺旋压力机,都是很落后的机器,很多工作都是手工操作。后来合并组建电炉厂,选择了里横的八队地址建厂房。除耐火材料车间和铸造车间仍在井水那边,其余的车间就安排在里横厂区。当时德胜分场领导说了,地方可以空出来给电炉厂,人员一个都不给,这样八队的人员就全部调出来,分别到分场下属的林业队、搬运队、综合厂、营林队和各个农业点山头上。我由于以前学过做衣服,就跟领导要求去了综合厂的缝纫班。” 老余说着,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我有些奇怪,电炉产品技术含量高,不是说做就能做得出的,所以又问他:“那电炉厂的技术人员是哪里来的?” 老余说道:“ 原来南昌320厂上山干部职工就有二百来人,开始上山时都分别安排在上浒庄、下浒庄、杨球、九坊……各个山头上,拉木头、背毛竹、开荒种地,后来创办电炉厂,首先就把这些人从各个山头上调下来,是主要的技术力量。又安排了一些上海、江苏等地招来的学生和其他一些工人充实进去,没过多久,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设计院调了十三个工程技术人员到电炉厂来”。我问:“电炉厂那个刘厂长以前也是我们分场的人对吗?”老余说:“ 哦, 刘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是个很能干的人,很早就调到电炉厂去的,八十年代才担任电炉厂的厂长。”余师傅说到这里又转问我: “ 我记得有一年,你们几个不是也去了电炉厂参加大会战吗?” 我回答:“ 是的,当时我们被借去电炉厂四车间工作三个月,后来车间领导想调我们过去,分场葛场长不肯,又拖了三个多月,前后工作了半年多还是回营林队了。” 余师傅这一问,又把我带到了上个世纪的那个七十年代。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电炉厂的效益是德胜关垦殖场的重要经济保障,为此有过一段全场办电炉的经历。那些年电炉厂生产的电炉,很多品种都是由国家机械工业部门指令下达的军工产品任务。不但是给国内很多重要的大型工厂作为设备,还远销到国外,如: 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任务重、时间紧迫、人员紧张的时候,还要从垦殖场各个单位抽调一部分职工去支援生产。记得那一年,我们刚刚完成半岭茶厂的制茶机械检修和保养任务,回到营林队后不久,一天晚上我和小杨在房间下象棋,史队长来到我们宿舍对我们说: “ 你们几个明天上午去分场部工业办公室,徐主任找你们有重要事情。”第二天上午,我们到分场找到徐主任,他把我们带进办公室,微笑着对我们说: “ 今天请你们几个小同志来,有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交给你们去完成,这段时间,我们的电炉厂生产任务很重,时间很紧迫,总场要求每个单位都要大力支援电炉厂,我们分场也不能例外,所以分场领导研究了一下,你们几个小伙子原来都在工厂工作过,决定派你们去电炉厂四车间,参加电炉大会战。我已经和四车间黄主任联系好了,把你们的名字也报给了他,希望你们去了以后要服从车间领导安排,做好工作,给人家留个好印象,让人家看看我们分场的小伙子,也是顶呱呱的。时间是三个月,你们明天就去,直接找四车间的黄主任,好不好?”我们听了徐主任的交代任务,第二天就直接去了里横新厂区四车间黄主任那里报到。


当年的电炉厂开始名称是“ 德胜关五.七电炉厂”,由于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跻身进了机械工业部生产定点企业和技朮主导厂之列。后来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更名为“江西电炉厂”。由耐火材料车间、铸造车间、冷作车间、金加工车间和总装车间……组成。在全场办电炉时期,各个车间和总场下属单位如各个分场、各个工厂一样属于同级单位。里横新区有冷作、金加工和总装三个车间,和井水那边的耐火材料车间,铸造车间相距三公里左右的路程。当时里横厂区的职工宿舍很紧张,安排不了所有的新区车间工作人员,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员还是住在德胜关的各个宿舍点。从第二天开始,我们从营林队(德胜关电站)出发,走一里多路到电炉厂的铸造车间附近,和去电炉厂上班的人一起等接送职工上下班的班车,去里横新厂区四车间上班。那时路过铸造车间,看到的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24小时的三班倒工作制,车间里那融化的铁水就像一条条火龙,窜进一个个制作好的大型砂模里,鼓风机发出一一呜一一呜一阵阵声响,高炉烟囱里的火星冲向上空,就像节日点燃的焰火,十分壮观。班车早上要跑好几趟,最后一趟在上班前会准时到达里横厂区,下午4点下班以后,坐班车回到铸造车间附近,然后再步行回到营林队,如果上晚班就是半夜12点左右等车接送。

那天我们来到了电炉厂里横厂区,厂区面积很大,大型厂房就有几座,最大的厂房有3300平方米(金加工车间和总装车间),习惯称他为3300,有一座2200平方米(冷作车间),一座1000平方米(耐火材料仓库、半成品仓库),一座800平方米(电气车间、热处理和机修车间),食堂、图书室、办公室及其他用房都是一些旧平房,是以前基建队留下的。那时还没有建办公楼,厂区外的职工宿舍全部是一些旧平房,下车后我们就朝厂区里面走,看见在3300厂房前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有的站着、有的蹲着、也有坐在各种堆放的物品上、材料上的。有三五个人在一起抽烟的,也有聊天的,有人早饭还没吃完,拿了个馒头一边啃着的,还有往食堂送饭盒去洗米蒸饭的。八点钟到,上班铃响了,从旧平房办公室走出几个人,其中一个中年大个子,看上去还是保持着那种很精神的军人气质,他是个上山干部,大会战指挥部主管生产的任科长,他笑容满面招呼大家:“ 各位师傅们,同志们,耽误大家几分钟开一个短会,当前我们厂里的生产任务很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家一机部下达的军工产品任务,时间很紧,同志们也很辛苦,我代表厂领导谢谢大家了。在厂里人员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总场党委要求全场各个单位都要大力支援我们,对于各单位派来支援的同志,我们表示热烈欢迎,欢迎你们!在这里我们要求,厂里的同志和前来支援的同志要搞好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有共产主义的大协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各项生产任务,没有这种共产主义的大协作,要想顺利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


