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2日 星期六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悲鸿以中国美术复兴为已任,建构中国现代美术学科基础,桃李天下,艺动四方。以西融中,酷嗜金石,以灵逸朴纯之书,入饱含象征之画。悲天悯人,古道热肠。伯乐胸襟,心系天下。以艺救国,成不朽业。以文济世,开一代风。”

今天是徐悲鸿诞辰127周年,就让我们跟随团结出版社的《徐悲鸿图传》一起欣赏这位艺术大师笔下的部分绝妙画作,一同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吧!

1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天女散花》

徐悲鸿绘《天女散花》(梅兰芳演天女),中国画,1918年,梅兰芳纪念馆藏。

1918年春,由梅兰芳主演的《天女散花》在北京首演,这是在京剧舞台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色彩缤纷的绸舞表演。梅兰芳经多次实践,将舞动的绸带减为两根。人物造型则借鉴敦煌石窟的雕塑和绘画,配上二黄、西皮和昆曲的唱腔,梅兰芳边舞边唱,悠扬迷人,婀娜多姿,出神入化。

徐悲鸿看罢这出《天女散花》后,非常欣赏,觉得此剧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美轮美奂。他以数幅剧照作为参考,花了约六天时间精心完成了这幅《天女散花》。

在徐悲鸿这幅早期的中西画法结合的画作中,从蒸腾的云海中缓缓升起的天女双手合十,俏丽多姿,脸部刻画借鉴了西洋写真法,其眉眼神态呼之欲出。天女的服饰飘逸多彩,似乎随舞而动。画家徐悲鸿以自己精湛的画艺将绸舞的灵动瞬间在纸上定格。

徐悲鸿在画上题诗曰:“花落纷纷下,人凡宁不迷。庄严菩萨相,妙丽藐神姿……”还题曰:“戊午暮春为畹华(梅兰芳原名)写其风流曼妙、天女散花之影。江南徐悲鸿。”作为《天女散花》编剧的罗瘿公在徐悲鸿题诗左边也题诗一首:“后人欲知梅郎面,无术灵方更驻颜。不有徐生传妙笔,安知天女在人间。”

梅兰芳很喜欢这幅画,甚至从画上发现了人所未见之处。1945年春,上海“梅兰芳、叶玉虎画展”开幕之后,有人觉得梅兰芳所画的《纨扇仕女图》的人物气质与神态很是近于作者自己,便问梅兰芳是否将自己画进去了,他笑着说:“有些画家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某种神情画了出来,但并非有意为之。譬如,1918年徐悲鸿先生替我画的《天女散花》是拿我的照片作蓝本的,部位准确,面貌逼真,但一双眼睛,就像他自己。”由此可知,梅兰芳不但知己,还深知徐悲鸿。

梅兰芳将《天女散花》一直珍藏在身边,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把它装裱起来,挂在北京护国寺一号家中的南客厅,如今藏于北京梅兰芳纪念馆。

2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奴隶与狮》

徐悲鸿绘《奴隶与狮》,油画,1924年,私人藏。

1924年是徐悲鸿来到法国的第五年,他30岁。在苦练了5年后,此时的徐悲鸿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奴隶与狮》是其中之一。

20世纪初的法国处于艺术大变革时期,很多现代画派纷纷登上舞台,不少留学的中国学生选择了新潮画风,徐悲鸿却没有追随潮流,而是选择了学院派作为主攻方向。学院派绘画在题材选择上的特点是以历史和宗教故事为主。徐悲鸿的这幅《奴隶与狮》便是他向学院派学习的成果结晶,凸显了他的艺术锋芒,该画的素描草图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奴隶与狮的历史故事来自《伊索寓言》,故事主要内容为:有一位奴隶长期饱受主人的压迫,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了,便逃到了山洞中。不巧的是,当他刚刚进入洞口就碰见了一只雄狮。奴隶当时害怕极了,但这只狮子并没有扑向他,而是痛苦地呻吟,原来它的脚掌扎进了一根大刺。这时奴隶明白了狮子的困境,便帮狮子把刺拔了出来,还帮它包好了伤口,此后奴隶就和狮子一起住在了山洞里。可好景不长,奴隶和狮子后来均被人抓住,关进了斗兽场中。人们打算把狮子饿几天,然后看着狮子把奴隶吃掉。但是当凶猛的雄狮冲到奴隶面前时,它辨认出了他的恩人,不仅没有吃掉奴隶,反而表现得异常温顺。在场的观众看了后都感到十分诧异。后来这个故事也叫“感恩的雄狮”或者“奴隶与狮”。

