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9日 星期四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上寮村位于新桥街道南部,东与黄埔村相邻,南接福永街道,西靠万丰村,北接上星村。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107国道从社区中心穿过,离高速公路新桥出口仅500米,交通便利。

村名由来

上寮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据族谱记载,新桥曾氏始祖仕贵公第十二代孙曾寿仁,属新桥老四房,初居新桥下西村(今新二村),因兄弟多发展空间不够,迁到此地。后来,曾熙德携子孙到此地居住,先建“善庆围”后立村。为了使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不被外人偷窃,遂在田头搭了寮棚派人日夜轮流看守,这就是上寮村村名的来历。上寮河发源于沙井屋山水库和七沥水库之间,自村南至村西流经本村,据说村西北原有一座石桥,叫永丰桥,被埋在地下,地面尚有桥栏可见。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明清时期,上寮村属新安县福永司;民国时期,属宝安县新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宝安县第四区新桥上寮村,1951年,属宝安县上南区上南乡。1955年,属上寮农业合作社;1956年,属上南区新桥乡;1958年,属超美人民公社,后属沙井人民公社;1986年,属沙井镇上寮村;2004年,属宝安区沙井街道上寮社区;2016年12月,属新桥街道上寮社区。

姓氏溯源

上寮村民绝大部分姓曾。上寮曾姓居民原为曾子的后人。曾子师从孔子,以诗书传家,是著名的孝子,也是深圳西部地区曾姓的远祖。南宋时南雄州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的曾仕贵为避搜匿皇妃之乱,逃难到东莞县归德盐栅的新桥村起家。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曾氏有“片石流辉”传说。据传,曾氏兄弟曾仕行和曾仕贵从南雄珠玑巷不断南逃。逃难中相约以猪腰石为信物,一旦失散,则以此作为后人相认的凭证。战乱中,这对兄弟失散了,曾仕行去了广东的番禺定居,而曾仕贵则辗转到了宝安沙井新桥定居,成为新桥曾氏的开基始祖。尽管一路颠簸流离,但是兄弟俩一直将猪腰石带在身边,并时时将其拿出来把玩,这两块石头竟然日久生辉。多年以后,他们的后代凭猪腰石相认,发展宗亲感情信物。

据《上寮村志》记载:宗圣公(曾子)五十四派孙维鲁公原居东莞南栅,出任明初南京卫指挥使,任满解甲归田,特来沙井新桥拜候同宗前辈益孙叔公。维鲁站在叔公门前举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万顷平川,当时恰遇涨潮,波涛拍岸,涌灌门前。近前则水田金稻飘香,鱼虾畅游,禽鸟欢叫,正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维鲁对此风水宝地十分钟情,遂对叔公表露想举家迁入,但益孙叔公担心维鲁迁入会侵占其固有地盘而面露难色。维鲁即在叔公面前发誓:“今后其本人及后人有敢侵占叔公及叔公后人之利益者皆不得善终。”益孙叔公见维鲁发此毒誓,加上当时新桥还住有关、何、翁三姓,维鲁迁入可以乘机壮大曾姓势力,遂表同意。维鲁即返回东莞处理好家产,择吉日举家搬迁到新桥下西落户。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宗圣公五十六派孙熙德公,原也居新桥下西,但因维鲁后人众多,土地已不够开垦,加之先辈有誓在先,不得侵占益孙公后人利益,因此决定搬离新桥下西,选择上寮另外开基创业,繁衍生息。

截至2015年末,上寮村户籍人口1459人,外来人口约5万人。祖籍本村的港澳台同胞有2000人,华人华侨100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

社会发展

上寮村原为农业村,村民以农业种植及养殖鱼塘等为生。建村伊始,为了锁住本村的风水和方便村民出入耕作,曾氏先祖还在村的西北位置建了一座“永丰桥”。永丰桥中间立有两个桥趸,三孔出水,桥面及桥底全部采用花岗岩连接桥趸,共用了18块石条。石条每块均重一吨以上,建桥时,所用石料都由村里的壮丁合力从山上搬运过来。

永丰桥虽然没有新桥桥头的永兴桥宏伟,也没有永兴桥的名气,但在上寮古村的发展史上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当时,永丰桥是沟通新星、新桥等地的主要通道,村里人日常进进出出,全都是走永丰桥。后来,河消失了,永丰桥也结束了历史使命,现在人们看到的都只是永丰桥的遗址。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清朝末年到民国期间,沙井曾氏后人出了一个旅越华侨,叫曾克齐。1902年12月,孙中山遭清政府通缉,逃到越南,与他相识。他收孙中山为义子,并将全部家产捐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20世纪20年代,曾克齐担任宝太公路(宝安至东莞太平)顾问。据说宝太公路原设计经石岩到深圳,但曾克齐建议改为修建松岗经沙井到南头路段。宝太公路的建成,对于沿线村庄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上寮在那个时候也开始较快发展。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发展的需要,政府又在宝太公路的基础上建设了107 国道宝安段。借助此地利条件,上寮的村干部们大力招商引资,以“三来一补”的形式与港商、外商合作办厂, 外来人员像潮水般涌入。上寮的村干部们审时度势,在村口一块空地上建起了蔬菜集散市场,并逐步扩大发展成为水果、牲畜、三鸟、水产、干货等农批市场。一段时间,沙井人每天吃的蔬菜几乎都是经过上寮的农批市场批发转手出来的,这极大地推动了上寮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上寮成为沙井街道较早富裕起来的村落,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和工资性收人逐步成为村民的主要收人来源。

