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就明白一件事:

别人家的孩子还不识字,就比我懂事;

他不用睡,也不用吃,没日没夜做卷子;

他从小就大红大紫,每个父母都认识”

……


说起“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神奇物种,谁没有恨得牙根痒痒的时候呢?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家长之所以爱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无非是想给自家孩子树立个榜样,激励自家娃努力向上,做个聪明勇敢优秀的好孩子。但事情往往并不能如大人所愿,他们会发现,当自己高举“别人家孩子”的旗帜时,往往不仅不能激起娃的战斗热情,反倒还引发了来自底层民众的呐喊,甚至直接起义撂挑子了。

曾经我也颇为孩子鸣不平,作为孩子,我们都没有要求爸爸赚得像王健林一样多,妈妈像林青霞一样气质高贵典雅,可是,这些讨厌的大人们凭什么总来想当然地要求我们呢?!

但是这个十一假期发生的一件事,突然让我扭转了对“别人家孩子”的看法,我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总喜欢(甚至完全克制不了)拿“别人家孩子”说事儿?道理很简单:

因为“别人家孩子”真的好使啊!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而且只要使用姿势对了,把“别人家的孩子”功力全面发挥,简直能收获奇效,比我整天在娃面前耳提面命叨叨叨强多了!

赶紧来跟大家分享这段让我和小小常都倍感激动的成长经历。

十一期间,我独自带娃去新加坡玩儿了5天,还整理成了游记《十一的新加坡亲子游,竟颠覆了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一路除了玩两次滑坡刷遍四条道、11遍环球影城的过山车之外,小小常居然利用睡前时间完成了一个重要的目标:第一次自主读完一本90页的英文原版书Dragon Masters。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这个计划其实是我有预谋的,当时我提出来的挑战是,回北京的飞机上,在香港转机前把这本书读完。虽然我知道对于一个马上要过6岁生日的娃娃来说这并非易事,但每天陪他读书我足够了解他的能力是可以完成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不愿意踏出这一步。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虽然说从小小常一岁半左右,我就每天陪他读书。但让这个小家伙完全自己读书,而且是一本不算薄的书,他起初并不怎么乐意,我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能push他,只是觉得出来玩心情愉快,应该能比在家里“好谈条件”吧。

之前的游记里常爸讲过,这个十一去新加坡,很大原因是去找在哈佛幼儿园时那个跟小小常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新加坡小朋友一起过生日。两个人玩了一晚上一起吃蛋糕很开心,我也跟那对父母聊了很多新加坡教育相关的话题。

晚上回酒店,因为刚刚见了在哈佛附属幼儿园的同学,小小常和我就聊起了在哈佛的生活,他问我以后他能不能去哈佛上大学,我说哈佛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你的新加坡同学以后就准备要去,他立刻说:我也要上最好的大学!


我不能免俗地赶紧趁势跟道:“那你得好好读书,不然哈佛不要你。”话都到这儿了又随口胡诌了一句:“你的新加坡同学现在一次已经能读三十页书了。”

然后小小常立马就自己抓起Dragon Masters章节书开始读起来,我洗完澡出来,他还在读。后来这一晚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间断地用一个多小时读了49页,最后还是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我实在困得不行了),才停下来睡觉的。

第二天去的圣淘沙海洋馆,白天已经玩得很累了,晚上他又主动捧起前一天没读完的书继续读,两个晚上的睡前时光,自主读完一本90页的章节书,不仅提前完成目标,自己还发明了个成语:“二晚一书”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究其原因我只是随口说了一句“你新加坡的同学要考哈佛,他现在一次能读30多页了”(这完全是我随口开玩笑编的),结果看来“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没有激怒他,反倒让他斗志昂扬,其乐无穷。

趁着孩子还小,趁着他还不能识破你的激将法,趁他还无据可考,随你怎么编,真是强烈地想要感叹一声:

别人家的娃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且慢!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这怎么跟自己经历的版本完全不一样啊?为啥之前我们一直都对“别人家的孩子”有种莫名的抵触甚至是恨之入骨呢?看了这些网友的故事,也许能让你意识到什么:

“别人家的孩子”雷点大盘点,你踩到了吗?


