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甘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成就巡礼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甘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成就巡礼

天水市麦积区苹果产业园内,工人正在进行包装作业。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甘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成就巡礼

岷县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甘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成就巡礼

蓬勃发展的牛产业成甘肃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甘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成就巡礼

高原夏菜从这里走向世界。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甘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成就巡礼

东乡县大力发展羊产业富民增收。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甘肃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成就巡礼

定西马铃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日前,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镇原县、通渭县、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临夏县、东乡县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这意味着,甘肃最后的“贫困堡垒”被胜利攻克。至此,全省75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千百年来,贫困的影子始终萦绕在陇原的山川大地上,而今,甘肃终于历史性地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人们清楚地记得,仅仅在三年前,甘肃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贫困群众脱贫的难度大,全省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下,甘肃怎样才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答案很明确:唯有拼尽全力奋起直追,才能迎头赶上!

时光回溯至2017年下半年,距离脱贫攻坚最后的决胜决战时刻越来越近。时不我待!甘肃必须“六年任务三年干,三步并作两步跑”!

事实上,要实现这一目标,甘肃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个个都十分棘手: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没钱干”“不会干”“闷头干”“怕风险”,这些难题怎么突破?如何在解锁难题的基础上,确保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为今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怎么样才能突破重重“关卡”,啃掉最后的“硬骨头”?从那时起,甘肃开始“咬紧牙关”,紧盯主攻方向,制定“六大产业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产业扶贫配套政策,把扶贫资金精准到户,扶持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与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扶贫产业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从大力构建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入手,拉开架势构建起了扶贫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三年多的时间里,甘肃“砸锅卖铁”投入产业到户种养扶持资金155.6亿元,全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贫困户种养规模迅速扩大,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逐步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三年依靠种养产业和“劳务+种养产业”脱贫的贫困户累计达到33.59万户138.83万人,占脱贫总人口的73.6%;2020年,预计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0350元,较2017年增长2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8539元,较上年增长21.2%。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甘肃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和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中流砥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贫困群众的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他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经过三年的奋斗,甘肃着力培育“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地方优势产品,逐步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特色产业呈现出了区域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贫困群众对党中央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到户产业扶持政策交口称赞,满意度明显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整体呈现出“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市场旺、收入增、百姓喜”的良好局面。

从“没钱干”到“五挂钩”——强化投入保障体系 精准“滴灌”贫困户

为了让贫困户有资金发展特色产业,甘肃千方百计筹措和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扶贫产业投入力度,并按照人均5000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用于到户到人的产业增收项目。2018年至2019年,甘肃将155.6亿元到户种养产业扶持资金中的81亿元直接到户用于发展以六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种养产业,74.6亿元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2019年至2020年,落实省级财政奖补资金6000万元,75个贫困县落实扶持资金3.95亿元,共扶持20.18万户贫困户发展了“五小”产业,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种养产业的积极性。

为确保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切实用在刀刃上,甘肃省政府及时跟进提出了“五个挂钩”原则——

与“一户一策”挂钩。结合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一户一策”精准到户脱贫计划,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通过“六大扶贫产业”精准对接,合理确定贫困户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以及投放多少产业扶持资金。

与“农民意愿”挂钩。根据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和经营主体情况,由贫困户自行确定发展产业和入股资金比例,对入股的资金,针对个别地方资金权属不明晰、贫困户对入股金额和入股企业不清楚,明确了权属归贫困户所有,并督促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入股协议、发放股权证。

与“真种真养”挂钩。针对个别贫困户认为到户扶持项目是政府“发钱发福利”的问题,对不真种、不真养的贫困户,不投放到户产业扶持资金。

与“见钱见物”挂钩。对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要求养的时候要见物,卖了以后要见钱。对贫困户入股资金,采取“保底分红”的办法,保障资金安全和基本收益。

与“奖勤罚懒”挂钩。针对一些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重点采取达标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产业积极性。同时,鼓励享受入股资金分红的贫困户主动参与村级公益事业。

从“谁来干”到“抱团干”——做强生产组织体系 新型经营主体“挑大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在产业扶贫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有效解决小农户生产对接大市场难题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小、发展滞后、带贫益贫作用不明显。怎么办?甘肃下大气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8月底,甘肃实现了贫困村至少两个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合作社实现全覆盖以后,问题又来了:不少合作社存在运营不规范、运转一般或较差的问题。

如何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破解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好不好”的问题?

宕昌县是甘肃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是全省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之后,宕昌县出现了几家自发组成联社的合作社,其产业发展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带贫能力都很强。这个现象耐人寻味,值得研究。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和专业单位的研究指导和帮助下,宕昌县用足政策、开动脑筋,发动群众、攥指成拳,由合作社联合控股的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闯出了“宕昌模式”。

“宕昌模式”的成功实践,只是甘肃着眼解决合作社“好不好”问题的一个缩影:省政府于2018年12月举办了全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发挥带动作用培训班,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授课辅导,培训班以视频会议的形式直接开到乡镇,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共7.3万人参加了培训,全面启动了全省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全省组建起了6500人的市县乡三级辅导员队伍,开展了合作社领办人“万人培训”计划,及时总结推广“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带动合作社发展”的“庄浪模式”,“合作社联合控股,民营、国有企业参股组建富民公司,带动村办合作社联合发展”的“宕昌模式”,并按照“运营规范、运营较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注销吊销”五种类型,对合作社进行分类规范。同时,各地按照有产业基地、有农业机械、有良种供给、有销售订单、有加工和贮藏场所等“五要素”标准办实合作社。截至目前,全省贫困村合作社中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达到75%以上,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效果逐步显现。2018年,“庄浪模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在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同时,甘肃采取“轻资产引进、多元化自建”等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培育进程。2018年以来,全省75个贫困县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85家,累计达到2937家,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

