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潮盛铜锣:潮州民间礼乐圣器之花
来源:【《广东史志》2016年第3期】
方潮盛铜锣是一种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的潮汕乐器。丰富的文化含量、鲜明的地方特色、高超的制作技艺,使方潮盛铜锣享有“潮州民间礼乐圣器之花”的美誉①。本文试就方潮盛铜锣的产生、历史发展、制作技艺、文化作用、社会影响作粗略的探讨与阐述。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
铜锣是乐器中的一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锣被广泛应用于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传统吹打乐中。一般锣都是铜制的,因此锣又称为“铜锣”“响器”。铜锣在清中期后传至潮州,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潮州铜锣以方潮盛铜锣最负盛名。
清道光年间,潮安县浮洋镇仙庭乡方氏第十七代孙方明治到福建连城县谋生,拜当地一位铜锣师傅为师,学得铸铜锣的技艺,后回乡创办小作坊,独家制作铜锣。因其产品上乘,销路甚广,创办铜锣铺的旧址至今仍留下“仙庭铜锣城”的美称。后为供销方便,方明治迁作坊于浮洋墟新埠头,铺号“方潮盛”。自此,作坊生产日益兴旺,主要产品有锣、钹、铃等类。
清光绪年间,方潮盛铜锣已享誉潮汕地区,其铜器的制作品种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间接推动了潮剧、潮乐的发展。
方潮盛铜锣技艺由方明治传给方君圃,民国初年传至方学基。方学基以制作工艺更精湛,铜锣音色更美、声幅更大、无杂音、经久耐用而更有声誉,尤以首创深波(低音铜锣)、曲锣(高音铜锣)为著,使潮乐、潮剧的打击乐器配搭完整、丰富,为潮乐、潮剧界所称道。
潮汕沦陷于日军时,百业衰败,方潮盛铜锣铺被迫停业,抗战胜利后才恢复生产。1948年,方学基逝世,铜锣店由其子方俊仕、方俊惠、方俊哲三人相继经营。
为扩大生产,方俊仕的两位叔父另立门户,办起“方潮丰”和“方潮茂”两家铜锣铺,但因“潮盛号”技艺高超,经营有方,用户十分信赖,国内顾客争相购买“方潮盛”铜器,海外客商更是认准“方潮盛”字样。因此,“三水归一河”,“潮丰”和“潮茂”两家作坊又并入“潮盛”号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业兴旺,方潮盛铜锣复办成厂,且越办越好。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该厂纳入公私合营,当年末被改为国营企业,厂名“潮安县地方国营方潮盛铜锣厂”,厂址在潮安浮洋中兴街,方俊仕任技术厂长。1969年,铜锣厂移往庵埠,时逢“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不准用私家铺号,方潮盛铜锣厂被迫改名为“潮安县国营铜锣厂”。1984年,方俊仕举家从庵埠回浮洋办厂。
方俊仕铸造铜锣的技巧独特,修音定音超群,在潮汕及闽南一带有“铜锣王”之美誉。潮汕民间流传一些方俊仕与方潮盛铜锣的故事,其中以“一锤定音”故事最令人津津乐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福建诏安一个潮剧团的大深锣(俗称深波)的音质沙哑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无济于事,后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潮州浮洋请方俊仕修理。方师傅一听试音便知道此锣在剧烈颤抖时被人突然用掌强按中部,使声波骤止,剩余的冲击力瞬间改变传播方向,严重干扰了外环域的传线路,从而导致音质紊乱沙哑。方师傅因要赶制别人的锣件,二话没说,拿起定音锤,对准受伤的环域反其道而槌之,像追打跳蚤一样向铜锣中间靠拢,最后一锤向中间重击,便对锣主说:“好了,请交100文钱。”来人拿起锣一试,声音不再沙哑了,复原如初,音色如新。但转念一想,我做一夜戏,嗓子都唱破了,手脚都累酸了,仅得30文钱,你三两下锤就要价100文,锣锤太重了。他只付了几文钱就要走。方师傅见他没按价付款,也不恼,只微叹一声,一手拿过大深锣,对准底部一槌,手掌强按对面,这大深锣又沙哑了。来人照葫芦画瓢,学着方师傅的动作,有板有眼地敲打,可大深锣还是老样子,听得自己都十分厌烦。方师傅可怜他满头大汗,便劝道:“我为了学会这技术已经打破了好几个锣,花了几千个日日夜夜,收你这100文,补不上我用掉的锣锤。你若嫌贵,等你把这大锣打烂了,到时技艺学不到,锣又坏了,得不偿失啊。”来人深感愧疚,重请方师傅修锣,方师傅又是刚才那几下,锣声又铿锵如旧。来人大惊失色,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道:“果然不同凡响,闽粤绝无仅有的一锤定音高手啊!”以后他逢人便讲,方俊士及方潮盛铜锣的声名远扬。
