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魁祸首又是传染病,台湾“开山王”、民族英雄死不瞑目
一、台湾“开山王”郑成功,神秘陨落
1.“国姓爷”收复台湾,推行汉化统治
郑成功(1624一1662),福建南安人,原名森,字大木,明末抗清名将。隆武皇帝曾赐他姓朱,名成功,封爵“延平郡王”,因此世人多称其为“国姓爷”。
位于厦门鼓浪屿的郑成功雕像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早年亦商亦盗,最后受明朝招安,官至福建总兵。他早年旅居日本时与当地女子结婚,生下郑成功。郑成功七岁时从日本返回中国,开始接受儒家教育。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郑芝龙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总领隆武政权所有军务。但清军攻福建时,郑芝龙却降清,隆武政权随之覆灭。郑成功得知父亲变节后曾苦苦劝阻。眼见父亲执迷不悟,他义愤填膺,与父亲分道扬镳,自己招募了几千人马,继续奉明为正统,坚决抗清。清廷三番四次派人诱降,均被郑成功拒绝。
斗争中,虽然郑成功军力不断增强,但由于与清廷相比力量相差悬殊,十多年间他始终未能反败为胜。在退守厦门后,郑成功开始筹划攻占当时被荷兰殖民者强行占据的台湾,以此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派长子郑经率领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亲率主力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大军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蓄势待发,准备直取台湾。
4月29日(阴历四月初一)中午,潮水大涨,在当地人的引领下,郑军利用弥漫的浓雾作掩护,舰队顺利通过鹿耳门水道,突入鹿耳门港,出其不意地登上台湾岛。荷兰军队猝不及防,被郑军猛击,不得不龟缩在城堡内不敢应战。他们一面派人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试图以10万两白银换取郑军退出台湾。郑成功断然拒绝,并采用切断水源的方式迫使盘踞的荷兰人投降。其间,郑军还击溃了增援之敌的舰队。在围困了八个月后,郑成功下令向残敌发起强攻。荷兰军队走投无路,只得投降。1662年初,郑成功终于将霸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侵略者彻底赶跑。
郑成功受降图(台湾赤崁楼前)
驱逐殖民者,攻占台湾岛,是郑成功人生最闪耀之处,也是事业的新起点。他以生命最后一年的短暂时光,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其勋业之伟大,足以让他名列中国历史最伟大人物的行列。
在赤崁楼受降后,郑成功将赤崁改为东都明京(今台南一带),并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在台湾设立了与明朝一样的行政机构。在收复热兰遮城后,他又将其改名为安平镇,正式拉开了郑氏经略台湾的序幕。台南地区是他统治和经营的中心。汉族文化也开始在台湾逐渐生根发芽。
郑成功对开拓台湾、建立抗清基地充满信心,他发布命令:“东都明京,开国立家,可为万世不拔基业。本藩已手辟草昧,与尔文武各官及各镇大小将领官兵家眷,聿来胥宇,总必创建田宅等项,以遗子孙计。但一劳永逸,当以己力经营,不准混侵土民及百姓现耕物业。”在具体措施上,他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即使以今日眼光观之,亦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远见卓识。譬如在经济开发上,他鼓励多种经营,包括渔业、农业、林业及商业等。在难以开发利用的汛地,积极奖励垦荒。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具有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开发山林陂池的过程中,“须自照管爱惜,不可斧斤不时,竭泽而渔,庶后来永享无疆之利”。
当时,台湾少数民族在荷兰殖民者的奴役下,生活十分贫困,生产力极端落后。郑成功大力推广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此,少数民族也同汉民一样,使用牛耕和铁犁种田,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
经过郑氏集团的苦心经营,台湾这片原本荒芜原始却蕴藏着巨大潜能的处女地,渐渐变得生机勃勃、富庶太平。据郁永河《伪郑逸事》记载:“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养兵十余万,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以数千计,又交通内地,偏买人心,而财用不匮……通洋之利,惟郑氏独操之,财用益饶。”
1666年,台南建立了台湾第一座孔庙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与当时把目光局限于大陆的大部分中国人不同,久经波涛的郑成功并未以夺取台湾为满足,他的心中还有着更庞大的计划。
