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9日 星期四

新加坡医疗体系成功的秘密

新加坡医疗体系被评为全球第一名,是最有能力应对重大医疗危机的亚洲国家。新加坡的医疗体系以高效著称,那么新加坡高效的医疗体系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中国医疗行业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我们一同来看看。

新加坡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新加坡已有13家医院和医疗机构获得国际联合委员会品质认证(JCI),占获得认证的亚洲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是全球拥有最安全血液供应服务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血液医学中心 (Centre for Transfusion Medicine)因采用高标准的安全用血措施和输血服务管理而享誉国际。它已被指定为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伙伴。历年医疗费用总额占国民生产总额低于4%,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10%。(新加坡统计局)

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自豪地总结道,“在确保人人都享有必要的医疗照顾的同时,我们并没大量地耗费资源,也没有让病人须排长龙等候动手术。”

李光耀指出,政府应当提供良好的保健服务,但同时要求人们负担一些费用,以确保它不致被滥用而又能控制成本,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新加坡政府建立了“3M”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个医疗保障制度强调以个人责任为基础,并且对所有国民实行统一的医疗保健。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用“三保制度”加以概括,即: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和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比,新加坡模式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资金筹集和运用体制。

1

保健储蓄计划

该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1984年由政府设立,覆蓋所有在职人员,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6%——8%)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保健储蓄计划的款项,可用以支付公营或私营医院的收费,目前规定的限额是:住院费每日400新元,手术费则设有固定限额,从150新元至5000新元不等。

2

健保双全计划

该计划也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1990年7月设立,目的是帮助公积金存户支付顽疾或重病所带来的住院费和医药费。每人每年缴纳的保费从12新元至249新元不等,看病时可用保健储蓄支付,最高受保年龄是75岁。健保双全计划属于社会保险性质,采用自愿参加原则,按照付钱和共付比例制,对投保者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偿付。目前,已有超过50%的新加坡人加入了这一计划。

3

保健基金计划

作为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该计划是1993年由政府设立的保健信托基金。根据财政收入和国家经济状况,政府每年拨1亿——2亿新元,并随预算盈余而逐渐增加到20亿新元,目的主要是资助保健储蓄仍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使这一部分人群也能看得起病。每间公营医院均设有《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委任,负责审核申请及拨款。基金自1993年成立以来,向基金申请补助的人99%获得财政资助。

此外,还有乐龄健保计划。这是一项老年严重残疾保险计划,目的是提供终生保障。按照这项计划,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投保者,每月可以得到300新元的生活费。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筹资机制,注重政府与市场在医疗保障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政府补贴、保健储蓄、健保双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结合,把纵向的自我积累与横向的社会共济保障以及政府为贫困人群的最后保障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使每个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从新加坡高效医疗的制度我们可以得出四点启示:

启示1.构建多层次、广范围的医疗保障体系。所谓多层次意味着医疗保障制度,既有强制性的,也有半强制性的,更有完全自愿的。所谓广范围意味着绝大多数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障体系的覆蓋。

启示2.建立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保健筹资机制。自1960年起,新加坡的医疗开支总额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在3%——4%之间,新加坡是在发达国家中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为人民提供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但又不以福利惰民,鼓励公众勤勉谋生。由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第6名。

启示3.明确政府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全国医疗保健支出中,新加坡政府补助占到了25%,这一比重在发达国家中是很低的,个人负担比重高达50%,员工福利占25%.新加坡政府开支总额中,用于医疗开支的款项不超过10%.从新加坡政府所实施的医疗津贴政策来看,政府的行为无疑是“劫富济贫”的。对住院病人,3——4床位病房政府补助为20%,6床位病房为65%,6床位以上病房补助80%.对综合门诊服务,成人补助50%,儿童和乐龄人士为75%.政府的角色只是作出最终的承担,向贫困的人群提供免费或大量资助的医疗服务。

启示4.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水平。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成立了一个部长委员会,负责检讨政府在控制医疗成本及资助额长远增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政府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将医疗费用控制于低位,因此政府在控制医疗服务的供应及价格方面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新加坡政府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作出干预,有一套控制医疗成本的措施,使所有国民均能负担基本的医疗费用。

手术在大院,康复在社区

新加坡强调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础性保健服务,也承担部分公共卫生的职责,如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等。为了切实发挥社区机构的基础性作用,他们规定:除急诊外,病人原则上先进社区医院或私人诊所(一般路程在10分钟以内);一般轻性病人就地治疗,难于治疗的才转入大医院。为鼓励人们到社区首诊,对于那些经社区首诊转入大医院者给予10%-20%的优惠,而对于直接到大医院首诊者则额外加价,由此从经济利益上诱导人们首先进入社区医院,这样“用钱来调节”,就形成了一道“拦河坝”,缓解了大医院的诊疗压力。更有意思的是,病人在大医院治疗后,根据病情稳定情况适时转入社区医院,他们把此概括为“手术在大院,康复在社区”.为此,政府制定相应的标准,从利益上鼓励病人在社区医院康复。通过“双层双向转诊”制度,使医疗资源的配置得到全面整合和优化,从而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益。

上一篇新闻

旅行指南|香港之外的另一个购物天堂:新加坡购物全攻略

下一篇新闻

张勇新加坡雕塑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