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吃下五万小时片库,“影视版权之王”十年逆袭

吃下五万小时片库,“影视版权之王”十年逆袭

2022年2月,经典美剧《老友记》在国内五大视频网站平台全网首播,该剧由华视网聚在国内新媒体独家发行。 (视觉中国/图)

2022年2月13日,捷成股份(300182.SZ)公告称,旗下控股孙公司新疆华秀与腾讯签订了一笔18亿元的《影视节目授权合同》。名不见经传的“影视版权之王”由此揭开面纱。

捷成股份的版权运营业务由控股子公司捷成华视网聚(常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下称“华视网聚”)负责,新疆华秀是华视网聚的控股子公司。

官网显示,华视网聚拥有的电影、电视剧、动漫的片库总时长约5万小时。自2019年起,华视网聚公开宣称自己为“全国最大的新媒体版权运营商”。

华视网聚的商业模式是,采购影视剧独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独家版权的使用期限内,再向下游平台多次授权分销。下游平台中,腾讯、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与华视网聚合作将近10年。2019年起,B站、字节跳动也开始从华视网聚采购影视版权。

据捷成股份对深交所的回函,腾讯此次购买的影视版权总量6332部,总时长约8300小时,占华视网聚片库总量的16.7%,授权期限为6年。

为了进行多渠道分销,华视网聚通常分销给下游平台的是非独家版权。但是,此次合作授予腾讯的版权具有排他性质。这意味着,在未来6年里,其他平台想要购买上述6332部影视,都绕不过腾讯。

市场普遍认为,腾讯此举是为了遏制抖音、快手等新兴短视频玩家。

2021年4月,腾讯、优酷、爱奇艺等曾联合七十多家影视传媒单位发布联合声明,抵制短视频作品中未经授权进行剪辑、切条等侵权行为,维护影视版权。

影视版权大战让华视网聚浮出水面。它过去为何能悄悄吞下海量版权?

“抄底”便宜版权

版权分销业务伴随视频网站的兴起而出现。

2005年前后,土豆网、优酷网、乐视网等视频网站诞生。当土豆网等靠广告、会员收入覆盖采购内容的成本时,乐视网却通过分销影视版权,将采购成本转嫁给其他平台,甚至实现盈利。

“一些视频网站的采购部门不过十几人,哪有精力去对接上游几千个内容方?”华西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李钊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影视行业,上游内容生产方数量众多且分散,一年出品不到一部剧的影视公司不在少数。乐视网这样的公司应运而生,对接内容产业上下游,是海量版权的集成商、运营商以及分销商。

一家视频网站的版权采购经理张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些影视公司的渠道资源其实比较少,“在自己渠道不行的情况下就会卖给分销商”。张杰入行9年,曾做过发行人。

此外,不是每部影视剧都能找到渠道。“对于一些票房少影响力弱的电影,拿着片子一家家找人接未必会接,版权代理商多年的关系,卖个面子的事总是有的。”前乐视副总裁刘培尧曾在知乎上答道。

据乐视网招股说明书,在行业发展早期,多数网站采取免费上传模式,造成大量影视内容被侵权。那一时期,版权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采购价很低。

乐视网得以积累大量便宜的版权。根据乐视网招股书,公司2007年至2009年采购电影、电视剧的均价分别为1.74万元/部、2.68万元/部、1.47万元/部。三年时间,乐视网采购了3723部影视版权。

2010年,国家版权局等部门联合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的“剑网行动”,视频网站开始了正版化运动,业内对版权的需求增加。凭借早期囤积的版权,乐视网尝到了甜头。年报显示,乐视网201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99亿元,同比增长151.22%,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87.05%。