郑氏的海军实力在当时南洋首屈一指,那时候,整个南洋都在郑成功的影响之下,上天曾给了中国一个称霸南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郑成功看到了,他首先把目光锁定在距离台湾最近的菲律宾群岛。岛上的华侨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下,经常被无辜杀戮。有着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郑成功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他多次与菲律宾华侨进行联络,表示将率兵驱逐西班牙殖民者。
郑成功曾策划远征菲律宾重建大明朝
就在民族英雄的宝刀准备再次出鞘之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处在巅峰时期的郑成功恰恰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南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杀害,长子与乳母发生乱伦,祖坟被叛徒挖毁,父亲与叔父被清廷满门抄斩……这些打击远非常人所能忍受,他痛心疾首,心力交瘁。
正值壮年的郑成功在过度的忧伤与操劳中病倒了。据江日升的《台湾外记》记述,五月初一,他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但仍然强起登上点将台,手持望远镜,远眺澎湖,远眺大陆的大好河山,内心的焦虑、压抑和痛苦,导致了病情的急剧恶化,他原本强壮的身体开始变得异常虚弱,曾经如熊熊之火般的生命力,也迅速燃烧殆尽。
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这一天,他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再次登台而望,失望而归,闷闷不乐地回到书房中,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便郑重地穿上朝服冠带,毕恭毕敬地取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他命左右进酒,每读一帙,便喝一杯,当读到第三帙时,他忽然想起当年南明隆武皇帝赐他国姓的情景,十多年了,那一幕依旧历历在目,怎不令人唏嘘慨叹呢?十七年来,他东征西讨,屡败屡战。枪林弹雨,飞矢如蝗,他每次都顽强地挺过来了。可如今,南明大势已去,唯有他还在为精忠报国的信念而战斗。
想到此,郑成功悲从中来,不禁长叹道:“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也!”遂失声泪下,捶胸顿足,双手抓面。知道大限将至,他拒绝治疗,把药碗狠狠地摔在地上,以罕见的悲凄之气说:“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遂大呼而死。星陨中天,时年仅38岁,一个时代结束了。
郑成功在台南去世后,郑氏集团随即出现一场内讧,最后他的儿子郑经夺得权力,接过父亲的旗帜。但郑家后人再也没有他那样的雄心壮志,只是据守孤岛,中国也坐失控制南洋的机会。1683年,清军施琅剑指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郑氏政权在“国姓爷”之后维系了21年之久。虽然华人在南洋人数众多,财富广有,可获胜的清政府却把他们视作化外之民,没有提供庇护的眼光、兴趣和动力,没有承担应有的义务,那片疆域的主权拱手相让他人了。想来真是可悲、可叹!
郑成功的长子---郑经,与弟弟的乳母陈氏乱伦
历史往往无情。郑成功之死,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拉近与西方距离的机会。人们往往称颂林则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早林则徐约两百年的郑成功,其眼光比林还要开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郑成功的许多观念,已经暗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他对商业贸易极为重视,也最早把目光投向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这与中国重农主义的传统大相径庭。“由海而富,由富而强”的构想在他去世三百多年后才逐渐被国人所接受,从这一点上看,他比起只会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更具远见卓识,也和欧洲大航海时代所激发的全球贸易浪潮相契合。
3.死因迷雾,扑朔迷离
是什么导致了国姓爷顽强的生命戛然而止呢?三百多年来,这个谜团就像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缠绕在人们的心头,现在有自然病死说、中毒说、自杀说这三大推测。
结合郑成功死前的一系列表现和症状,综合各种文献,情况大致如下:五月初一,他先是出现“风寒”,其后发热,服中药退热剂后未见效,反而病情突然加重,随后狂躁不安,进而出现诸如以刀砍脸、自抓其脸、自咬手指等自残现象,其间有短暂的意识清晰,但终于五月初八不治身亡。
先论中毒说。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的异常表现和当时郑氏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有人认为他是被人投毒杀死的。这一说法主要的依据是他死前的状态与毒性发作的症状颇为相似。李光地的《榕村语录续集》等著作都分别记载了郑成功之死。如《榕村语录续集》所说,马信(清降将,后为郑成功的亲信)推荐的医生认为郑氏“中暑”,用“凉剂”治疗,郑氏服药后当晚即死,马信不久也神秘死亡。《闽海纪要》又说,郑氏临终前将药投于地,“顿足拊膺,大呼而殂”,似乎觉察到有人投毒似的。至于元凶,则可能是对他治军过严极度不满的个别将领或郑家子侄,甚至可能是死敌清廷。
