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想曾影响了整个欧洲,其遗嘱所说棺材的埋法令人脑洞大开
作者:M·辰
#俄罗斯篇-24#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以及亚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一直走到今天的欧洲系列。现在,2019重头戏“欧洲系列(一)——俄罗斯篇正在进行中。小伙伴们,速度围观啦!(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前面说到:冬宫博物馆曾经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宫;1852年冬宫作为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现如今它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今天,咱们将要开启“冬宫博物馆馆藏雕塑”系列的欣赏。
冬宫博物馆馆藏雕塑数量庞大,且其中不乏名家名作。限于篇幅,辰馆仅带大家重点欣赏几件冬宫主打的雕塑杰作。所谓主打,也即无论在展陈位置还是官方广宣中都处于HIGH LIGHT范围内的雕塑作品。
本篇主题:法国雕塑大师乌冬的代表作——《伏尔泰》(上图展厅中央雕塑)。
(《伏尔泰》坐像,大理石,1781年)
伏尔泰是谁?
“伏尔泰”,或许你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下面这些名言、格言你一定听说过:
“生命在于运动”;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非伏尔泰原话,他人总结其思想)
……
这些话都出自伏尔泰。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图片来源出版物)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户富裕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位辩护律师,其母出身于贵族家庭。伏尔泰中学毕业后,父亲将其送到法科学校,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法官。可惜,伏尔泰对做法官没多大兴趣,反而对文学、写诗有着极大的乐趣。
伏尔泰写诗并非沉溺于风花雪月,而是偏爱嘲讽社会丑陋与腐败。此后,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而多次被流放甚至是投入监狱。在狱中,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并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伏尔泰”是他在法国南部故乡的一座城堡的名字。
伏尔泰一生执著于宣传启蒙思想,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与平等。虽一生大起大落,忽而流亡、入狱,忽而受追捧、赢得荣誉,但他始终都在为捍卫自己的思想而斗争。
有趣的是,这位一生都在抗争的思想斗士却为自己安排了这样的后事。伏尔泰的临终遗嘱:“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说,上帝如果让我升天堂,那我就从教堂升入天堂;上帝如果让我下地狱,嘿嘿,那我就从棺材的另一头溜之大吉也!
哈哈哈,敢情老伏对上帝怎么评判他的一生心里没什么底儿啊(^_^)。
伏尔泰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其思想也影响到了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君主,他们有些甚至与伏尔泰成为了挚友。
俄罗斯当时的女皇叶卡捷琳娜就是伏尔泰的铁粉。她不仅通读过伏尔泰的全部著作,而且与伏尔泰保持着长期的书信往来。受伏尔泰思想的影响,叶女皇积极推动了俄罗斯启蒙运动的发展,由此还获得了开明君主之赞誉。
冬宫所藏的这件《伏尔泰》大理石雕像(上图),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向法国雕塑大师乌冬的定制件。
雕塑家乌冬(Jean-Antoine Houdon),以擅长人物胸像雕像著称,曾为很多名人制作过雕像,如:华盛顿、富兰克林等。而乌冬最著名的雕像杰作便是《伏尔泰》,被称作乌冬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起初,伏尔泰的侄女请乌冬为伏尔泰做一件雕像。作品完成后,伏尔泰本人看了非常满意。遗憾的是,没过几天伏尔泰就去世了。后来,乌冬根据这件胸像制作了一件较大的坐像《伏尔泰》(现藏巴黎法兰西喜剧院)。
叶卡捷琳娜女皇看到《伏尔泰》后非常喜爱,她向乌冬定制了“伏尔泰”雕塑,它就是我们今天在冬宫所看到的这件《伏尔泰》。
如果你走近细看《伏尔泰》,你或许会有些失望:大师的巅峰之作就这样?——衣服褶皱的线条是不是有点儿太硬、太粗糙了?
前面说了,乌冬的精彩之处在于胸像的雕刻,他精于人物脸部细节的刻画。单就这件《伏尔泰》来说,其宽大的外衣衬托着伏尔泰瘦弱的身体,意在表现其单薄的身躯与整个社会丑陋与不公现象的抗争。作品本身的重点在伏尔泰的脸部表情:消瘦的面庞、睿智的锛儿头、深邃的目光、略带嘲讽的笑意……
乌冬的“伏尔泰”常常是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艺术生们的必考功夫——石膏像摆在那里,规定时间内,把你的作品交上来!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头条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