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津云日纪」63年前《汉字简化方案》公布,这些字你认识几个?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推行简体汉字。《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该方案包括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这些简化字和简化偏旁成为1964年公布的及1986年重订的《简化字总表》的基础。

这意味着法定的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规范汉字"的地位,以规范的汉字简化汉字作为国家通用字基本形成。

《简化字总表》是中国大陆现行的简化字标准。第一版于1964年发表,源自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最新的版本是1986年修订版,共收2,288个简化字。


「津云日纪」63年前《汉字简化方案》公布,这些字你认识几个?

资料图

「津云日纪」63年前《汉字简化方案》公布,这些字你认识几个?

1986年新版

流传几千年的文字和读写习惯,说改就改,谈何容易?

汉字简化工作开始后,各方面的意见和构想就涌向了文字改革协会。刚刚解放,人们普遍急于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对于文字工作的构想和方案也颇为大胆。从当时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提交给文字改革协会的改造汉字方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种方案建议把汉字改造为“新形声字”。例如,把“京”字定为“鯨、景”等字的声旁,类似“京”音的字,都用它作为声旁。如 此类推“涼、諒”等字的声旁改为 “良”自然很合理,但这样一来 “涼”变成了“浪”,则与“波浪”的“浪”一样了。如果要为“浪、朗、郎”等字再找一个比“良”更合适的声旁,就更难了。

于是,有人又建议把声旁改用字母拼音。但是字母夹杂在汉字内更不容易辨别,字的样子也很难看。如果遇到同音字,意符相同而声符不同的,把声符改用字母拼写,字形上就更无法区别了。如此一来,改得非驴非马,反而会增加识字难度。

另一种建议是把每组同音的字留一个。这样如果不分四声,只需要400多个字。即便分四声,也就是1300多个汉字,把它们用词连写的办法来写。有人实验过,这种音标式的汉字大体也可以看懂。但文字首先作用于视觉,完全改变汉字的用法,违背了习惯,使人读起来非常别扭。

还有一种方案主张“系统类推”,意思就是要把约定俗成的简化字加以局部修改,有系统的简化汉字。例如“擬、礙、癡”三个字的声符都是“疑”,而“擬”的简体是 “拟”,“礙”的简体是“碍”,“癡”的简体是“痴”。假定采用笔画最少的“以”作为声旁“疑”的简体,那么“擬、礙、癡”的简体就是“拟、碍、痴”。虽 然这样没有打乱原字的形声系统,认识字的人可以从繁体字类推辨认,但“碍”、“痴”等简体字在民间已经流传甚广,不管它多么没有系统总是人们熟悉的,如果 按照“系统类推”来改反而会感到别扭。

1935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选定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324个俗体字,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并准备从次年7月起把它们编入小学课本。但这区区324个简体字,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尤为愤慨,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要求取消推行简体字。在一干遗老的反对下,1936年2月公布还不到半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了。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为了平稳起见,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300多个简体字显然不能满足简化汉字的需要,很快第二稿又被中央退了回来。经过研究,专家们认为只能依靠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来扩大简体字的数量。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拟出了。

《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后,最高兴的要数新入学的小学生了。那时候,小学生们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是“開學了”。课文在内容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很容易理 解。但是要教会他们“開學”这两个字的写法,却要下一番功夫。那时,在东直门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的杨宝霞,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她至今还记得教孩子们写这几 个字时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一横一竖地写着,嘴里还要说着笔顺。孩子们举着小手一笔一画地在空中反复练习。但是,一个“學”字就有16画,对于一个刚满7 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杨宝霞记得,当她告诉孩子们以后 “開學”可以写成“开学”,孩子们都高兴得蹦了起来。

到1964年,中国的文盲率从80%下降到了52%,新中国成立十多年,中国文盲少了1亿多。

随着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的普及,以及《红岩》《青春之歌》等简体字小说的大量发行,这套简体字开始被广泛熟悉。当文革时期数上亿册的简体字版《毛选》《毛语录》的印刷发行后,简体字在中国大陆已经几乎是无人不晓无人不识。然而即便如此,简化字的脚步并未停止下来。事实上,文字简化并非文字改革的最后目标。毛泽东在1951年就曾经说过“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许多文字专家深信这一点,而继续简化,有利于在过渡时期减少汉字在使用上的困难。

1977年12月20日,官方曾公布过第二批简化字(即“二简字”),使用时间不长,但对当时乃至现在的人们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1978年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停止使用这批简化字。到1986年,这批简化字被正式废除。

由于简单易写,废止后的“二简字”还时不时地出现在非公开的需要快速书写的文本如笔记、病历等,在公共场所也影响着现在的社会生活,市场、商场甚至路牌等重要场所都有出现二简字。比如:市场中“鸡蛋”经常被写作“鸡旦”,公共场所“停车”被写作“仃车”。很多媒体在推广汉语的节目中都以此为例。

2000年10月31日文字法通过,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确立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推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6个繁体字,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调整其写法。但由于反对声音强烈,该字表又作出了一些调整后才于2013年6月5日正式颁布,成为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规范。

中国汉字深远地影响了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多国,这些国家曾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或者改进了自己的文字体系。事实上,除了中国大陆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也使用中国推行的简化字。新加坡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采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的简化字。马来西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当地的印刷物,大多为繁简并用。泰国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授简化字,实际教学中简繁并用。

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不断向“易学易用”方向发展变化。简化字是中国汉字前进的一大步,也是汉字进步的一个里程碑。(津云新闻记者 王晓羽)

综合 百度文库、360百科、新华网、新民周刊等

上一篇新闻

「中国那些事儿」漫话|四川十岁女孩坚持教失忆母亲读书识字 外国网友:她定义了真正的美丽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学生上网课没几天,藤条卖断货,考验亲子关系的时刻到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