清廷的确曾派间谍试图谋杀郑氏。《台湾外记》记载,一清军军官携带孔雀胆(毒药)混入郑军,用重金收买郑成功的厨师,企图让他伺机下手。这个厨师虽贪财,但害怕事情败露,不敢下手,遂把此事交给了弟弟办理。其弟更犹豫不决,“每欲下药,则浑身寒战”,恐惧之余,便把此事告诉了父亲。其父“闻言大惊”,怒斥他们谋害主人,不忠不孝,便带他们到郑成功处投案自首。郑成功非但没有处罚他们,还对他们予以重赏,表现得相当自信。此后,郑成功加强了保卫措施,虽有人仍“欲施毒,奈何不得近其身也”。
如此说来,郑成功亲信的忠诚度都较高,或都对他顶礼膜拜、奉若神明,因而外人想通过投毒置其于死地的成功率并不大。
另外,有人怀疑郑氏乃因“感冒”服药不当,导致过量中毒,引起急性肝脏衰竭而死。证据是郑氏死前行为怪诞且显得暴躁不安。不过,从《台湾外记》记述的临终情况来看,郑氏虽狂躁,但还比较理智,比如穿戴正式朝服、读朱元璋的祖训等。如果是肝脏衰竭导致了肝脑病变,病人的典型症状之一往往是思维极度混乱,说话颠三倒四,甚至随地大小便,最具特征的是出现“扑翼样震颤”(病人伸双臂,犹如鸟翼拍击状),最终嗜睡而死,这与郑氏的弥留表现不符。
综上所述,郑成功中毒致死的观点存在种种漏洞。那么,他是自杀身亡的吗?
有人说郑成功是在患忧郁症的情况下自杀而死的。理由是,他死前一段时间出现情绪低落、沮丧、自责、自我伤害与急躁不安等症状,自责的言辞和暴烈的自我伤害尤其明显,“砍”、“抓”、“咬”等不理性行为是他失去理智的自残行为。最后,万念俱灰之下,“我不想活”或“活不下去”的自杀念头有可能成为他暴死的主因。
人们从文献中可以看到郑成功的脾气是相当刚烈的,情绪变化也常颇为突然和激烈,似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威感。生气、痛苦、猜忌、怨恨和报复的负面情绪,使得郑成功难以平心静气地去处理事情,这是完全可能的。他是否有忧郁症的倾问,也的确值得商榷,但说他因此而在受到一系列心理打击之后采取自裁方式了断的话,恐不可信。
郑成功虽然性格有缺陷,但毕竟是一个历经磨难与考验,在战争中迅速成长的优秀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人在心智上是非常成熟的,在行为上也是比较理智的。有着绝不服榆、无所畏惧的精神,有着坚如磐石、排除万难的意志,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心理承受能力。
再说,虽然创业艰难,但他毕竟在台湾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明朝能否再生并不妨碍他在台湾大展拳脚,而当时的清朝水军实力有限,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孤悬海外的郑氏集团构成致命威胁。郑氏在南洋一带凭着强大的海军实力,
尚能称雄割据一方,根本无须仰人鼻息。为何郑成功就看不到这不错的前途呢?为何会如此英雄气短,绝望而死呢?
由此可见,郑成功自杀身亡的观点也存在不少漏洞。看来,他自然病死的可能性比较大。作为一个身经百战、戎马倥偬、身强力壮的统帅,年纪不到四十,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史料也没有记载郑氏之前曾患何病。而在古人易患的病种之中,传染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常常是头号杀手,而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地理、气候等条件又是紧密联系的。
当年开拓台湾之艰辛,远远超过今人的想象。由于台湾处于热带湿热气候的包围,当时的宝岛原始丛林密布,山峦层层叠叠,河流纵横交错,丛林中遍布“湿毒之气”、“瘴疠之气"。
大量的郑军士兵在屯垦过程中因水土不服而患病,疾病又以很快的速度蔓延开来,结果病倒的士兵十有七八,其中不少人死亡。在这种条件下,进入台湾一年左右的郑成功,被传染病夺走生命的可能性不小。
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到底哪些传染病的嫌疑最大。
首先是伤寒。伤寒易发生在夏天,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上,以发烧及腹部疼痛、腹泻等症状为主,其他亦会出现如寒战、皮疹、头痛、厌食、肌肉酸痛等症状,但会因人而有很大的差异。轻者可能只有持续一星期的发烧或无症状,严重者可能死亡,在一般情况下,致死率为10%左右。
郑成功病发的过程,除了发烧外,在文献上没有确切看到上述的临床表现,尤其缺乏腹泻等腹部症状,如果腹泻很明显,旁人就很容易观察到,不应再有“人莫知其病”的说法。因此,郑成功不似患伤寒,同样道理,导致腹泻的细菌性痢疾也在排除之列。
其次是肺结核或肺炎。郑成功一直意气风发,全无肺结核晚期患者瘦骨嶙峋的虚弱模样,又无咳嗽、咯血等记录,说患肺结核、肺炎有些牵强。
再次是疟疾。这是一种由疟原虫经蚊子感染到脊椎动物而发生恶寒、战栗、高烧、头痛、恶心及发汗等周期性症状的传染病。疟原虫(间日疟、卵型疟、三日疟、恶性疟)中真正会致死的,以恶性疟(热带疟)可能性最大,其他的则致命性较小。郑成功似乎也没有出现疟疾的上述诸如寒热相间的典型症状,而且用疟疾也很难解释他的狂躁、自残行为,因而他不像死于疟疾。
真凶到底是谁?其实,综合郑成功病症表现,最有可能的就是近年来屡屡袭扰台湾的登革热!
