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徐康宁:文科生到底有什么用?


作者简介

徐康宁,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21年第3期(总第91辑)。


文科生到底有什么用?


文科生没什么用一直是社会的一种认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里的“书生”,自然是指从事文科的知识分子,不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老话题,本无必要专门撰文,可最近央行一篇工作论文对文科专业的评价,又把文科生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并引起社会的热议。作为在大学内教了30多年文科专业(经济学在中国算作文科专业)学生的教师,此时若静静地让这一话题“轻轻飘过”,不免觉得身上“佛性”过重,正好此时《茶座》“掌柜”来约稿,便立即答应了下来,利用一个周末写下这篇稿子。

徐康宁:文科生到底有什么用?





#




文科生是怎样多起来的?


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发布一篇题为《关于中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其中有一观点,提出要重视理工科教育,因为“东南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先不论这篇工作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笔者写这篇文章首先想到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科生?便立即到教育部的网站上去查官方发布的数据。查的结果使自己也吓了一跳:现在全国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文科生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理科生!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201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本科)为394.72万人,其中拿文史哲、经管法、文学艺术教育等学位的文科生为206.11万人,拿理工农医学位的理科生为188.61万人,文科生比理科生多了20多万人。文科毕业生中,读管理学的人最多,超过76万人,拿哲学学位的人最少,只有2000余人。理科毕业生中,真正读理科专业的只有25.76万人,最大头是工科学生,这一年有129.1万人毕业于高校各类工程专业。

笔者读大学的年代,文科生即便不是凤毛麟角,也是绝对的“少数派”。笔者任大学教师的头二十年内,文科生也是明显少于理科生。每年高考,文科生和理科生若考到同样分数段位,理科生的挑选余地很大,文科生则没有什么选择余地,能被录取就算幸运了。

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若不是真的喜欢文科,或才智只能考文科,学生一般不会选择做文科生的。照理说,文科生多于理科生是丰裕社会才会有的现象,中国的经济还不发达,养不起太多的文科专业和文科生,而且职业市场机制也会做出安排,似乎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文科生。但文科生多于理科生,现在已经是事实。

中国为什么会这么早出现文科生多于理科生的现象?对此探究足可以写出一篇很精彩的学术论文,笔者无意作此努力,粗略估计可能出自以下几点。第一,过去20年,文科的各种新专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文科生逐渐多起来。第二,比第一条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一路扩招,学生规模扩大几倍,而文科扩招的成本最低,一个专业一届能招几百人。第三,招生市场上财经类专业颇有吸引力,财经类院校越来越多,所以管理类成了仅次于工科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




文科生的社会价值不容低估


首先要强调的是,文科生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这已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所证明。

人类文明的历史至今已有5000多年,在20世纪之前,人类从事比较系统的学习,主要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知识的探究。无论中外,古代大学或大学雏形里的学习深造,主体是文科性质的。牛津、剑桥、哈佛、耶鲁这些世界顶尖大学,大部分时间里培养的都是文科生。

从人类历史演化讲,社会总体上是进步的,文明总体上是走向先进的,这和历史上不断有先进的思想涌现,以及大量传播和实践先进思想的人出现是不分不开的。提出先进思想的人是专事文科知识建设的贤哲,如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魏源、孙中山,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但丁、培根、华盛顿、林肯等,传播和实践先进思想的是他们的学生及门徒,也就是广大的文科生。

即使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科学时代,在科学技术改变世界的今天,文科生还是大有用武之地,文科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扩充、发展和普及。在欧美等国,有几类职业专门为文科生而设立。

一是职业从政者,其中一部分将成为职业性政治家;二是职业外交官,其性质与第一类职业相似;三是法律从业者,美国每年有大量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法学院(law school),学成毕业后加入到庞大的律师队伍;四是商界精英,多数毕业于大学商学院,一般拿的是MBA学位。

上述四类职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良好的文科素养,如擅长演讲、文章(报告)写的不赖、具有较强的领导力等。有一个说法,说华人在美国硅谷做工程师的很多,做企业高管的就很少,而印度人不仅做工程师的多,而且高管也很多。

其背后隐含的一个事实是,在美国硅谷打拼的华人多为第一代移民,其中多数为毕业于国内名牌高校的理工科学生,以英语为表现形式的文科素养,自然比不过当地人和印度人。在美国企业做高管,要善于很自然地“高谈阔论”,主持会议不仅要把工作布置下去,还要让部下觉得任务很神圣,老板很有感召力和亲和力。

其实,国内也呈现出一种趋势,许多领导岗位越来越适合于学文科者担任,包括最高级别的领导职务。

文科生的最大优势,在于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强、具有人文关怀。第三个优势和前两个优势有必然的联系。文科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是读书,而不是做实验,如果善于读各类书,知识面就比较宽,就有旁征博引的能力。

文字功底是文科生的看家本领,文科生就是应该有比理科生更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由于文科生看的多数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理应有更强烈的人文关怀,对社会和人的价值有更多的思考。

上面提到的文科生的三大优势,造就了文科生的可塑性以及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一旦机会来临,便有可能脱颖而出。文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基本上是打基础的,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专业色彩真的不必浓郁。

美国黑石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私募基金和投资机构之一,其联合创始人和CEO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两年前曾出过一本自传,英文书名叫What It Takes: Lessons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国内将之译为《我的经验与教训》。

作为掌管5000亿美元的世界最大投资机构的掌门人,大学专业却是经典的文科:文化与行为。在他的自传中,苏世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来自于他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并归功于他大学的学习。

