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无糖饮料进入内卷时代,代糖的风还能吹多久?

文丨快消君

随着全社会肥胖率持续上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食品饮料领域的减糖行动势在必行。随着更多的头部品牌加入,饮料市场的“无糖”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减糖,势在必行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肥胖日,全球肥胖率持续上升,以及由此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的问题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糖作为这些问题背后的元凶之一,其超标的危害性必须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更大力度的重视。

一方面,糖是人类身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化合物,是人体的能量来源,但问题是,几十年来,被高糖食物包围的现代人摄入的糖实在太多了,消费者在超市和便利店基本很难看到不含糖的食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的游离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根据丁香医生等权威健康平台的测算,25克糖大致相当于一杯酸奶三分之二听可乐、半杯中杯奶茶、60克冰淇淋、半份红烧肉、三分之一份糖醋里脊......对照这个标准,在当前的饮食结构之下,很多人都会面临糖超标的问题。

而糖摄入超标会带来大量健康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肥胖和糖尿病人群扩大。《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6至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也达到了10%。肥胖又进而加剧了糖尿病的发病率,健康中国行动估算数据显示,在中国成人群体中,有超过35.2%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其中18-29岁的人群占比已达到20.2%。

无糖饮料进入内卷时代,代糖的风还能吹多久?

糖摄入超标的危害由来已久,但它的危害性一直到近几年才被广泛的认知到,这是“不吃糖”主张派和“吃糖”派双方漫长博弈的结果,也是资本利益与公众健康长期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意识的觉醒中,有几件标志性事件值得关注:

2009年,加州大学儿科内分泌学教授Robert Lustig发表名为《糖:残酷的真相》的演讲,被视为“反糖运动”第一枪;

2014年,澳大利亚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真相》,记录下了60天内,每天摄入40匙糖后人体的变化,让消费者对于糖的危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2016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曝光揭露美国制糖业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的丑闻——美国糖业协会曾在1965年高额贿赂哈佛研究员,让其帮写科学研究软文,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

令人欣慰的是,在公共部门、媒体和部分商家的共同作用之下,整个社会的断糖、控糖意识在近两年有所提升,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减糖之风从未像现在一样盛行,推崇减糖的年轻人们不仅抵抗糖果、甜饮料、甜品这些显而易见的含糖物……而在新一轮的减糖文化中,糖不光指向肥胖,也和衰老联系在一起,被指控为皮肤暗黄、胶原蛋白流失的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群持续增长和年轻化趋势明显,全球多个国家先后出台了控糖政策和措施,比如在新加坡,不仅禁止高糖饮料在电视、纸媒、网络、公共汽车站等媒体平台上打广告,还推行了“健康选择标识”政策,即只有脂肪、饱和脂肪、钠和糖含量比同类产品更低的食品,才能标上HCS标识,供消费者选择;而美国也有类似的“食物标签”政策,要求餐饮店必须在菜单上标出食物的热量和营养信息,让人们有机会对自己的饮食做出更好的选择。

无糖饮料进入内卷时代,代糖的风还能吹多久?

当然,所有的减糖政策中,最具强制性、也最具争议性的当属征收糖税。据华创证券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70个国家颁布了“糖税”,主要针对高糖分饮料征收惩罚性税费,希望以此限制高糖饮料的生产销售。70多个国家中,大多数国家是近10年才开始施行,时间最早的是挪威,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征糖税,每升含糖饮料征税约为2.49元;下手最狠的是英国,每100毫升饮料含有5克及以上的糖就需要缴纳糖税,其中每100毫升饮料含糖量在5-8g税费为每升0.18英镑,如果含糖量超过8克,则税率提高至每升0.24英镑。

代糖,风还能吹多久?

虽然“吃糖交税”的国家越来越多,从理论来讲,征收糖税也确实是社会整体控糖、减糖的有力措施之一,但税收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牵扯到全社会多个群体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此反应不一,这么多年争议性一直存在。再加上从已经施行糖税政策的案例来看,各个国家的最终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确实达到了控制糖消费量、降低肥胖率的效果,而有的国家政策被打脸之后,又不得不取消,如丹麦。

在我国,虽然糖超标已经成为很多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但通过对含糖饮料征税来减少居民添加糖摄入的适用性、可行性、有效性等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事实上,支持糖税的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政策来强制要求企业降低食品饮料的含糖量,或是通过高价格劝退消费者,减少糖的摄入。如果强扭的瓜不甜,那就换个角度,寻找游离糖的替代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学专家陈君石在一场健康消费论坛上也说,可行的减糖办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逐步减少产品中糖的添加量,降低甜度,但这个办法需要消费者适应的时间较长,第二种就是使用甜味剂,“饮料行业要发展,用甜味剂取代糖,是一个趋势。”

甜味剂,即代糖,能添加于食品或饮料中满足甜味感受,同时又减少能量摄入,在欧美和日韩市场应用比较广泛,可口可乐早年就推出了健怡可乐,后来又推出了零度可乐,使用的代糖是阿斯巴甜、安赛蜜;在日本,无糖饮料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流行,不过和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的无糖茶饮远比碳酸饮料更火。

而我国自元气森林气泡水打开无糖饮料市场之后,近两年在食品和饮料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自2018年起进入高速增长期,2020年其市场规模已达到117.8亿元,较2014年翻了七倍。

目前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有阿斯巴甜、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安赛蜜、甜叶菊糖苷、罗汉果提取物等,在我国最知名的莫过于被元气森林带火的赤藓糖醇。与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代糖所不同的是,赤藓糖醇是天然代糖,口感最接近蔗糖,但甜度只有蔗糖的0.7,对人体更友好。

无糖饮料进入内卷时代,代糖的风还能吹多久?

2月10日,元气森林的供应商、也是国内最大的赤藓糖醇供应商三元生物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市值一度高达172.7亿元。其招股书显示,从2018-2020年,三元生物的营收从2.92亿元增长到7.83亿元,净利润从0.68亿元增长至2.33亿元。而随着无糖概念的加速普及,各大头部饮料公司都在加大对赤藓糖醇的采购力度,三元生物的业绩还在呈倍速式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其营收达13.05亿元,同比增长132.29%;净利润为4.41亿元,同比增长155.94%。

赤藓糖醇供需两旺的局面,进一步印证了国内无糖饮料市场的发展趋势——代糖,更加适用目前的新消费市场。当食用代糖已经成了消费者和食品生产方的习惯,市场增量势必会进一步扩大,而无糖饮料的布局对品牌商来说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布局趋势品类、改写饮料市场竞争格局的重要战略。快消君细数,光是今年3月,就有十几款无糖饮料和茶饮新品上市。可以预见的是,今年春夏,市场上又将掀起一轮激烈的无糖风暴,风暴过后,不知哪些品牌可以真正留住消费者。

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2021年11月发布的《健康生活·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随着2030健康中国计划的推进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保持增长势头,预计在未来5年内市场规模翻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教育的初步完全,未来会有更多品牌厂商加大对无糖饮料的投入,赤藓糖醇等代糖产品的需求增长幅度依然乐观。

当然,未来随着无糖饮料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代糖需求量增长的同时,行业和产品也会逐步升级迭代,目前如日中天的赤藓糖醇也许会被更适合的代糖替代,正如唐彬森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表示,元气森林每半年做一次产品升级,“除了赤藓糖醇,还有甜菊糖苷、罗汉果糖等代糖用于产品的迭代”。

上一篇新闻

一口糖几乎从上到下毁全身,却因商业操纵,糖的危害被隐瞒50多年

下一篇新闻

世界首个!新加坡全面禁止高糖饮料广告!快乐肥宅水,还快乐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