二、溽(rù)暑丛林,暗藏杀机
1.病魔原形毕露
“登革”一名是由英文Dengue音译而来。Dengue的由来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意思是“突然抽搐,犹如被恶魔缠身"。在台湾,它又被称作“天狗热”或“断骨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则被称为“骨痛热症”或“蚊症”。顾名思义,这种疾病的特点是发烧,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剧烈如骨头断裂般,严重时病患出现四肢抽搐。
登革热(Dengue Fever)一名的出现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这种疾病的实际存在恐怕不晚于人类的历史,早在中国晋代的文献中,就有类似疾病和症状的记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登革热这种风土病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造成日军和盟军的非战斗减员人数急剧增加。1943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登革热病毒,美国人也相继取得同样进展。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成功分离出来。登革热病毒在自然界的宿主除了埃及斑蚊、白线斑蚊外,还有黑猩猩、长臂猿、猕猴等灵长类动物。可以说,登革热起源于原始森林,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展,目前城市和郊区也会出现这种病。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会在3一5日后病情突然加重,病患出现剧烈呕吐、谵妄、烦躁激动、坐立不安、四肢抽搐、大汗淋漓、血压骤降、颈项强直、瞳孔散大、皮肤湿冷、四肢冰凉等可怕的临床表现,大多是休克的先兆;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于4一6小时内死亡。此时,病患还会出现特征性的自发出血现象,如皮肤可见大量瘀斑、牙龈出血、流鼻血、消化道出血等,甚至有重要器官出血。由于血液的有效成分在明里暗里大量丧失,休克很容易发生,生命垂危也就难以避免了。
郑成功时代的台湾,山林莽原在地理上占有绝对优势,蚊虫猖獗,夏季气候又炎热难耐,出现登革热的疫情是很自然的。就算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登革热依然屡次逞凶。近年来,由于交通便利,各国旅客往来逐年增加,台湾登革热的境外移人病例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登革热入侵台湾的风险也随之遽增。
目前并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只能给予病患支持性及舒缓性治疗,减轻他们的痛苦,同时补充体液,防止休克及脱水等。登革热疫苗也尚未研制成功。每年全球有5000万至1亿人染上登革热,其中约2万人死亡。
2.“国姓爷”的内忧外患
郑成功患登革热致死,有着深层次的内因和外因。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从外部原因来讲,台湾当时的地理气候条件是滋生诸如登革热之类传染病的绝佳温床。
在古代,台湾常被称为瘴疬之地,全岛一片原始景象,到处都是密林野草,又时常高温多湿,风土环境之恶劣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这对于传播疾病的生物生长繁殖极为有利,但对人体的健康却极为不利。蓝鼎元《平台纪略》记载:“时(清康熙六十年)台中疠疫盛行,从征将士冒炎威、宿风露,恶气熏蒸,水土不服,疾病亡故者多”。那些可怕的传染病,在当时确是一个可怕的杀手。
无论是清军进兵台湾平定叛乱,还是法军攻台、日军占台,他们受到风土病的攻击程度不逊于战损,亲历者心有余悸,不堪回首。如中法战争时,法军在基隆因不适应气候而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埋葬于当地的法军约700人中,战死者仅120名,负伤而死者150名,其他全因疫病而死。而甲午战争后,日本侵略者也在这个宝岛上初次尝到了硝烟战火以外那些无声无息的杀人武器令他们胆战心惊的威力。