几年前英国出过一位一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大学专业是历史学,不仅当上了财政大臣,而且在离开政坛后干过许多跨度很大的职业:报社主编、投资公司顾问、大学教授,最近又被礼聘为大英博物馆的董事会主席。马云大学里学的是英语,后来却成了中国最大的企业家。

上面说的都是出人头地的职业和人物,作为普通人、普通职业,文科生也可以发挥优势,把工作做得很好。除了特殊的部门,公务员更适合于文科生,银行职员也比较适合于文科生,面广量大的各类社会管理岗位以及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也是文科生的用武之地。今后社会无论怎样发展,无论科学技术先进到何种程度,只要有和人打交道的场合,有文字表达的需要,就离不开文科生。





#




文科生的真正短处是文科本领不强


然而,社会上轻视文科生、瞧不起文科专业的现象又比比皆是。其原因或是出于对文科的不尽了解,或是确实看到了文科生存在的短处。当下文科生的真正短处,并不在于专业门槛不高,所学知识不“硬”,而在于文科专业学得不扎实,缺少应有的看家本领。

作为文科生,却没有过硬的文科本领,这是最大的短处,也是造成社会认为文科生无用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治学不严谨,下笔大而化之,随意行马由缰。应该承认,理科生是严谨的,如果理科生不严谨,就造不出合格的产品,盖起来的楼房就会倒塌。

胡适先生100多年前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就是希望做(文科)学问要严谨,立论要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中国传统文科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文人下笔很大胆,标新立异的观点很多,却从来不求证。央行的那篇工作论文也犯了很不严谨的错误,大胆认定东南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文科生过多,一句求证的话都没有。

遗憾的是,现在大学里培养的文科生,很大程度上仍在重演中国传统文科的故事。思维有逻辑,归纳准确合理,演绎有层次、富有条理,本来是文科生的强项,可真正将之转化为随身本领的不多。

其次是文字功底差强人意,体现不出文科生的优势。笔者在大学从教30多年,指导过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加上评阅过的外校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以及学生的课程论文、投稿论文,数量之多,累计应在千篇之上。实话实说,真正文字功底强的,一看就是出自优秀文科生之手的,只是凤毛麟角。

即便少数思想活跃,观点新颖,立论也充分,文字却很平淡。严格来说,多数者文字不过关。学风如此,也和教风不严有关,网络上不止一次晒名牌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句不通的大作,让人笑话之余陷入深思。要知道,理科生很容易写出你文科生那样的文字,甚至写得比你还要好,你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笔者一次参加国内某著名综合性大学重大科研规划评审,参会者除了学科专家外,还有该校的科技处处长和社会科学处处长。会上,科技处处长(负责自然科学)就对社会科学处处长直言,有多份文科的科研规划本子文字不过关,社会科学处处长没有提出异议。你见过文科教授质疑理科教授的实验方法或计算公式吗?出现这种现象,和部分文科教授自己的文字功底不强有关,也和习惯性做学问不严谨有关。

第三是现在的文科生读的书太少,博览群书、知识面宽广的文科专业特征,已经在文科生身上很少见了。现在读经济的研究生,往往花了大量精力学习建模和统计软件,却不愿意多读几本书,知识面窄得很,对社会、历史和经济背景缺乏了解,写出来的东西很难不是闭门造车,甚至是为臆造出来的问题作证明。有的学生希望通过多学一些“硬的技术”如建模和软件应用能力来弥补文科专业的偏软,却在自身的看家本领上下功夫不够。

要知道,文科生学的那些“硬技术”,对于理科生来说却是“小儿科”,真正构筑文科生自身专业优势的还是上文提到的三个方面,所谓的“硬技术”只是功能性、辅助性的。

笔者培养的许多博士、硕士中,明显有所成就的,无论是在高校做教授的,还是在金融机构等职场上做事的,都不是那些特别擅长做模型的(虽然在大学里做研究这一点很重要),而是文科专业素养突出的。如果是硕士毕业就走向职场的,今后决定他们职业前途的,绝不是考到手的专业技能证书,也不是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硬技术”,而是及时发现和准确概括问题以及提出解决之道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这还是要运用文科专业素养。





#




央行工作论文错在哪里?


现在回到央行的那篇工作论文,其观点若有错,错在哪里?

其实,这篇工作论文关于“文科生过多导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观点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而且是简单的逻辑错误。

一是绝对判断,没有任何证据,就说文科生过多导致了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是因果颠倒,中等收入陷阱是结果,导致一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很多,文科生过多不一定是原因。

三是轻率归纳,可能有个别东南亚国家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将之概括成所有东南亚国家的共同现象,这是典型的轻率归纳,过急地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英文叫hasty generalization。与事实也完全不符,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却早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此外,东南亚国家是否真的文科生过多,该文也无任何事实交代,更无数据证明。网上有人说,该文的作者就是文科生,那还是因为没有掌握过硬的文科本领。

不过,该文建议要重视理工科教育的观点,笔者此处倒是要力挺一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人均GDP相同或近似的其他国家,应该和“工程师红利”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还不是富裕国家,理应将更多教育资源配置在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关于这一点,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论证,本文因篇幅所限不再细述),现在过早地出现文科毕业生多于理科毕业生的现象,应该不是一个理想的资源配置结果。中国每年从大学文学专业和艺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分别有36万和37万人,而从医学院毕业的只有26万人,哪种人才更是社会之急需?一眼便可看清。

最后提及一点,并非不重要的一点。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聚焦科技领域,美国都在呼吁要加快和增加STEM(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时期,工程师的规模应进一步扩大。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朝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新闻

高考志愿规划师视角——历史学专业解读

下一篇新闻

世界奇奇怪怪、可可爱爱,你知道多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