二
方潮盛铜锣厂产品十分丰富,有深波、苏锣、马锣、斗锣、月锣、挂锣、车锣、京锣、曲锣、加冠锣、虎狮锣、广钹、佛钹、床头钹、斗钦、大丁钦、钦仔、佛铃、音罄、响钟、大铜钟、号头(大唢呐)、铜臼等二十多个品种。尤以曲锣、深波的定音功能最为精良。
方潮盛铜锣的制作,必须经过择料、熔铜、过模、打坯、炼坯、定型、淬火、修容、定音等工序。铜模成形之前没有弹性,需要经过师傅百般锤炼,才有柔软之感,继而点音成“器”。
制锣师傅在制作铜锣
打制铜锣是一门技艺很高的手工工艺,除了掌握配料比例,一个铜锣从制胚到成品,至少要捶打一千次,经过四次入炉、三次出炉捶打、一次剪边、几次冷却,才做出雏形,而后还要进行平衡、修音、车齐、抛光、修饰,最主要的还是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捶打铜锣时的一锤定音。精细的潮州乐器,与精致的锣鼓工艺,相辅相成。
方潮盛铜锣是潮州民间打击乐器的泰山北斗,民间谚语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锣无乐。2009年,“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定居在美国的一位潮籍人士获悉浮洋的铜锣制作工艺讲究、音质良好、经久耐用,便推荐给洛杉矶证券交易所,定制了一套由12面铜锣组成的响铜乐器,包括双车、大钹、小钹、大斗、月锣、苏锣、加冠锣、铜铮等,价值达30万元。现在,方潮盛铜锣每天都在美国洛杉矶证券交易所被撞响③。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意大利等地的潮州会馆也使用方潮盛铜锣。而今,世界各地都有方潮盛铜锣声响起,令潮人倍添荣誉感。
三
方潮盛铜锣倾注着方氏家族的心血,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智慧,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广泛地应用于潮汕文化中。
其一,方潮盛铜锣广泛地应用于潮州音乐中。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优美抒情,音传千古,被誉为“唐宋遗音”“中原古韵”“华夏正声”⑤。
潮州锣鼓乐在潮州音乐中占有较大的分量。锣的名目繁多,有斗锣、苏锣、深波、月锣、钦仔、脐锣等。月锣重不足100克,苏锣则直径近米,重达20公斤。在各种锣鼓组合中,通过锣具不同组合的音色、音量和节奏对比,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绪。每件锣具都有固定音高,苏锣是5,大锣是2,脐锣是3,深波是1,多件锣器配搭起来,协和动听。苏锣因引进苏州锣得名,深波是潮乐特有的打击乐器,直径64厘米,边宽约14厘米,用竹片夹布团做锣槌,定音为F调或2,发音浑厚、深沉,富有余韵。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的主要品种之一,以粗犷雄壮、气势磅礴、热烈奔放而著称,常用于节日喜庆、盛会、游行等大场面。它蕴含着鲜明的潮汕地方民间色彩,善于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是大型喜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娱乐。潮州大锣鼓以大鼓为指挥中心,配上潮汕特有的铜制打击乐器——深波、钦仔、大锣4—36面,大钹2—18对(大锣、大钹多少视实际情况而定),小钹、亢锣、月锣和管弦乐队所组成的一种合奏形式。通常用大、小唢呐作为领奏乐器。在潮州音乐中,潮州大锣鼓最为普及,流行面最广。潮州音乐所应用的铜锣,大都是方潮盛铜锣。
与剪纸、嵌瓷一起并称为“潮阳三大瑰宝”的潮阳笛套音乐,也离不开铜锣的配合,所应用的铜锣,必是方潮盛铜锣。
其二,方潮盛铜锣广泛地应用于潮剧、潮州木偶戏、潮州民间舞蹈。
潮剧、潮州木偶戏、潮州民间舞蹈等,皆需要锣声的伴奏。如普宁“纸影戏”,有负责打击乐(锣鼓)的,则要手负责打鼓,脚打钹,头撞深波,这样,配合锣鼓、音乐、唱腔,犹如一台小戏。潮剧、潮州木偶戏、潮州民间舞蹈所应用的铜锣,大多是方潮盛铜锣。
其三,方潮盛铜锣广泛地应用于节日、盛会、庆典中。
