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新加坡职教模式助力中国—东盟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近年来,新加坡职业教育凭借鲜明的发展特色、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其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进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规划主要集中于解决实体经济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近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时候,主动学习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无论是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的探索,还是鼓励其他东盟国家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而言,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新加坡职教模式助力中国—东盟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工匠精神成就技能强国,而职业教育就是二者间的桥梁

新加坡独具特色的职教发展模式

若从早前追溯,新加坡的职教体系是从英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中萌芽发展,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而来的,因此体系本身沿袭了西方既推崇因材施教,也致力于培育精英人才的先进理念。1979年,新加坡成立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全面负责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这便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最初的雏形。发展到现代,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已经成功克服了低于学术教育一等的形象及地位问题,过程中还打造了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工艺教育学院(ITE),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机构之一。

新加坡职业教育之所以领先于世,与其独具特色的先进发展模式分不开。

首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曾对此深入浅出地进行阐释:“从实际来看,这种‘教学工厂’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实地在工厂内实习,而是把教学和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们创造一个真实的校内工厂学习环境,通过参与真实岗位的生产和实际项目的设计,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动手技能。”

新加坡职教模式助力中国—东盟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图为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TE)

以新加坡著名职教院校——工艺教育学院为例,在高新科技领域,学院与德国巴登能源、阿尔塔纳生物科技、印度HCL软件等企业进行合作,在校内与企业内建起实操基地,学生可选择企业内的模拟岗位课程,教师或企业管理者则精准根据该岗位所需的技能进行专业授课;在物流运输与铁道技术领域,每年则定量派出学生赴中国铁路柳州局、广西融桂物流集团(南宁)等行业头部单位、企业实习,保障学生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模拟工作环境。

换句话说,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研发资金和实习岗位,供学校教师研发和培养人才之用;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或设计开发项目和产品,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其次,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何为“双师”?即职业院校从企业中物色教学人选,他们在校时教学,在企业时解难,具有双重身份,故称“双师”。据了解,新加坡职教体系非常重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大多数职业院校内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由于教师全都来自企业并且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因此对企业工作流程和项目研发非常熟悉,学生在课内得到的知识不仅仅是悬在空中楼阁的理论,更多的是最新的市场动态与行业分析。

此外,新加坡职业教育还创新推出“无界化”管理模式,各学科之间可以共同研究、协作开发、联合承担各种大型项目,教师也并不固定属于哪个系,而是通过参与项目由学校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建立局域网站将全校师生参与项目的解决方案和成功经验汇总起来以供大家分享借鉴、学习交流,通过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培养出现代社会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新加坡职教模式助力中国—东盟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柳州职业学校实训教师在给来自新加坡、柬埔寨、菲律宾的学生上课 (摄影:何淼)

在这一点上,南洋理工学院独立研发的AES系统则是该模式的有力代表。目前系统内已经录入近5000个项目,随着该系统对所有学生免费开放、电子化发展以及非项目个案的加入,AES系统已经成为学生加速了解项目,快速获得项目经验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新加坡职业教育体系无论从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还是校内管理等层面都设置得极为细致,这样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明晰自我方向、享受职业教育带来的成功体验,这也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目的。

因地制宜 培育中国—东盟的“能工巧匠”

实际上,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整个亚洲的教育体系都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若不加处理、完全照搬新加坡方案,也未必能在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取得成功,甚至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在汲取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加以革新改良,才能培育出更多属于中国—东盟的“能工巧匠”。

新加坡职教模式助力中国—东盟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目前的新加坡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已趋成熟

“自从我有幸走进印尼Tarra无人机公司学习参观后,我便找到了未来发展的职业方向,我将好好学习无人机技术,为印尼农业科技领域贡献力量。”印尼东爪哇省波诺罗戈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卡利斯感叹道。印尼是农业大国、岛屿众多、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大,在结合本地需求的基础上,印尼调整了校企合作的方向,没有盲目寻求国际合作,而是选取熟悉印尼当地地形、农业产业链的本土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如此一来,更能精准助力印尼农业生产实现高效与精细化发展。

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新加坡“双师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从中国的大环境看,从企业进入学校的渠道还不太流畅;从个人来看,学校教师对于学历要求较高,企业人员一般较难达到;此外,高职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科研项目上,这对于企业人员而言相对困难。

因此,中国在落实“双师制”途径时,适用了反向做法,即采取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的方式,特别是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汽车维修、芯片组装、软件开发等课程的教师还规定一年内至少在企业不间断连续定点学习工作2个月以上,以此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新加坡职教模式助力中国—东盟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中国与新加坡共同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老挝、柬埔寨等国也参考了

新加坡所提倡的“校本教材开发”的经验,以学校所在区域的就业市场为导向,由本校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编写学生所用的专业教材,抛却从前泛泛而谈的统一理论,强调实用性,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自主发展。

放眼未来,国际经济角逐的中心因素已越来越偏向高素质劳动者与先进技能的竞争,只有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改善“蓝领人才”供需不平衡矛盾,培育更多有能力、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中国—东盟的现代工业竞争力才会有所提升,才能在国际协作与竞争中走稳走远。

上一篇新闻

首批认可82项境外职业资格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新世代刮起跳槽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