郑成功时代的台湾,其开发程度远逊于19世纪后半叶,瘟疫流行的程度也必然更严重。即便台湾本土没有登革热,这种传染病也可以通过荷兰人从东南亚等地传到台湾,成为移入性传染病。因为当时的荷兰殖民者正热衷于在台湾和南洋诸地进行贸易往来,甚至做着海盗的勾当。
因此,郑成功不幸感染登革热病毒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这种感染可能不止一次,这导致他的病情非常地严重。
从内部原因来讲,郑成功当时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也存在着易感因素,这使得他的病情更趋恶化,更易把他推到死亡的边缘。
他连年征战,几乎从未停止过战斗的步伐,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推翻清朝、恢复大明。可惜这个目标离他渐行渐远,他不可能不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产生焦躁、郁闷的情绪,而万事开头难,台湾的艰苦经营又使得他日理万机、心力交瘁。一个疲惫的身躯,一份压抑的心情,这正是恶疾锁定的目标。
屋漏偏逢连阴雨,南明皇帝遇害、父亲满门被屠、逆子做出乱伦之丑事……一系列重大打击竟然不期而至,像几道猛烈的风雷一样,同时砸向了民族英雄孤单的肩膀之上。一个心情愉快的人,自身的免疫力是相对较强的,反之,一个极度哀伤、忧愤的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必然一落千丈。
那么郑成功的病状有哪些是符合登革热的呢?
3.元凶罪证
第一,郑氏的发病时间与登革热高发时间一致。每年的6一10月是登革热的流行季节,尤其是盛夏时节。台南的6月,天气酷热难当,雨水非常充沛,人群聚居地附近必然散布着潮湿、积水之处,当时肯定又不乏林木之繁盛,一切正好都适宜蚊蚋(ruÌ)的兴风作浪。郑氏于6月中旬患病,患的是登革热,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第二,郑氏的亲信之一马信在郑氏去世后数天竟然也追随而去,这增加了他们一同死于传染病的可能性。因为此人生前与郑氏过从甚密,如果郑氏是感染病毒致死,那么,马信同样被感染的机会也是不小的,甚至有可能,蚊子把病毒从郑氏身上转运到他的血液内,引起发病。
第三,郑氏从发病到死亡约一周,这基本符合登革出血热的病情进度。可以说,郑氏在头一两天可能觉得发烧不适,与一般感冒无异,这属于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之一,随后过了四五天,他的病情突然迅速恶化,状态急转直下,发展到了大出血和休克阶段(登革出血热),由于缺乏现代的先进医疗措施,旁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含恨而死。
第四,各种版本对其死状的记载其实大同小异,有的可能稍显夸张,因为作者们基本都是道听途说,没有亲历现场,这少不了有臆想的成分掺杂其中。郑氏行为怪异且大喊大叫,很可能是由疼痛难忍、四肢抽搐引起的。他的“自残行为”也许就是剧痛、抽搐下的一种添油加醋的描写,特别是说他用剑砍脸。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自抓其脸、自咬手指”——痛苦万分、强烈抽筋的表现。千万不要忘记,“登革”的本义就是“突然抽搐,犹如被恶魔缠身”,这与郑氏的症状是吻合的。
第五,郑氏到了临终前,一度出现过狂躁不安、情绪激动,这又和登革出血热导致的休克前兆一致。他很可能在感染了第一次能够自愈的典型登革热后,不小心又被另一只携带不同型号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最终诱发了致命的登革出血热。
一代民族英雄,猝然陨落,个中玄机竟然在于微不足道的丛林病毒。痛哉!惜哉!
终其一生,郑成功未能完成光复明室的事业,但他绝不是个失败者。没有他,台湾或许不复为中国领土。他也将血性留给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台湾人民在历次反侵略斗争中都有着英勇的表现。1895年,他们凭借简陋的武器与日军浴血奋战,战果辉煌,令装备精良却一败涂地的北洋水师与淮军相形见绌,这种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正是传承郑成功力克荷夷的反侵略伟大传统。
当郑氏政权最终被清政府征服之后,中国开放通商的海洋经济时代也随之结束,中国人变得日趋保守、愚昧而妄自尊大、闭目塞听,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把国人的大国梦彻底震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