雷点1

永不满足

某次期中考试,我七科总分班级第二,别人说算是半个学霸。结果一回家,我妈就说:

“你别考个第二就翘尾巴了,人家第一比你高十几分,你好好学着。”

——@网友


雷点2

不尊重事实

我从小耳聋,听力不如正常人,10句话有5句话听不清。同学经常嘲笑我,还遭遇了校园暴力。可我妈,却总在说“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有多好”。

当我反驳,妈还特意强调:“你要是觉得所有人都不好,那肯定就是你自己不好。”

所以,从小我就觉得自己人品很差劲,小学六年过得很惨。直到现在,境况好转,还是忘不了那个不愉快的童年。

妈妈也道了歉,可是都太晚了,我已经不需要了。

——@网友


雷点3

霸道专横

小时候被念叨急眼了,顺口顶了一句“你看人家XX的妈”,结果被歇斯底里地骂了一个晚上。

中心思想就是“我生你养你,起早贪黑,供你吃供你穿你,居然还不满意。我可没有丁点对不起你,你这个没良心不知感恩的玩意儿。”

后来,我就不说了,挺着呗!

——@网友


雷点4

攀比无止境

练琴的时候,孩子能弹出一小段旋律,很高兴。可爷爷却说:“楼下的小娟才学了一个月,就能弹一首曲子了。”

孩子能用英语讲句子了,但奶奶却嫌弃她不如小伟故事背得多……

——@网友


雷点5

踩低捧高

我哥在我初中时,用了一个多小时不重复的压倒性的贬低我、捧领导的小孩。

我满身缺点,走路没精神,坐着又驼背、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成绩一般、长得一般、大人说话我应答不当、不知道掩饰自己的缺点,没有大人喜欢我这样的……而那个小孩呢漂亮大方人见人啊花见花开云云。

我那时候好面子,一开始我为了面子还是笑嘻嘻应对想表达对他说的话我并不在乎。后来就沉默,沉默变流泪,流泪变抽泣。

——@网友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童年的阴影,而当时大人尖酸刻薄、挖苦嘲讽的神态和语气,哪怕只是一个白眼儿,都可能更是我们成长路上挥之不去,不时还会跳出来捣个乱的阴霾。

有人可能会说:有什么好比的,做好自己不就行了吗?

仔细想想,这话也不现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好学校名额就那么多,公司指定KPI实行末尾淘汰,投资人在若干选择面前比较的也是你的数据和表现,既然“比较”在所难免,比不比较“别人家孩子”都始终在你身边,倒不如积极面对,把这份压力变成动力。

况且,别人家的孩子不是不能用,但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比较”上,而忽略了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

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很好用,但不能把这份“恨铁不成钢”通通表达成了发泄,让孩子成了你愤怒情绪的出气筒、替罪羊。

只有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激励才会是正面的。否则再好的榜样,在孩子眼里都不过是父母的帮凶。

消极的发泄只会伤害自己的孩子,而积极地使用“别人家孩子”,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做得更好。

这才是“别人家的孩子”正确打开姿势


1、不同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

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

我之所以能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小小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小朋友。

之前我就在文章里分享过,他连上厕所都要跟我比谁尿得快。每次带他上厕所,都要听他口号:“One, two, three, go!” 然后尿完还要很得意地说“I win!” 引得整个厕所的人侧目……


此外,小小常之所以痛快地发起挑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新加坡同学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他觉得既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那么这个同学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

有这种好胜心在,再加上神经比较大条,还有这么一个天然的他能接受的“对标”在,所以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他,他一点都不反感。

但如果孩子天性很敏感,特别介意家长夸别的小朋友,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他,反而会让他觉得自卑、反感,这就事与愿违了。


2、设置“垫垫脚尖就能够到”的目标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于1930年提出了一个名词“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他认为每个孩子能做的事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他们可以独立完成的,一种是无论如何他们也完不成的,还有一种是他们可以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其他人(more knowledable others)的帮助下完成的。

最后一种,是教育者最应该关注的。这个区域,就叫“最近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该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注重开发孩子的潜力,而提供必要的协调,帮孩子在“最近发展区”中成长,则是提高孩子能力的不二法门。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殊途同归,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 Krashen)也提出了“i+1”的说法。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i”就是孩子的当前状态,“i+1”就是孩子发展的下一阶段,“1”就是从当前到下一阶段的距离。