在徐悲鸿这幅十分写实的画中,故事被定格在了奴隶与狮子相遇的惊悚的一刹那。画家成功地运用了鲜明的两个对比:黑乎乎的山洞与洞口明亮的阳光,奴隶的惊恐万状与狮子的凶猛有力。如此,画面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恐怖,满是悬念。这就摆脱了一般故事性绘画平铺直叙的乏味,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内心,激起人们的共鸣。当然,徐悲鸿的终极目的则是试图将那种知恩感恩的情感上升为一种超越世俗的博爱情怀,以有补于当时的社会。

3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绘《田横五百士》,油画,纵198厘米,横355厘米,1928-1930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田横五百士》表现的是一个古代的英雄分别场景,右部的一位红衣人正向左边的人群拱手辞行。其身后,有一人为其牵马。其前面,有老弱病残的数十人,他们似乎十分依依不舍,有人愤怒,有人难过,有人掩面而泣,有人挥手致别,其中还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想要上前拉住红衣人,但是红衣人的表情是非常毅然的。这位红衣人是田横,《田横五百士》所展现的正是田横告别自己部下时的场景。

那么,徐悲鸿笔下的田横是何许人也?

《田横五百士》是司马迁《史记·田儋列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田横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他和他的兄弟田儋、田荣所属的田家是当地望族,很得民心。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田横和他的弟兄不屈服于刘邦、项羽,因此田家率领的齐国军队遭到了双重夹击,仗打得十分艰难。

在刘邦统一全国以后,田横怕刘邦继续追剿,就带着五百多个部属逃到了海州的一个小岛(今属山东即墨县)上。但是刘邦心里清楚,田横在齐人中的威信很高,追随他去的那五百多勇士个个身怀绝技,若不把这些人解决,定会后患无穷。

刘邦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招安田横,并发出了诏文,说:“田横来我大汉,可以分王分侯,如不来则指日以大兵诛之。”田横为了自己的弟兄免遭屠杀,便带着两名随从去往西汉都城长安。可是快到长安时,田横对他的随从说:“刘邦是当今天子,而我则是亡命之徒,现在被刘邦招安,岂不是贻笑于天下!现在离都城不远了,我把头颅留下,你们带去给刘邦一看,他也就不会追剿大家了。”话音刚落,田横便拔剑自刎了。

两位随从按照田横的遗嘱把其头颅带给了刘邦,刘邦见到后,叹息这位将才的殒灭。而后,这两位随从也谢绝了刘邦的封爵而自刎了。不久,这三人不幸的消息传到了小岛上,五百弟兄也不愿苟且安生,于是相继跳海。

这是一个十分悲壮的历史故事,后来这个海岛也因此叫做田横岛。

徐悲鸿为何要选择这个故事作为创作的主题呢?

在1928年前后,日本军国主义觊觎中国东北,并妄图侵占全中国,有不少卖国求荣的人成了日本的爪牙走狗。看到汉奸大行其道,徐悲鸿心里特别痛恨,于是萌生了创造一幅大型油画来警醒世人的想法,《田横五百士》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这幅画的放大稿是在吴作人、王临乙的共同协助之下完成的,一共画了约两年时间,直到1930年才在南京正式完成。这幅巨作展示了徐悲鸿高超的油画技术,画中的笔法非常娴熟,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除了能看到徐悲鸿从欧洲学来的油画技巧之外,透过画面我们还能感受到徐悲鸿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4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泰戈尔像》

1940年,徐悲鸿绘《泰戈尔像》,纸本设色,纵51厘米,横50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1939年11月18日,徐悲鸿赴印度国际大学进行讲学和举办展览。

徐悲鸿在印度举办一系列活动之余,还画了很多的速写及素描,从印度风土人情到各种动物,从伟人的肖像到印度的风景,从学校的音乐课到自画像,并为创作巨作《愚公移山》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徐悲鸿曾多次为泰戈尔画像,二人结下深厚友谊。

中国画《泰戈尔像》如今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中国人物画杰作,在创作它之前,徐悲鸿关于泰戈尔的速写与深入的素描多达十余幅,刻画了沉浸在工作中的泰戈尔的不同神态,而且创作了油画《泰戈尔像》,这些是中国画《泰戈尔像》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

在徐悲鸿笔下,此画被赋予中国式的艺术语言。泰戈尔坐在一棵葱郁的榕树之下,树枝之上、树叶之间还有两只小鸟鸣唱。泰戈尔白发银须,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他安详地坐在藤椅上,右手握笔,左手拿着一个蓝色封面的本子。这是泰戈尔在思索写作时凝神聚气的瞬间状态。他的眼神似乎穿越了时空,以探求生命本源的曙光。这幅画不仅表现出中国画特有的水、色、墨交融的淋漓状态,而且传达出了徐悲鸿对于泰戈尔诗歌精神的独到理解。在徐悲鸿为泰戈尔这位伟大的诗人所画的肖像画中,此幅是流传最为广泛的。

