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那是一月第二周的一个傍晚,决定数十人命运的电波从香港中环交易广场发出,通往美国、欧洲、澳洲,新加坡和中国内地。


Caroline 接到电话时正在上课,标为“香港”来电号码,让她的心跳几乎漏了一拍。

小心翼翼来到走廊接通电话,听筒里是一个礼貌又没啥感情的英文说道:你好Caroline 小姐,感谢您参与 Morgan Stanley 的面试,今年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的筛选过程十分辛苦……就在她几乎确信这是一封拒信时,对方语调一转,“但是,我们还是在众多应聘者中选择了你,希望你……”

Caroline 后来问了另一些拿到offer的人才知道,原来 Morgan Stanley 所有的offer通知电话,都用了同一个话术模板。


几十位95后中国精英,在经历了三个月的不同奋战后,通过同一个过山车般的“意外电话”,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梦想与资本同行


美国著名金融作家 Michael Lewis 说:“‘我要进高盛’这句话几乎就和‘我要进哈佛’一样”


尽管距离深圳第一家券商成立也只有不到30年时间,而关于投行的的这句话,在中国至少适用了十年以上。

传闻香港的港大、科大以及内地的清北复交,学校的求职辅助机构会在暑假开学一个月后,给学生发这样一个通知:周五来校的有 Morgan Stanley 在一教会议室、宝洁在二教、普华永道在三教。


有人戏称,这个通告应该这么翻译——


想挣大钱的,直接到一教候着,可能让你傍上大款;

想拿免费的洗发水小样的人,直接到二教;

对算数感兴趣、生活中锱铢必较的人,直接到三教。

但通常真实的情况是,投行所在的教室,如果你晚去几分钟,就得站最后面,那个垃圾筒旁的小角落里。


但即使是在垃圾桶旁,也挡不住同学们对3.8W实习工资,毕业后60W年薪的热情观望。


简历很快如雪花般向投行飞去,但最终留下来的,甚至只有可怜的1.1%。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摩根士丹利2014年的录取率只有1.1%(截图自《Business Insider》报道)

成为1.1%的最后一关


位于香港的外资投行, 被看做是华人年轻精英们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因为在这里,你的对手可能来自全世界,从北大清华,到美国常春藤,欧洲顶级商学院、再到新加坡最高学府。


因为多数应聘者和面试官并不在一个城市,公司 Video Conference 网页,成为主要的面试场所。


如果不在一个时区里,决定你命运的面试,很可能被选在凌晨五点或者早上七点。


这意味着干脆一夜不睡的复习准备,在凌晨四点化上一个精致的妆容,穿好齐整的小西装上衣,在夜幕中独自来到学校的 Video Interview Room,在教室孤独的灯光里穿越到千里之外的香港中环,在假想的明媚日光中来一场谈笑风生的专业技术讨论。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当然大多时候,考验不会如想象般谈笑风生。

近些年年高盛北京的 Summer Intern首轮电面就经常不按常理出牌。


用参与者的话说,这种应该问“WhyGoldman Sachs?”或者“Describe a time when you were a leaderin a team situation”的Video Test,却突然学起托福考试,冷冰冰的电脑界面里飞快甩出一些非常生活化的问题,并且要求你立即作答,既考验临场反应和逻辑能力,也检测英语水平。

当时一度感觉像是被一个机器人耍了一样,怎么会问这些问题呢?

当时,刚从美国交换回来的 Jessie 几乎是用第一反应通过了考验,而好多条件比她好的同学,就是在这个环节被淘汰的。

这还是以温和文化著称的高盛。在更加 Harsh 的 Morgan Stanley,终面师被面试官打断纠正的事情并不罕见,甚至“终面时被羞辱-强颜欢笑反问面试官-最后反转获得肯定”这类套路的面试传说,在网络上传得比比皆是。

成为1.1%的最后一关里,年轻精英们要打败的,不仅是全领域的技术问题,不仅是比你优秀又比你勤奋的同龄大神,还有那个稚嫩的,昨天的自己。

到过越多地方,越知道自己属于这里


说起面试,人人都会准备的题目一定包括“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但有一些人,在顶级投行的面试中却几乎不会被问到这类动机问题。Caroline 就是其中一员。

打开她的履历,你会看到10多个实习经历,从B2B到020,从甲方到乙方再到间并购。

我以为,做过这么多类型的工作,面试官肯定要问你最后为何选择投行吧?她却说,你错了。越是有这么多经历,面试官越能肯定,你最后选择投行,其实是一件特别顺其自然的事情。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尝试过快消行业的人,通常不会再有“有躲在厕所哭泣”的Drama发生。毕竟天天要同时处理几个大项目加上十几个小项目,谁都会犯错,但谁也都没空顾及脸皮薄厚。

尝试过咨询公司的人,就体验过几个月高速深入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的美妙经历,体验把学校里学习的二维知识立体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兴奋感,体验过腰板笔直的乙方模式,自然渴望着更高强度的持续学习。

尝试过互联网公司的人,更能感受到实习生和正职无区别的锻炼。带着颠覆整个行业的自信工作,实践着微信文章里血淋淋的狼性文化,“互联网公司你不服不行”的气质从此挥之不去。


尝试过欧洲精品型投行的人,眼见过本地同事“下班绝不看邮件”,“今天任务完不成明天继续”的奇葩节奏,合作过咖喱口音的印度小哥以及处女座细节控的犹太大哥,也见识过那些将金融业视为诗和远方而非眼前苟且的年轻人,财富与光鲜就不会是他择业的唯一标准。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比起积极考取CPA等证书的其他学生,外资顶级投行的录取者们大多不会把时间花费在这里。几乎刚跨入大学,他们就想着早早进入真实的商业世界中。

我又不厌其烦地问了 Caroline,那为什么最后选了投行呢?

