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美酒
羊羔酒是一种在酿造工艺中添加了羔羊肉发酵而成的黄酒,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酿造历史。羊羔酒选用黄米、羊肉、梨、杏仁等近十种原料,经过蒸、煮、搅拌、糖化、发酵等二十道工序加工而成。羊羔美酒于2009年被评为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华社发(刘玉和 摄)
羊羔美酒
在河北石家庄栾城区味道府酒厂,工人将黄米放入锅中,进行蒸制。
工人将酒曲倒入蒸好的黄米中并将其搅拌均匀。
制酒用的羊肉
工人在切梨块,准备制酒。
在河北石家庄栾城区味道府酒厂,工人在酵藏仓库检查。
耿村故事
耿村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耿村故事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神话传说、英烈传奇以及当代新人新事等内容。据耿村故事协会会长靳春利介绍,村里目前有45名村民被授予“民间故事讲述家”称号,根据耿村故事整理的文学作品超过4000万字。耿村在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人们南来北往,各种故事在此沉淀流传,形成耿村故事这一特有文化现象。 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在石家庄市藁城区耿村故事协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5岁的王发礼在给人们讲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8岁的张才才(后右)和他的妻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5岁的侯果果(后左)在给人们讲故事。
9岁的小村民马嘉婧在给人们讲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8岁的张才才在给人们讲故事。
藁[gǎo]城宫面
藁城宫面历史悠久,其生产要经过和面、擀面、开条、盘大条、盘二条、上轴、分面、出面、摘面、切面、封面等十几道工艺之后才能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宫面以“面细能穿针,空心有韧性”的独特工艺名扬四方,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2013年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挂在晾干架上的藁城宫面,“面细能穿针”
河北藁城耿家庄的宫面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擀好的面饼上“开条”,面饼被刀切成一条粗“面条”。
工人正把开条后的面“盘大条”,做成细一点的“面条”放到大盆里。
工人正在“盘二条”,在大条的基础上,通过揉、抻的手法,把面做得更细,盘进大盆里。
工人正在“上轴”,通过揉、抻的手法,把面做得更细,挂到轴上。
河北藁城耿家庄的宫面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出面”,面被抻得更长更细,晾干后就是成品的宫面。
窦王醋
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窦王醋酿制技艺始于清代顺治年间,因其产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窦王墓村而得名。窦王醋酿造主要以柿子、红薯干、玉米、高粱等食物为主要原料,酿制流程全部为手工制作,包括加麯进缸、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熏醋、淋醋等10余种工序,成品醋色泽棕红透亮,味道酸甜醇香。新华社发(陈其保 摄)
窦王醋成品
窦王醋酿造技艺传承人仇彦军(右)对醋原料进行发酵处理。
仇彦军进行煮糟工序处理。
仇彦军进行淋醋工序处理。
工人灌装制作好的窦王醋。
井陉[xíng]晋剧
井陉晋剧至今已经传承了170多年,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晋剧是晋剧的一个流派,唱腔刚柔并举,融合了河北梆子的刚,又有山西梆子的柔,所用的语言接近普通话,剧目全是井陉晋剧团自编自导自演,演员也全是井陉当地土生土长。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河应村的村民在阳光下欣赏下午场的井陉晋剧演出。
演员李梅花在后台换装。
井陉晋剧团的演员崔海龙和李梅花在一起化装,他们是团里的14对夫妻之一。
井陉晋剧团的演员李梅花在后台练习刀马旦的功夫,她即将出场演出《杨业归宋》中最精彩的片段。
寒冷的冬夜,舞台没有供暖设备,石家庄井陉晋剧团的一名演员在后台用暖水袋暖手。
桃林坪花脸社火
在石家庄井陉县有个武术村——桃林坪,这个村几乎人人会武术,个个有功夫。这里特有的花脸社火延续了600多年,《吕布战三英》是铁打不动的压轴节目,每年只有武艺最精、体力最好的年轻人才能担任这个角色。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石家庄井陉县桃林坪村,一年一度的桃林坪花脸社火在村子中心上演,画成花脸的村民在观众的层层围观下“大打出手”,场面十分热闹。
等待上场的村民在一旁观看他人的表演。
在花脸社火中扮演吕布的许中华(左)正在奋力“打斗”,他平时是一名铲车司机,从小跟着父亲和师父练习六合拳,擅长绳镖,13岁开始参与花脸社火表演,至今已有20年。
在花脸社火中扮演吕布的许中华疲惫归家,他的儿子好奇地观看爸爸怎么卸妆。
尹栋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