凭借先发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乐视网拥有全国最大的影视版权库。

当时和乐视网同享红利的有两类公司。一类与乐视网相似,本身是视频网站,但开拓了版权分销业务;一类是专门的版权分销商,比如佳韵社、盛世骄阳和华视网聚。

华视网聚成立于2010年,相比于其他对手,入场较晚。官网显示,华视网聚最早是向电视台采购版权。2010年11月,华视网聚与央视动画达成全片库采购的战略合作,次年6月,又获得新加坡最大电视台新传媒集团独家授权。

版权分销看起来门槛不高,实际上是一门烧钱的生意。一位在华视网聚做版权采购工作的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各家公司在采购版权时,价格是竞争的主要因素。

2010年左右,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携资进场,加之各大视频网站谋求上市,掀起了版权采购之战,版权“白菜价”时代一去不返。

购买独家版权尤其需花费大量资金。根据《2014腾讯娱乐白皮书》,当年出现12部版权价格超百万级大剧,而2012年和2013年加起来只有8部百万级大剧。

另据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询数据,2014年以乐视网、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和搜狐视频为代表的五大视频网站版权采购规模达到81亿元,同比增长31%。

此外,独家影视版权的期限通常是5—10年,最长为50年,这要求分销商不断投入资金维护版权库。

以乐视网为例,在巨亏之前,一直在大手笔采购版权。财报显示,2012年,乐视网影视版权的账面原值为21.30亿元,到2017年年底,已增长至96.42亿元。

一统天下

与乐视网相比,早期的华视网聚资金实力要弱得多。2014年,乐视和华视网聚账上的货币资金分别为5亿元、8708万元,资产总额分别为88.51亿元、2.63亿元。

直至华视网聚遇到靠山。2014年初,捷成股份花7000万元买入华视网聚20%的股权。2015年下半年,捷成股份又以32亿元将华视网聚剩余80%股权拿下,其中,12.8亿元为现金支付,其余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

捷成股份最早是一家音视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于2011年上市。上市两年间,捷成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都有所增长,只是增速放缓。

对于这个跨界收购的举动,捷成股份在与投资者交流时表示,公司在2005年就开始做影视节目的交易平台,只是因为上市需要突出主营业务,所以搁置了这个项目。

捷成股份自上市后一直疯狂并购。鼎盛时期,业务遍布版权运营、影视制作、音视频技术、教育信息化四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被收购剩余股权时,华视网聚的估值高达40亿元,第一次收购时,其估值仅有3.5亿元。不过,华视网聚的业绩表现证明了捷成股份的眼光独到。华视网聚承诺2015年—2017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5亿元、3.25亿元、4.225亿元,全部达标。

搭上资本市场快车,华视网聚有了更多资金,进入版权快速积累期。捷成股份曾公告称,从合同金额来看,仅2017年上半年,华视网聚的版权采购支出就达10亿元。

另外两家版权分销商佳韵社和盛世骄阳也投入了上市公司怀抱。2011年、2015年,华策影视(300133.SZ)和皇氏集团(002329.SZ)分别对它们进行了收购。

行业格局在2018年发生巨变。

这一年,影视行业进入“寒冬”,华策影视的业绩开始下滑。佳韵社公布的产品目录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5日,公司采购了超过2万小时新媒体版权,但绝大部分电视剧、电影的发行时间在2018年以前。这意味着,佳韵社近几年很少出手采购新的版权。

盛世骄阳被收购后未能完成业绩承诺,于2018年被皇氏集团亏本甩卖,后来寂寂无声。乐视网则因烧钱扩张,2017年上半年开始亏损,负债累累,最终退市。

2019年9月,捷成股份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透露,2018年以前,华视网聚和盛世骄阳、乐视网是国内三大版权运营商,其余两家公司出现经营问题后,相关版权内容都被自己买下了。

自此,华视网聚开始宣称自己拥有国内最大的影视版权库。

李钊表示,相比国外成熟的版权保护和内容付费环境,中国目前的影视版权分销市场规模仅为百亿级别。“近几年,国内的院线电影票房市场规模是五六百亿元,电影在院线下线后,其版权一般只有1/10不到的变现空间。”