因为刚刚好啊,投行的挑战性,是我刚刚好可以伸手够一够的地方。


我们的底色,是焦虑


大二才开始在贝恩拿到第一份实习,我觉得还是有点晚了。

知道金融学生实习早,但 Jessie 这句感叹,还是让我在心底悄悄说了声,何苦呢。

“要赶上投行的时间线”,是他们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想要在大四毕业就获得投行offer,准备几乎从高考结束就要考试。

大一寒假获得商业银行或快消公司的实习;

大一的暑假要拿到贝恩或BCG的暑假实习;

大二暑假拿到中金或中信的暑期实习;

大三前暑假拿到顶级投行的暑期实习项目,并获得留用;

当然这只是投行路径中的一种,但也是众多应聘者心中重要的“投行时间线”。金字塔顶端的掉队者,失之毫厘,谬以至少两年。

Jessie 流利地向我总结自己大三暑假申请高盛暑期实习失利的教训,就是实习太晚,导致终面时自己人在美国交换,边倒着时差和面试官视频,印象分天生劣势。这些遗憾,她用两年研究生时间,才弥补过来。

如果马东为代表的70后精英将自己的底色定义为悲凉,那投行里90后精英们的底色,就是焦虑。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最后参与投行竞争的学生中,不乏早已在暑假结束后拿到中金或中信等内资投行Return的人。即使这样,他们的整个秋招季,并没有轻松半分。

我请 Caroline 总结自己的秋招故事,她想了三秒钟,回答了两个字,


狂练。


除了上课、面试以外所有的时间,都在对着各家投行新闻,模型技术,面试模板进行狂练。


如果还有一点空闲,那就是在各个论坛和同学群里查找early round前辈的经验,和同期竞争者的底细。


然后看那些晒出GPA 4.0满绩,参与过几十亿定向增发项目,常青藤双学位,带有各种商科俱乐部组织者头衔的大牛们,默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狂练。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许多投行应聘学生会逛的论坛截图


“即使已经比同龄人优秀这么多,已经早就有 Offer在手,也不能放下焦虑,放下和身边大神们的比较吗?”废柴如我忍不住问了 Caroline 。

“不能,这种焦虑会伴随你一生。” 她脱口而出,然后哈哈笑了起来。

将Tired替换成Reward来聊天


焦虑也许是这个年代所有年轻人的代名词,但不是每个焦虑的年轻人,都来到了自己如愿以偿的地方。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人人都知道投行9点上班凌晨3点下班的工作节奏,但这并不是实习生的全部。


信奉“实习是10周面试”的暑期生们,要求自己做到等别人下班后再走,一有空闲就主动去要活儿。


半夜在洗手间里偷偷哭的实习生也不会成为新闻,因为她第二天必然将继续踩着12厘米高跟鞋,擦着CHANEL精神抖擞地来上班。

年轻的身体们适应着两三天只合眼十五分钟的工作常态,甚至为自己“聪明地”争取到一点睡眠时间而得意不已。

如果某一天晚上我的确是把手头的工作都做完了,就会发Email给Supervisor,问 Is there anything else Ican help with?(注意措辞,千万别傻乎乎地写Can I go to sleep?)如果Supervisor允许你回家睡觉了那你千万别犹豫,趁他又想到新的事情前赶快溜回家,好好地睡上一觉。

但在我的采访里,却少有人提到过“累”字。那些关于如何连续熬夜,如何独自晚归的故事,他们都选择性地失忆了。


提到投行生活,他们依旧双眼发光,声调提高,然后不住感叹自己的 Learning Curve 终于攀上了人生巅峰。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Caroline 回想起面试过程,第一反应是“很值”。因为在提问环节中,她几乎是化身记者,抛出了自己对行业的诸多疑惑。


而屏幕里那些平日分秒必争的Associates,每一位都愿意真诚而细致地为她分析:这一轮TMT热潮,确实有过热趋势,毕竟股东的影响力只在于IPO这一步,未来将会有更大的业绩压力出现……

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大概是投行新手们职业病里的最大公约数吧。


黄金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曾有甲方的客户吐槽过,

顶级投行的前台人员啊,清一色名校背景,名牌环身,面容青春,谈吐不凡。但和他们一起出去吃饭,在中环的十字路口若一低头再抬头,就在一群黑西装里找不到他们了,因为所有人的背影都一样。

真的都一样吗?在我看来,他们优秀得各不相同,但有一样的聪明和勤奋,一样的野心和不服。

他们的追求,正如高盛CEO说的那样:

和那些一样具有野心的人为伍,能让你置身于永远成长的环境中——那种你不仅仅可以让自己进步,其他人也会推动你前进的环境。


Try to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are equally ambitious. Put yourself in situation where you can grow — whereyou'll not onlypush yourself but others will push you.

上一篇新闻

OOTD 🍃在不冷不热的春日里的穿搭日常~

下一篇新闻

国产高端冰淇淋势头正猛,“双标门”梦龙能否保持在华业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