如今,甘肃已构建起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探索出了带贫益贫的“蓝天模式”“中盛、中天模式”“海升模式”“德青源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200多万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带动人均增收4000元,比2017年增长了40%以上。

得益于生产组织体系的搭建,甘肃特色产业的生产主体变强了,综合效益变大了,农户收益变多了。甘肃引进的中盛农牧、蓝天集团、中天羊业、康美牛业、前进牧业等本地“正规军”和北京德青源、海升集团、福建圣农、四川希望集团及泰国正大、新加坡益海嘉里等省外境外“王牌军”,让农业产业效益从亩产“百元、千元”增值到了“万元、百万元”。全省龙头企业带动1.9万个合作社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参与,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总产值超过了千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

从“闷头干”到“闯市场”——完善产销对接体系 “甘味”树起“大招牌”

市场是检验产业发展成效的试金石,也是决定产业扶贫工作成败的关键。然而,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甘肃许多优质特色农产品都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知名度不高、品牌不够响亮、市场占有率不高,成为制约甘肃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如何才能让“闷头干”的贫困群众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针对六大扶贫产业产出的大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优质特色农产品,甘肃组建了全国首个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及马铃薯等9个特色产业产销协会,扶持建设安定区马铃薯、定远高原夏菜2个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初步构建起了连接产地与终端大市场的销售网络体系,通过有效组织省、市、县各级产销协会的营销家队伍抱团出省抢占粤港澳、长三角等终端大市场,甘肃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苹果、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议价能力明显提高,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功能初步显现。

甘肃省政府联合农业农村部连续三年举办了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和中国马铃薯贸易洽谈会,农业农村部在临夏州召开“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组织甘肃龙头企业、产销协会和合作社与省外经销商成功签约278.48亿元,搭建了“甘味”农产品走出去的快速通道和对接平台。甘肃在兰州大学举办了甘肃省农产品营销家队伍培训班,分析研判全省“牛羊菜果薯药”产业产销形势和价格走势,提高甘肃农产品产销协会以及营销家队伍运作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甘肃大力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在南昌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贸易会上就“甘味”品牌进行了专题推介,携手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共同打造“甘味”品牌,并先后举办了“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暨消费扶贫宣传推介活动、“品甘味·游甘肃”2020长三角消费扶贫文旅周活动等一系列推介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提升了“甘味”品牌影响力。在“甘味”品牌战略带动下,“陇南油橄榄”“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庆阳苹果”“东乡手抓羊肉”“靖远羊羔肉”“定西马铃薯”“兰州高原夏菜”“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经享誉全国。

此外,甘肃还积极扶持有意愿的贫困村建设保鲜基础设施,2018年至2020年,安排果蔬保鲜库建设扶持资金6.3亿元,新建果蔬保鲜库2075座、移动保鲜库222辆,新增储藏能力近100万吨,有效改善提高了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使广大农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灵活选择上市时间,实现错峰销售,有效缓解了收获季节农产品滞销压价现象。

完善产销对接体系,抱团闯市场。而今,甘肃已构建起了连接产地与终端大市场的销售网络体系,填补了农户和市场之间巨大的信息鸿沟,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议价能力,基本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把“错峰”销售作为“卖好价”的主要途径。

保障贫困群众“不白干”——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农业保险兜起“安全网”

为了让贫困群众“不白干”,甘肃设计开发了贫困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基本实现了所有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三个全覆盖”,让风险防范体系为群众提供切实保障。

持续“增品扩面”。将保险补贴品种从2018年的69个、2019年的80个扩大到了今年的96个,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

着力“提标降费”。将18个中央和省级补贴险种提高保额、降低费率均达到30%以上,对贫困户参保给予缴纳总保费的10%的特殊优惠,确保了每一户贫困户都能“保得起”。

做细做优理赔服务。甘肃15788个行政村全部组建农金室,与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共同服务农户承保理赔工作,打通了服务“最后一公里”。

甘肃积极还探索“保险+期货”的模式,开发出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新型保险。2018年以来,甘肃累计实现签单保费44.6亿元,累计赔付28.82亿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305.6万户次,其中贫困户105.7万户次。特别今年,41.7万户次受灾的贫困群众得到了保险理赔近4.21亿元。甘肃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的举措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农业农村部在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召开的农业保险座谈会上,重点总结推广了甘肃推进农业保险的经验做法。

从产业扶贫到乡村产业振兴——做好“五个结合”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脱贫攻坚收官后,甘肃将全面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甘肃已及早开始了谋划。

甘肃将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甘肃探索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办法,甘肃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甘肃将继承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甘肃将积极推进乡村产业与乡村规划相结合,做好布局规划。甘肃初步考虑按照“产业要集群、龙头要集中、技术要集成、要素要集聚、保障要集合”的要求,做好“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计划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的编制工作,建成一批产业大县、加工强县和产业强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仓储加工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循环链,建成相对完备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效益倍增;打造以产业园区为主的要素集聚高地,力争用五年时间创建涵盖牛羊菜果薯药、现代种业以及地方性特色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以上(其中,50亿级产业园20个、100亿级产业园10个),打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示范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甘肃将坚持乡村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特色产业是实现县域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统筹特色产业的发展,甘肃将从全县整体发展角度来系统谋划产业的发展,建立县、乡、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努力做到县域产业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质、有品牌”,在每个县域发展2-3个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链、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甘肃将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坚持县城镇村的发展要一体化规划、统筹发展。甘肃将坚持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强化乡村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采取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家风、乡风、民风,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新闻

香港电影金像奖39年,有多少一轮游影后?包括多少传奇女神?

下一篇新闻

高原上绽放的光芒——来自青海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故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