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 星期六

携手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题:携手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新华社记者

黄蓝两条丝带交相辉映,在一座宝塔的剪影中交汇,又向外延伸围成地球形状。

这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徽。金黄色象征丝绸之路经济带,蓝色代表海上丝绸之路,黄蓝丝带相扣代表共商共建共享的论坛主题,球状则寓意合作共赢、全球一体化,昭示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从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到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应对全球挑战;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到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十年来,中国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时代关切。

“双手在胸前合十,让鼻尖轻碰食指指尖,萨瓦迪卡。”在云南省昆明市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的一堂泰语课上,林菊芳正在教中国学生泰国合十礼。考虑到同学们对泰国文化感兴趣,她在教学中穿插了大量泰国料理、歌舞、服饰、礼仪等内容。

刚满30岁的林菊芳来自泰国东北部的益梭通府,在中国的8年多时间让她深切感受到两国在教育、经济、人文等各方面日益密切的交流。她任教的学校与清迈大学等泰国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

随着“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不断推进,中国已与2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推动数千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实施。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范式。建设8年多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截至今年4月,全球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中巴、中蒙俄、中国-中南半岛等经济走廊以及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比雷埃夫斯港第二阶段股权顺利交割;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全球基建拓展资金渠道。

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5亿元;中欧班列开行1.5万列,向沿线国家运送了146万标箱货物;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785.7亿元,一批“小而美”的减贫、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援助项目落地见效。

“你放心吧,我和你爸已经打上中国疫苗。”当远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母亲伊尔加舍娃通过视频电话告知这个好消息时,在重庆工作的路斯坦安心了很多。

在这之前,他在中国接种了疫苗并感觉良好,建议远方亲友也接种中国疫苗。今年8月,路斯坦的孩子将满3岁,疫苗接种计划早已排上日程。

去年3月27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收到了首批从中国采购的新冠疫苗,并在次月1日正式启动了大规模接种。路斯坦告诉记者,他父母认为中国疫苗安全可靠。“中国运来的不仅有疫苗,还有口罩和其他防疫物资。”伊尔加舍娃说。

携手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2021年3月27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采购的首批中国新冠疫苗运抵塔什干。新华社发(扎法尔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各国同舟共济、合作抗疫,始终是团结抗疫的积极倡导者和务实行动派。2020年5月,中国率先提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

截至目前,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并将继续向非洲、东盟分别援助6亿剂、1.5亿剂疫苗。

走进位于广西北部的钦州港东站货场,一趟趟“钢铁巨龙”驶进驶出,一派车来船往的繁忙景象。文莱商人郑作亮是钦州港码头的常客,他把文莱的虾片、咖啡等产品引进中国市场,同时把中国的沃柑等产品推向东盟。

携手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2022年1月15日,广西新年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年货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自2022年1月1日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越南等国正式生效。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正在为区域经贸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给成员国企业带来更多对华合作机会。

“我们公司的货轮从文莱港口出发到广西钦州港,再从这里换乘铁路运往四川、重庆、云南,现在生意越来越红火,将来考虑拓展货物品类。”郑作亮表示。RCEP生效后,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吸引力不断增强,利用该通道开展国际贸易的东盟客商越来越多。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中国持续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2021年,中国向全球市场出口了21.73万亿元货物,并从世界各国进口了17.37万亿元商品,进入中国的外资达1.15万亿元。

近1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30%左右。即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仍达5.1%,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今年29岁的喀麦隆青年门杜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近年来,他走进江西、贵州、河北、山西等地农村,探寻中国脱贫“密码”。当他了解到各地村民靠剪纸、桔子、小米、陶瓷、陈醋等产业脱贫致富后,他明白了减贫原来有很多条路可走,需要充分发挥当地特色,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路走下来,真的感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觉得我们非洲也得学‘金山银山’的理念。”门杜说。

十年来,中国不断探索精准扶贫,实现了近1亿人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十年来,在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方面,中国不断贡献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历史已反复验证,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可以引领共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奇说,“这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观,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记者:杨晓静、张琴、刘恩黎、王学涛、赵彩琳、潘强、郭轶凡、杨一苗)

上一篇新闻

在新加坡居住了10年的PR眼中的组屋长什么样子?

下一篇新闻

疫情之下,新加坡公司注册及开户要做什么?会受影响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