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火锅茅”怎么了?

年前股价一路高歌猛进的港股海底捞,股价正在跌向海底。自农历春节后,与其它抱团股调整的步伐相似,到五一长假收尾,海底捞股价已暴跌超过40%。

五一节后两个交易日,港股海底捞股价再度跌去10%,至此距离最高价时仅过去三个月不到,其股价已腰斩。目前,其市值仅余222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782亿)。投资者纷纷发问:跌至海底的海底捞怎么了。


不只是海底捞,港股餐饮股跌势不止,呷哺呷哺跌6%续刷阶段新低,九毛九、海底捞均走出4连跌行情,分别跌5.5%及3.4%,海底捞则再创阶段新低价。海底捞4月“翻桌率”逊于市场预期,此前年报显示2020年净利同比大降87%。2021年春节以来,港股餐饮龙头集体大跌。海底捞、呷哺呷哺皆已腰斩,九毛九相对较强,仅回撤20%。业内人士称,随着通胀预期升温及美债收益率飙升,市场氛围转淡,一些高估值的餐饮龙头纷纷遭市场抛售。


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海底捞集团实现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降86.8%。


根据公司公告,净利减少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导致门店客流量减少,及汇率波动出现净汇兑损失。


据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显示,海底捞实控人张勇一度位列全球第75大富豪,同时位居新加坡首富。不过,随着海底捞股价、市值下跌,导致张勇身价大幅缩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海底捞中国大陆门店曾在2020年1月26日起一度停业46天,缺席往年大火的春节档。此后,其门店虽然开放,海底捞依然严格执行防疫标准,安排顾客分散就坐,并限制了就餐人数,导致门店就餐人数大大减少。此外,中国大陆以外的市场也受到疫情的影响,导致海底捞许多门店都陷入关闭或暂停餐饮服务状态。


根据海底捞2020年中报的数据来看,报告期内海底捞净亏损9.65亿元,同比下降超过200%。上半年的严重失血,即便下半年海底捞大力挽救,也只是堪堪获得了盈利。


2020年,海底捞在疫情之下实现逆势扩张,全年新开店544家,门店总数达到1298 家。换言之,海底捞在过去一年新开了将近一倍的门店。2021年一季度,海底捞新开门店达到150-200家,截至3月末,已签约但未开出的门店达500家以上。


即便现在这样的跌法,餐饮板块依然估值很高,截止最新收盘海底捞还有600多倍的PE估值,应该说颓势未止。


2020年海底捞全年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降86.8%。净利润受到疫情影响大幅下滑,市场是有预期的。但2020年,海底捞逆势大幅扩张,全年新开店544家,门店总数达到1298家。伴随海底捞门店的快速扩张,海底捞门店经营短期遭遇顾客满意度下降、人手短缺等情况,这家以消费体验著称的连锁火锅餐饮,正在面临挑战。对此海底捞管理层称,已将今年的工作重点放在内部整修方面。


本来从新店到形成稳定现金流就需要几年时间,如果社会整体餐饮偏好都在发生变化,老店收入也不及预期,新增的租金成本会严重拖累业绩。我相信不会是消失的牛肉粒导致股价大跌的,更有可能是经营遇阻导致牛肉粒消失的。


之前大家都喜欢投资消费股,模式简单,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国内消费市场的量级也足够大,然而餐饮却越来越不是一个优秀的标的了。现在海底捞大跌了,回头去说性价比低、口味不好……就有点马后炮的意思。


事实上,海底捞自从上市以后,一直受到市场追捧,估值几乎没有低于过50倍PE.而如今餐饮行业,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长的生命周期了,用Coco Chanel的那句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时尚易逝,风格永存”。


回想一下,这些年我们追捧过、流行过的那些餐饮品牌,有的贴着文化的标签、有的打着口味的创新,但大多都逃离不了从一炮打响,到门庭若市,然后扩张,又不知不觉消失在大众视野的宿命,品牌不断流转更迭,已经很难出现老字号门店了。


当餐饮不再是刚性需求,越来越包含着社交、生活方式、身份象征、群体标签等属性的时候,这种消费形式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或者说人们的口味,像着装一样,开始越来越喜新厌旧了。当年让你赞不绝口的餐厅,现在再去吃,你会怀疑当初的品位。一些小而美的品牌,反而更加适应这种潮流风向快速转换的市场,很多门店数量较少的品牌,反而打造出了饥饿营销的现象级产品,严重挤压大品牌的生存空间,比如喜茶、奈雪VS茶颜悦色。现在连星巴克、麦当劳这样的世界级巨头,都面临着增长后劲不足的困境,更不用说海底捞、呷哺呷哺这一类新兴品牌。慢慢地,大家就会习惯短生命周期的餐饮品牌,和低估值的餐饮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