5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愚公移山》

徐悲鸿绘《愚公移山》,中国画,纵144厘米,横421厘米,1940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客居印度期间创作的最为重要的绘画作品。1939年11月,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从新加坡赴印度举办画展,直至1940年12月,徐悲鸿离开印度。这期间,他在印度创作了大量作品,但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成果是《愚公移山》的系列绘画作品。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

1940年,国内的抗日战争变得日益激烈残酷,徐悲鸿为何要在这一时期创作这幅画呢?

因为此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几乎快把整个中国围困起来,为打通与外界的联系,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开凿出一条中缅国际公路,为抗战援助物资的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修建这条公路时,很多工友跌入山谷,十分惨烈,但是为了抗战,没人退缩过。徐悲鸿在听说这一现代版本的“愚公移山”事件后,感慨万千,脑子里整日都浮现着一幕幕豪壮的场景,激发了他创作《愚公移山》的行动力,决心以此画来激励全国人民继续团结一致抗击日寇,争取最后胜利。由此可见,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不只是对于一个古老神话的图像诠释,而是中华民族追求精神自由的艺术史诗。

6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奔马》

徐悲鸿绘《奔马》,中国画,纵130厘米,横76厘米,1941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图为徐悲鸿1941年所画《奔马》(题第二次长沙会战)。

画中徐悲鸿用酣畅淋漓的笔墨精准地画出马的头、颈、胸、腹和四肢,再用奔放的笔触猛扫出颈部的鬃毛和尾巴,雄肆潇洒,动感强烈。整体的笔墨干湿相间,对比非常分明。徐悲鸿笔下这匹马的角度几乎接近全正面,这是一种极难把握的视角。从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奔马骨骼坚韧,健壮有力,神采奕奕,勇往直前,正向读者迎面冲来,似乎要奔出画面,给人以空前的震撼。

徐悲鸿曾说:“余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功力,即以画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为了勒于练习,徐悲鸿还曾在其南京傅厚岗的家中养了一匹小马以供写生之需。可见,其扎实的画马基本功源自其过人的速写造型训练。如今人们一提到徐悲鸿,均知他是画马高手。徐悲鸿笔下的马不但运用了科学的透视解剖,而且还结合了写意的中国传统笔墨精华,而且从一定意义来说,他画的马还是其人格与理想的体现。对于徐悲鸿来说,一幅马的画稿画了七八次是常有之事,有的甚至多达20余次。1951年,徐悲鸿和常书鸿谈画马时曾说:“我画了数以千计的马的草稿,但至今还没有一幅使自己满意的行空的qallop(马的四个蹄子同时离地飞奔时的称呼)。”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的学生们看到徐悲鸿画马好像不假思索,呼之即来,一挥而就。于是请教徐悲鸿对于马写生过多少次。他笑着说:“记不清了,我怎能记得画了多少次?那时我在巴黎和马场交上朋友,经常一去半天,甚至一整天,速写马的各种动态。总之,在旅欧8年之内,素描稿不下千张。除此还必须熟悉马的解剖,如马的周身骨骼、结构,单知道还不够,还要牢记于心,才能运用到具体的画中去。”

此幅《奔马》是徐悲鸿1941年客居马来西亚槟城时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跋:“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也。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槟城,亦称槟榔屿、槟州,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之一,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当时的徐悲鸿正在那里举办赈灾画展。

从1939年到1941年,徐悲鸿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槟城四地举行筹赈画展,筹款总金额为54000余元叻币,相当于当时中华民国40余万元法币,这笔巨款全部用于救济国内伤员与难民。

拓展阅读

徐悲鸿诞辰127周年丨探寻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

《徐悲鸿图传》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全书收录徐悲鸿各时期相关图像260幅与代表性作品80幅,融新史料性、学术性与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特色阅读模式,分为英才长成、留学生涯、踌躇满志、任重道远、壮心不已五章,从徐悲鸿官费去巴黎留学的曲折路,到其在欧洲多国举办个人书画展并闻名世界,从抗战期间想法设法在国内外筹款支持抗日,到悉心教授学生们并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以描述、分析、诠释的图像学视角,系统展现一代大师自强不息、爱国明志、珍惜人才、壮心不已的艺术人生。

上一篇新闻

北京保利春拍丨徐悲鸿作品 高清大图集珍

下一篇新闻

“美术界的明珠”徐悲鸿58岁因病逝世,其后人现状如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