大会开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我们找到四车间黄主任,黄主任很热情地带我们往钳工班走去。我们跟随着黄主任走进最大的3300平方米厂房,厂房中间部位停了一辆22个大汽车轮子的黄河牌大平板车,车旁不远处,一辆吊车正在吊装一台十多吨重的大型电炉,搬运工人和吊车司机都在很认真的作业。开大平板车的司机是个皮肤较黑的大个子,叫刘师傅,他注视着吊车的每一个动作,黄主任告诉我们,这台电炉是援外任务。四车间在3300大厂房中间的后段和左侧部位,车间有三个班组,大车班、小车班和钳工班,整个车间的机械设备在那个时候算得上是非常先进的。大车班的大型机床就有c61100车床、262B镗床(前苏联产)、大冲床,那台sk一16立式车床(捷克产)就安装在厂房中区的中段靠左边位置,就像一座小岗亭一般。那大型的龙门刨床床身就长达六米之多,这些关健设备是当时经国务院李富春副总理亲自批准才得到的。电炉的炉门、铸造毛坯等大型部件,都要在这些机床上加工。小车班的机床有车床、刨床、铣床、磨床、镗床,数量就有几十台之多,排列在左侧厂房后段部位的两边,象c630、c620这样精度较高的车床,一般机械行业的工厂是很难配备的,这种档次的技术装备当时在我们地区的工厂中,毫不夸张地说,可以称得上是一流。钳工班在左侧靠大门前段位置,钳工班的设备就比较少,只有几台大小规格不一样的钻床,其余的象抬虎钳、砂轮机之类就算不上是设备,钳工工作主要是手工操作。班长姓王,为人很和善,班里的师傅们个个都是技术高手,姜师傅和沈师傅两人手工做的钢印公章,一人做上模,一人做下模,上下钢印合起来,准确到天衣无缝。姓夏的划线大姐,每天都忙着给每个要加工的零部件进行划钢线,然后交给我们加工。徐工的小儿子做的电炉门用升降齿轮,和链条配合起来运转灵活自如。还有易师傅、潘师傅、小张、小杨……个个都是技术非常熟练行家里手。我们几个每天都和他们一起工作,虽然时间只有半年多,却是非常开心,技术学习方面也得到很大提高。

电炉的炉膛叫炉罐,是一种浇钢件,硬度大,和不锈钢相差无几,每个炉罐上部一般都有六个或更多的吊耳,吊耳的厚度有几公分,要进行钻孔加工。要加工的孔径也是几个公分,根据炉罐的大小尺寸不同,孔径也不相同。这个钻孔工作是个要求很高的技术活,钻头角度稍有偏差,工作任务就很难完成。易师傅的技术相当好,他磨钻头时,我有时会在旁边看,他见我很认真的看他怎么磨,他就一边磨,一边把磨的钻头拿给我看,告诉我工作时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用量角器测量他磨好的钻头角度,让我进行比较,准确到了120度,一点都不差。他告诉我,一定要保证角度,钻孔的效率才会高,还手把手教我做,当我把练习磨的钻头给他时,他会很仔细的查看,告诉我出现误差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要求我要反复练习,掌握技巧。还有被人称为“板鸭”的潘师傅,也经常教手把手教我操作。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几十年来,当我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想到这些师傅们当年工作时的情景,他们的教诲又会在我耳边响起,给我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夜幕来临,当电炉厂耐火车间炉火正红的时候,当铸造车间的高炉开足马力的时候,里横厂区同样一片灯光闪耀,银光闪烁,那冷作车间的电焊弧光不断的射向天空,金加工车间各种机床发出欢快的节奏声响,总装车间一片忙碌,连同整个德胜关其他的工厂一起耀眼灯光以及马达声有节奏的歌唱,就像一章一章的交响乐曲,在德胜关这个大山深处的不夜城一幕一幕的上演。

3300大厂房的另一部分是总装车间,这里集结了电炉的全部材料: 耐火材料、金加工零件和各种部件,组装成一台一台箱式炉、井式炉、离子氮化炉、真空炉,每台电炉炉身都有一个铭牌,标明了产品的种类、型号、规格、重量、用途和制造日期等种种参数,其中有一行字让人看了特别使人振奋,那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电炉厂制造。每台产品都在这里根据不同的重量装载在不同吨位的车辆上,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那些年,在我们的生产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时期,电炉厂的产品能够多次获得省级、部级和国家级的科技进步奖,这些荣誉都来自德胜关的大山深处,实属不易。特别是为我国首次发射太平洋远程导弹提供的电热设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贺电嘉奖,更是振奋人心。几十年过去了,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到处是新的工厂,众多的产品走向世界。德胜关人也和全国各地人民一样,有很多能人志士,在全国各地,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办起了一个个比当年电炉厂规模更大,成绩更辉煌的各种企业和工厂。而那些昨天的辉煌,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像一轴轴十分壮观的画卷,珍藏在大山深处,成为大山的记忆……


涂逢新

二O一七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