上寮村现有工业区3个,楼盘小区3个,工厂企业35家(厂房面积30万平方米)。2015 年社区规模以上企业174家,年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6家,产值323590万元。4家大型购物广场、598间商铺、5家酒店,上寮农贸批发市场是深圳西部最大的农批市场之一。

文化古建

舞狮

上寮舞狮形成于清朝末期,最初是由洪家拳和莫家拳传授。一队一般四五十人,一对狮子。舞狮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上寮村周边曾氏几千人在新桥村主事会的带领下,去福永工业区等地进行舞醒狮、舞麒麟。2000年,上寮村舞狮队曾参加过全国舞狮比赛。

传统民居

上寮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建筑结构基本为砖木结构,多为纵向式,人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过了天井是正厅,厅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有钱人家,再加一个天井,天井前建一-厅一房。 前者称纵向式“二进”,后者称“三进”。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以杉木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墙上开一小窗采光,卧室光线很暗。20 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的房舍结构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全都盖成三层以上,甚至有五六层的,样式别致,绚丽多姿,空气流通,采光良好,一般还有个小花园,沙井人叫包园。现存有3座祠堂、1座家塾、1座古庙、47处古民居,基本继承了清代岭南广府的建筑风格。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古井

建于清代,2011年重修,至今仍在使用。井沿为六边形,用八块麻万砌筑,高出地面0.3米,石厚0.36米,边长1业。井口圆形,直径1.03米。 内壁为麻石砌筑。呈圆柱形。水面距井口3米。水质清澈,至今仍使用。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熙德祖祠

熙德祖祠为三间两进,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裙、墙角,船形屋脊,两面坡,灰白覆顶式。熙德祖祠的始建年期现在已无从考究,祠堂大门上方“熙德祖祠”四个字的落款时间是清咸丰元年。因祠堂南面是麒麟山,东北方为曾氏祖墓横象山,因此门口楹联取其意境,门口楹上联“麒峰献瑞”, 下联“象岭钟奇”, 横批“万派朝宗”。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廷用曾公祠

廷用曾公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于2013年重修,三开间两进,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是宝安区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祠堂的大门上方刻有“廷用曾公祠”五个大字,祠堂墙上刻有《廷用祖志铭》:五十九派,十四传祖公廷用,号崖峰,乃南阳之子,熙德之孙,生于宏治戊申年六月十六日,终于万历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元配游氏生于宏治癸丑年九月十八日,终于万历庚寅年三月二十三日。其夫妇皆寿足百岁,当时上报朝官后蒙钦赐“熙朝双瑞”四字……。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廷用曾公祠大厅的中梁上,悬挂有一串桂叶,系着桔子。“学堂悬挂桂叶、桔子,寓意兰桂腾芳,也就是祝福子孙飞黄腾达,学有所成。”曾祥委教授解释道。天井两旁过道的屋檐上,画有“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的壁画,甚是精美。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1942年,廷用曾公祠被辟为上寮村的首间小学场地,办学班级从幼稚班到三年级,四年级到六年级要到邻近的新桥大学堂就读。孩子们在前面的厅房跟廊房上课,后面的厅房就是老师的宿舍。当时,学生读的都是旧式教材,也学习“三百千”等传统蒙学。

肖峰公家塾

肖峰公家塾,三间两进一天井,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在古村的西南坤位,古井旁边,不惜离开古村轴向自成一局,立甲庚向,门外用围墙转到丁向纳生气。在传统观念中,甲、乙、巽、丁方都关联科甲,所谓“六庚六甲 ,无论阴阳宅,都是利出科甲的。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现肖峰公家塾已重修,砌上围墙,恢复原来的样貌,作为村史展览和文化交流场地。

杨侯宫

杨侯宫为清代建筑,1985年重修。坐北向南。三开间两进布局,由前后殿、香亭及两廊房组成,庙内供奉杨六郎神位。面阔8.43米,进深12.63米,面积106平方米。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前殿明间开门,门额石匾刻“杨侯宫”。内有两扉屏门,两次间设有耳房。天井处建香亭,香亭两侧各有一廊房。后殿内立方形石金柱。硬山,前殿博古脊,后殿平脊,灰瓦面,绿琉璃瓦当、滴水。大门两侧刻有一副楹联,上联是“跣足科头默遣神兵扶宋主”,下联是“披肝露胆宏道妙施助王师”,横联是“威灵显赫”。每年初一、初二、初三,村民都会去拜祭。

新桥曾氏的分支——上寮

上一篇新闻

蓝不住的食新潮,席卷大武汉

下一篇新闻

一身同色,永不过时的高级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