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3日 星期一

菠萝、凤梨、黄梨、王梨为啥傻傻分不清楚?

文 | 稼三

无论是凤梨、王梨还是黄梨,这都是菠萝的本土化名称。也许有人想不通,为何这种名称没有流传到广大的内地,只在广东和福建一带流行?这就跟菠萝的生长属性有关了。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菠萝是怎么来的。

菠萝、凤梨、黄梨、王梨为啥傻傻分不清楚?

(IC photo / 图)

近日,徐闻菠萝的价格涨近3倍创历史新高,引发热议。

“每3个中国菠萝就有一个来自徐闻”,如今徐闻的菠萝价格从每斤1元多上涨到每斤2.8元至3元,有网友调侃,吃不起菠萝,那就吃只能吃凤梨、菠萝蜜或者黄梨了。

对此,一些网友有点懵了,菠萝、凤梨、黄梨不是同一种水果吗?其实,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水果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人们对它的称呼没有统一口径。

菠萝名称的由来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一心想从西边到达中国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至死他都坚信自己到了中国。虽说其后新大陆的命名跟他没半毛钱关系,但哥伦布发现美洲,还是给当地的水果和其他粮食作物传到亚欧大陆,开创了起始点。

有人推测,菠萝是在16世纪,也就是明朝中叶从南美地区直接横跨大洋来到中国的。也有人认为,它是按照传统的航路,先从南美到了欧洲,之后又被欧洲人绕过好望角再经过印度,传到东南亚以及中国南部地区的。

究竟是哪种路线已经不重要了,而菠萝名字的由来,却跟印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早期时候,称谓上人们将它和菠萝蜜混为一谈。

菠萝蜜现代人都见过,个头如同冬瓜那么大,它产自印度。“菠萝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译,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到达彼岸。这种水果在唐朝时期就传入了中国,一开始将其称为波罗密多。此后随着时代演化,“多”字被省略,“密”也被形容果甜的“蜜”所取代。

不过,菠萝蜜是桑科的常绿乔木,菠萝是凤梨科多年生草本,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何名称上却产生交集了?这跟佛教有一定的渊源。

吃过菠萝的人可能注意过,菠萝的外壳是一层六边形的刺结瘤,这玩意儿乍一看,有点像诸多佛像头顶上的螺髻。再加上菠萝可是从印度的方向传来,于是人们便以菠萝蜜称呼它了。至今,在潮州话的俗语中,还保留有将菠萝叫做番菠萝蜜的叫法。

然而菠萝蜜和菠萝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水果,随着菠萝在岭南地区的不断推广,人们在称谓上也开始有意识的做出区分了。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南越笔记》记载:“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这里的菠萝已经去掉了“蜜”字,“波罗”二字未加草字头。到了道光年间,吴其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有人推测,之所以此时的波罗二字不加草字头,一个原因是跟菠萝蜜做出区分。另一个因素是,元朝年间来到东方的马可波罗,其名字里的波罗二字,正好和菠萝的名称契合,也能代指其并非中土之物。

虽然嘉庆年间的《正音撮要》中,将波罗二字加上了草字头,可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其后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年间,对菠萝的称谓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定论。民国年间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以及《辞海修订本》里,都将其笼统地称为波罗。一直到解放后,词典里才将其名称规范化,统一称之为菠萝,以表明它的植物身份。

总的来说,菠萝名称的演化,延续着其是外来水果的本质。随着解放后大陆地区推广全国性的普通话,“菠萝”称谓就逐渐深入人心了。不过在菠萝适宜生长的南方地区,大量的方言中还保留了菠萝的其他叫法。

菠萝、凤梨、黄梨、王梨为啥傻傻分不清楚?

(IC photo / 图)

本土化名称中的凤梨和黄梨

菠萝是热带水果,传入中国后,主要产地在两广、福建、台湾以及海南等地区。这些地区在古代远离中原,语言上自成一脉,对菠萝的叫法,多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闽南语、闽东语、莆仙语中,除了将菠萝称为凤梨外,还有王梨的叫法。在闽南语体系中,王梨谐音“旺来”,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寓意。再者,“王”和“黄”同音,所以王梨也有黄梨的意思。由于古代闽台两地的人频繁交往,所以凤梨的叫法流传到台湾了。

《台湾府志》里记载:“菠萝叶似蒲而阔,两旁有刺。果生于丛心中,皮似波罗蜜,色黄,味‘酸甘’。果末有叶一簇,可妆成凤,故名之”。

在客家话中,直接以颜色指代,称其为黄梨,并且这种叫法还流传到了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群体中。无论是凤梨、王梨还是黄梨,这都是菠萝的本土化名称。也许有人想不通,为何这种名称没有流传到广大的内地,只在广东和福建一带流行?这就跟菠萝的生长属性有关了。

菠萝传入后,只能在南方地区种植和流传,早期接触到菠萝的人,都是南方地区的人,所以其本土化名称的流传,也只局限在这些地区了。而后随着全国推广普通话,菠萝的叫法被规范化并逐渐定格下来。即便随着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北方人见到了菠萝,也只知道有菠萝这个称谓,不知道还有凤梨或者黄梨的叫法了。

一个相反的例证就是红薯。红薯同样是在明朝期间由南美传来的,由于其适宜在多种气候环境下生长,早早便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所以便有了番薯、红薯、白薯、洋芋、地瓜等诸多本土化或者意译的叫法。

有趣的是,虽然在大陆地区都叫菠萝,可台湾地区的点心凤梨酥,并没有将其叫做菠萝酥的,而且凤梨酥这个称谓,在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中,也是一致的。或许,因为凤梨酥只是用菠萝做配料延伸出来食物,才会用一个本土化的名称。

然而,水果或者食物的起名,除了自身特点外,还要兼顾地域性和文化元素。

比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来物品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一律都加“番”或者“洋”。在潮州话中,菠萝也叫番梨,还叫番菠萝蜜,而汉语讲究喜庆的好意头,菠萝在闽南语中也就有了王梨(旺来)的名称。

过去由于各个地区间交往并不频繁,对同一种水果的不同称谓,在本地区之内并不会产生歧义。随着现代各地区间交往频繁,除非事先有所了解,否则面对不同的称谓,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歧义——这体现出来的,正是独有的地域特色。

所以,不管你叫凤梨、菠萝,还是王梨、黄梨,它们都是同一种水果,但背后都有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罢了。

上一篇新闻

种出全国三分之一的菠萝,这里有片“菠萝的海”→

下一篇新闻

定做整体衣柜优缺点 定制整体衣柜品牌介绍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