但他认为,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进一步加强,加之短视频的兴起,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至千亿级别。“版权分销业务的价值不仅仅是每一部片买卖赚取的差价利润,更是长期积淀下来的优质版权库,特别是独家版权库,互联网内容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优质内容。”

“除了每年新上映的电视剧,经典剧的分销价值也很高,像一部二十年前火遍全国卫视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每年的版权收入是千万级别的。”李钊说。

换言之,版权库是分销商的护城河。捷成股份曾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过去内容不可再生,华视网聚对历史片库内容规模化持有,即使大资金进场,华视网聚也不会对这些内容进行转售(华视网聚只提供按年的平台播出授权,而不会提供转授权)。”

吃下五万小时片库,“影视版权之王”十年逆袭

2019年8月30日,第二届江苏(南京)版权贸易博览会在南京开幕。 (视觉中国/图)

不惧优爱腾

庞大的历史片库是华视网聚的一个优势,但是优爱腾崛起后,华视网聚为何还能拿到大量影视版权?

大多数情况下,在电影上映前或电视剧上线前,版权采购方就会和片方敲定合作。

据张杰介绍,以电视剧为例,片方把剧本剧照、故事大纲、人物小传、片花样片等评估材料发给采购方,采购方的评估部门会算出大概的收益和产投比,然后给片方报价,这一阶段就能签署合同。

这意味着,能否拿下有潜力的版权,依赖于采购团队的专业能力。

“中国有太多的影片拍完播不了,首要的问题就是没找到发行渠道。”影视制作公司荷瑞传媒的董事长刘凯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评估(分销商)发行能力的关键不是团队大小,而是人际关系。”

在收购华视网聚后的第一场投资者交流会上,捷成股份的副总经理就透露,华视网聚的团队里有一位曾在凤凰卫视工作过的人士,“在这个圈里面人脉丰富、积累很多,眼光独到”。

捷成股份2015年收购华视网聚的关联交易报告书显示,华视网聚的创始人团队已在传媒、互联网等领域积累了近十年的专业知识和人脉资源。

其中,陈同刚、张明、金永全都曾在激动网工作。在激动网时,陈同刚主要负责影视剧版权的采购、整合、分销运营;张明担任公司的渠道部总监,金永全任人力资源总监。激动网是一家从事版权分销业务的视频网站,后被复星集团(00656.HK)收购,但因经营不善,已退出市场。

此外,刘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相比电影,视频网站更青睐采购电视剧,是因为后者播出时间长,便于视频网站插入广告,获取收益。

而在优爱腾不怎么竞争的电影市场,华视网聚几乎没有对手。捷成股份曾公开表示,2016—2017年,在所有票房过亿的电影版权里,只有《女儿国》没拿。

双方有时也会联合采购热门影片。2019年,捷成股份和优爱腾联合采购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大片。

在电视剧版权市场,优爱腾的竞争也仅限于头部剧。

刘凯介绍,视频网站的采购价格通常要比电视台高,比如一部制作成本1亿元的电视剧,若电视台出价1亿元,那么视频网站会多出几千万元。

“买头部剧一定是亏钱的。”李钊表示,视频网站看重流量,即使亏本,也要独家采购头部剧做差异化竞争,以此引流。而为了满足平台内容的丰富度,视频网站仍会从分销商处购买性价比较高、数量较大、非独家的片库。

捷成股份曾在投资者提问“如何理解华视网聚与视频网站的业务边界”时透露,“华视网聚购买的更多是二三线卫视的内容,一线卫视相对较少”。

2019年至2021年,华视网聚与腾讯交易带来的营收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25%、15%和15%。

