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在全球“实力圈粉”,闭环防疫打脸“失控”预言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黄文炜 环球时报记者 陈尚文 任重】“我们在这里使用的二氧化碳制冰非常高效,对环境更加友好,绝对是未来制冰应该采取的方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制冰负责人、加拿大制冰师马克·彼得·梅塞尔2月16日称赞北京冬奥会的冰面比他们在平昌冬奥会制造得更好,“这一点可以从北京冬奥会打破多项纪录中得到证明”——报道这则新闻的是通常对中国抱有偏见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莫尔斯。“不要激怒中国政府以避免报复”,冬奥会前,美国众议长佩洛西曾向运动员发出这样骇人听闻的警告,而据北京冬奥组委16日发布的消息,美国冬奥代表团团长莱昂斯近日在会见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时表示,北京冬奥会各项场馆设施和赛事服务令人印象深刻,“美运动员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
当冬奥会赛程完成大半时,人们发现很多西方媒体的“预言”被打了脸。冬奥会前,不止一家外媒认为,从世界各地“引进”超过1.5万人是一场“豪赌”,并引用春节前在西安、杭州等地突发的小规模疫情,认为中国举办冬奥会可能导致“疫情控制失败”。现在,美国《时代》周刊15日称:“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报道称,在北京从世界各地“引进”1.5万人后,目前没有任何病毒渗透到“泡泡”之外的报告。“闭环内没有疫情传播,而且没有任何医学上的重症报告。在闭环区以外,人们的生活照常进行。大多数人可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视关注冬奥会。中国的零容忍政策成功遏制了这种病毒。”
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北京记者麦笛文12日描述了他在冬奥会现场观看花滑比赛的情形,他写道,场馆内气氛十分友善,中国观众们“会为所有运动员打气”,而观众最卖力打气的目标不是中国运动员,而是日本花样滑冰明星羽生结弦。文章称,这天晚上感觉不错,美中不足是四周有不少空着的位置。曾经认为中国无法在疫情和“外交抵制”声中成功举办冬奥会的西方记者,此刻写下自己截然不同的心情:“也许,北京在将来可以再办一次冬奥会?”
与此同时,北京确实如承诺那样让冬奥会“绿色”和“简约”的做法,也正被国际社会所承认。15日,北京冬奥会首席口译官波诺马廖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对于本次冬奥会的翻译工作最大感受是创新,尤以“远程同传”为代表。远程同传的优势是译员都集中在主媒体中心工作,不必再前往各个场馆,从而大大减少了译员数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翻译团队超过200人,当下的北京冬奥会一共只有38名译员,包括来自9个国家(地区)的26名国际译员。”
“对人类的信心在恢复”
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超越国籍和意识形态的友谊,也在国际舆论中赢得真诚点赞。中国运动员苏翊鸣夺金成功后不到20分钟,日文推特就涌出上百条向苏翊鸣和佐藤康弘教练表示祝贺的推文,有的写道:“看着小鸣和康弘教练拥抱,我一下哭了”。有的写道,“中国选手的教练是日本人,那就约等于日本也获得奖牌了。”还有人写道:“心服口服!中国干得漂亮!小鸣选手动作潇洒,祝贺夺冠!同为亚洲人,我感到非常欣喜。”
美国广播公司(ABC)14日报道称,徐梦桃14日夺得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后,美国选手考德威尔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称“奥运冠军。我为你骄傲”。多年来,她们一同在世界各地为比赛拼搏。考德威尔称:“我非常尊重她。对她来说,在自己的国家赢得金牌是难以置信的成就,这让我热泪盈眶。”“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15日如此评价考德威尔为徐梦桃兴奋庆祝的场面。前美国海军老兵琳娜在社交网站上写道:“对人类的信心在恢复。谢谢考德威尔,徐梦桃真棒”。澳大利亚体育新闻网站制作人拉克兰也表示,考德威尔和徐梦桃拥抱的那一刻是“特别的”,“这真美好”。还有美国推特用户称:“希望我们的政府也能这样表现。”
日本媒体对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赞不绝口。《日刊体育》派驻北京采访冬奥会的记者16日在“北京之风”专栏里写道:“我们得到了参与北京冬奥会工作人员的体贴照顾。酒店的铃声突然响起。我看到监视器上有穿防护服的人。我打开门,有人递给我一块巧克力。有几秒钟我不明白,但后来我看到了上面写的字,才意识到这是情人节的巧克力。”他还写道,“北京的巴士几乎总是准时到达,奥运会专用车道上没有其他车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叫到出租车,而且付款完全是电子支付的。活动管理方热情周到的安排接待使我们有可能在零下23度的温度下坚持报道。”
日本奥委会委员、曾获奥运击剑银牌的太田雄贵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则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故事。在开往赛场的巴士上,一名志愿者紧张地说完英语欢迎词,手中的稿纸已经被揉皱,全车的人为他热烈鼓掌。
“‘平行世界’无处不在”
随着冬奥赛事的深入,抹黑冬奥的报道和这类报道受到的关注在明显减少。对此,也有西方媒体发表了歪曲的解释。“德国之声”16日称,在北京冬奥的外国媒体这几天都在谈论围绕15岁俄罗斯花滑运动员瓦利耶娃的兴奋剂事件,“这让中国官员有机会避答棘手话题”。文章引用一位西方学者的话称,“瓦利耶娃丑闻中的大赢家是中国政府”,“对他们来说,不必抵制有关人权的评论,真是一种解脱”。
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称,北京冬奥会从筹备到开幕,中外媒体的报道中,这样的“平行世界”无处不在。中国媒体努力宣传北京冬奥会的绿色、简约,以及开幕式展示的“中国人的浪漫”;西方媒体则关注围绕冬奥会的“新疆人权争议”和“外交抵制”,以及人造雪等带来的“环境问题”等。但这些抹黑报道已经越来越挡不住冬奥会受到的欢迎。据16日的日本《读卖新闻》报道,冬奥会开幕以来,日本奥委会(JOC)的TikTok官方账户人气暴增。中国美国商会会长毕艾15日告诉《华尔街日报》,就他个人而言,冬奥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将整个世界团结起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5日称,正如北京冬奥会所显示的那样,奥运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一直很大,“真希望美国总统拜登、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能够同时到北京为他们的运动员加油,同时与中国领导人会晤”,“让我们远离战争前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