春节这个中国最隆重的传统喜庆节日里,潮汕人总是情不自禁地举办游街、游艺、游标旗等活动,锣鼓喧天,普天同庆,沉醉在欢乐的喜庆之中。
元宵节,潮汕总会举办隆重热烈的游花灯活动。游花灯时,必有一较具规模的大锣鼓班开道,尾随一班简单的花灯锣鼓,民间俗称“龙头凤尾”,大大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端午节,潮俗称为五月节,赛龙舟是其主要习俗之一。龙舟竞赛时,有大小各式“十音船”,内置十音鼓乐、点心、茶担。竞赛时,划桨壮汉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面有一位负责打锣。这样锣鼓齐鸣,有节奏的敲打,激发选手们的干劲。
其四,方潮盛铜锣广泛地应用于潮汕民俗活动。
潮汕人“做功德”,必用方潮盛铜锣。“做功德”亦即做道场,是为死者超度亡灵的仪式。这种仪式,从古潮州流传至今。府县志对此也多有记载,如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无不用僧尼鼓乐,彻户声喧。”而其中的鼓乐大有讲究。据史料记载,要配备全套锣鼓(苏鼓一个、铜锣四面、马锣一个、锣畔一个、大小钹各两副,配以瑶琴、胡琴、唢呐、吹笛),前来念经以解救倒悬的一种迷信风俗活动⑥。此外,潮汕人出殡时,也必须以一人敲打铜锣前行。“做功德”奏锣鼓乐、出殡时敲打铜锣,是以隆重的仪式为亲人告别,为逝者超度。
潮汕人族祭,也使用方潮盛铜锣。祭祀远祖,祭拜之日凌晨寅时,祠堂里红烛高烧,灯火辉煌,鸣锣告众。
潮汕民间隆重的游神活动,必用方潮盛铜锣。游神是潮汕地区一种非常流行而极其隆重的民间节俗活动,又称“营老爷”。“老爷”出行时,最先是“洗安路”,马头锣在前头。进行时,边敲锣边大声宣布“老爷”出游日期,较大型游神一般有锣鼓队。以“安济圣王”“三山国王”为先,跟随在后面的,就有标旗锣鼓队;标旗后是潮州大锣鼓,由16名一色衣着的俏俊女郎敲锣开道。锣槌统一结上红绸,敲锣时有章有节,铜锣后面是指挥全套鼓乐的景钟大鼓,大鼓两侧是大钹、小钹各两副,加上小锣、钦仔成为一队指挥中心。大鼓之后是深波(一种厚重的铜锣)和马头锣(苏锣),总称“武畔”,“武畔”之后是“文畔”,包括大小唢呐、二十八节大微、扬琴、古筝、木琴、琵琶、横箫、直箫等近30件乐器⑦。
作为有“潮州民间礼乐圣器之花”美誉的方潮盛铜锣,不仅在潮汕本土开花结果,而且还走出国门,产品远销各国。“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而“有潮人集居的地方,一定会有铜锣。”
伴随着潮人移居海外,方潮盛铜锣流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潮人相对集中的东南亚。移植于马来西亚的新山市、已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老爷”习俗,锣声鼓声阵阵,多么熟悉,多么亲切,总是有力地唤起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文化纽带。世界各地的潮剧、潮乐,总是响起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有效地承载着潮汕文化,和平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
当下,汕头被确定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加强文化交流、推进文化合作,推动文化传播,意义重大,更是任重而道远。方潮盛铜锣作为“潮州民间礼乐圣器之花”,如何再现昔日风采,再创潮汕文化辉煌,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传播作出应有贡献,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科学谋划,积极应对。
注释:
①余亦文、王培瑜、陈纤:《近现代潮汕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②仙庭谱志编修组:《仙庭谱志》,1995年。
③黄幼华、林伟练:《浮洋铜锣响彻美国证券所,方潮盛铜锣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大华网,2005年10月24日。
④陈友义:《潮汕文化艺术》,2015年,第9页。
⑤陈卓坤、王伟深:《潮汕民间礼仪》,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6页。
⑥刘志文:《广东民俗大观》(下卷),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