他认为当孩子接触到“i+1”水平的目标或学习资料时,会对孩子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当孩子目标太远或资料太难时,对学习就没有太大意义。总之“可理解性输入”是激励孩子努力的关键点。

所以,在给孩子设置目标时必须要考虑到两个因素:

● 孩子现有的水平;

● 孩子潜在的发展水平。

最好的目标,就是不是太低也不是太高,处于最近发展区,孩子垫垫脚尖就能够到的目标。

最好的榜样,是稍高于自家娃的“别人家的孩子”。

比如孩子考了第三名,想要激励孩子,可以说“你这次考了第三名,很不错!我相信你有考第一名的潜力!我问了考第一名的小明的妈妈,他每天坚持读半个小时的书;我相信如果你也坚持这样做,下次考试成绩一定会更好。” (千万不要说:考第三名有什么好骄傲了,看看人家小明,考了满分……这种话是最伤孩子的,“别人家的孩子”不是不能用,但说话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但是当娃明明是倒数第一,就别用“正数第一的孩子”激励了,因为短时间内孩子根本就做不到。

想想小小常之所以愿意接受“别人家的孩子”的挑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设定的这个目标(每天自主读30页书),他是能做到的——虽然他以前没有做过,但是我清楚他的能力在那儿,就是缺点动力。结果他努力了一下,就实现了这个目标,自己的成就感也爆棚,下次就更愿意接受挑战了。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设定能实现的目标,能达到的通道,而不是一味地用结果刺激孩子。

3、及时反馈,能让孩子更有动力

很多孩子最反感的是,家长只盯着自己差在哪儿,而有进步的地方,家长永远看不到。高频度的反馈,对激励孩子非常重要。

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出反馈,这不仅会帮助孩子确认自己努力是有效的,还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这次小小常完成了“二晚一书”的挑战,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表现出了对他居然真的完成任务的惊喜(这是发自内心的),并且跟他说,如果他能坚持下去,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让他听了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只要努力,肯定得变得更加优秀。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4、家长要控制自己的野心,给孩子以信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亲眼看到一个爸爸的野心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

女儿刚学钢琴,他就搬出了“别人家的孩子”:

“你钢琴不行啊,人家小文都能闭着眼睛弹10首名曲了。”

等女儿学会熟练地弹奏曲子时,他又说:

“你舞蹈不行啊,人家小美的舞蹈是全班第一,要像她看齐。”

女儿舞蹈刚有点进步,他又说:

“你英文很差,跟人家明明根本没法比。”

女儿才上小学,却已经把“我太难了”这种词挂在了嘴边。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想一想,要是有人总是让我跟姚明比篮球、跟杨丽萍比舞蹈、跟朗朗比弹钢琴,估计我也会崩溃。

虽然父母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全面发展,但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只要有一两个优势之处,充分发挥就足可以在今后安身立命了,但无止境的比较只会让孩子有一种永远低人一等的感觉,发挥不出真正的潜能,更不可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这个资源分配不平等、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中,不跟别人比、不竞争几乎不可能。员工,要竞争岗位;学生,要竞争入学名额;科学家,要竞争研究成果……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特别是当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时,对“竞争”“比较”的感受越发深刻,因为只有当我们的产品比同类产品更好时,消费者才能更认可,公司也才能更有前景。

所以,为了激励我自己,我会在脑海里给自己设定一个假想敌,一个“别人家的公司”,一个“别人家的产品”,一个“别人家的老板”。

所以,“别人家的孩子”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注意正确打开方式。用得好了,可以收到奇效。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用,难怪所有家长都爱用


最后,说一个小彩蛋,当我把小小常读书的小视频发到朋友圈后,他同学的一个家长也“如法炮制”,拿着这个小视频给自家娃看。没想到他家娃也一招即中,拿着书本就开始看。

只不过,这次小小常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这一招也是有有效期的,等孩子长大点,一下就戳穿了我们的心思,估计就没啥用了。所以,趁现在这招还好用,多用用——但请一定用正确的打开方式!

上一篇新闻

“顶流天王”郭富城的尴尬情史,和他背后真正的操控者

下一篇新闻

2021《留学》项目大盘点|对话行业大咖,共话后疫情时代留学趋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