捷成股份董秘曾对投资者表示,“公司在BAT收入的大幅增长,绝大部分是非独家的销售出来的,而不是独家的大片赚出来的”。

华视网聚还在采购海外影视版权。2022年2月,经典美剧《老友记》在国内五大视频网站平台全网首播,该剧由华视网聚在国内新媒体独家发行。

2016年,华视网聚在戛纳电影节上采购国外片源。当年年底,捷成股份董秘向投资者聊起这次采购时表示,“这些片源可能是国内未引进的,或是比较小众的类型片,做线下发行不够经济,华视网聚买来后再去做分类,一方面可以对运营体内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好的片子可以进行线上点击分成。”

吃下五万小时片库,“影视版权之王”十年逆袭

华视网聚的护城河是庞大的历史片库。 (视觉中国/图)

“买大带小”

上述关联交易报告书指出,华视网聚的竞争力之一是“首轮销售收回成本”的采购策略。

张杰表示,通常头部影视剧才能实现首轮销售回本。以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捉妖记》为例,2015年7月,华视网聚从安乐影业花5600万购入8年的授权,当年9月前,就已分销给腾讯视频、PPTV、乐视视频、百视通等六家平台,收入5056万元。

不过,即使分销商买到票房影响力弱的片子,也不会烂在手里。前乐视副总裁刘培尧曾表示,“代理商会拿看似肯定不赚钱的高价独家啃下一部大片,但是卖的时候搭售低价收来的小片获利,所以‘组包’这个产品设计环节也是学问。”

华视网聚也深谙“买大带小”之道。自2018年起,华视网聚也加大了对头部剧的采购力度。对此,捷成股份曾在接待券商调研时表示,采购头部剧的资金需求比较大,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也不赚钱,但公司采购的原因和视频网站不一样,目的是“持续改善内容库,未来扩大发行和增大行业竞争壁垒”。

上述关联交易报告书显示,华视网聚与下游渠道的版权分销模式有固定金额版权、点播分成、保底加分成以及置换销售四种模式。

固定金额版权业务模式又分为单片销售、打包销售及框架销售。其中,打包销售就是将多部影片捆绑打包,或以片库的形式进行授权分销。

框架销售是华视网聚创新的一种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照约定的数量,提供不同类型和票房/收视率水平的影视版权给下游平台。

上述关联交易报告书显示,华视网聚通常在年初就与下游渠道签署框架协议,这令公司能够实现“以销定采”。

2018年5月,捷成股份董秘在接待券商调研时表示,华视网聚采购价格的制定是取决于下游渠道端的,如果下游所有平台渠道的价格能覆盖1年的采购成本,华视网聚就能买,另外,对于BAT三家平台,如果3年的价格能够覆盖成本,也可以买。

捷成股份也曾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指出,公司出多少预算进行单片采购取决于自己的内容发行能力,而非资金量的大小。

对分销商来说,分销得越多,就挣得越多。华视网聚一直强调“多渠道、多频次、多轮数”的数字化分销。近年来,除了TV端、视频网站等,华视网聚还拓展了华为、移动咪咕等客户,与后者采取联合运营、收益分账的模式。

尽管华视网聚赚钱,但捷成股份斥资三十多亿收购它积累了大量的商誉风险。

2018年—2020年,华视网聚的净利润分别为6.50亿元、3.97亿元、4.62亿元,但捷成股份的净利润分别为9075万元、-23.25亿元、-12.39亿元。其中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业绩爆雷,都是因为大额计提商誉减值。

截至2021年6月30日,华视网聚占捷成股份总商誉的97%左右。同时,捷成股份商誉仍占总资产的28%,商誉减值风险依然不低。

与此同时,捷成股份的现金流紧张。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捷成股份的货币资金为1.79亿元,而短期借款达10.7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46亿元。

公告显示,自2020年起,捷成股份第一大股东徐子泉频繁减持7次,套现约2.3亿元。

南方周末记者曾约访华视网聚,公司表示,暂时不方便接受采访。捷成股份董秘办电话始终未能接通。

(应受访者要求,张杰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封聪颖

上一篇新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庆造”闪亮国际市场

下一篇新闻

158cm照样穿出3米气场!小个子女生的夏日职场穿搭来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