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生态禁区”里的别样绽放——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12年绿色发展观察

新华社天津9月29日电 题:“生态禁区”里的别样绽放——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12年绿色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王井怀

静湖湖畔,芦苇随风摇曳,水鸟不时从水面划过,清澈的湖面一眼望不到边。谁又能想到,这里曾是一个存在40多年的污水库,周围人避之不及。

从污水横流到美如画卷,静湖之变是中新天津生态城——这座世界上首个由国家间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市绿色发展之路的缩影。自2008年9月28日开工奠基起,这座新城已走过整整12年。从曾经的“生态禁区”,到如今被38个城市公园环抱,街道绿树成荫,生态城用实践向世界证明了“大城市病”有“良药”可医。

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先

由天津滨海新区黄海路一路向北,驶过彩虹桥,几座高大的风力发电机耸立在蓟运河口。在白色风机的掩映下,浸润在绿色画面中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别有一番风味。

“当初有意选址生态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建设,正是由于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希望增强生态城建设经验在更多地区复制、推广的能力。如果在环境恶劣地区能建成生态城,那么在环境较好的地方就更不在话下。”生态城第一批“创业者”、中新天津生态城经济局局长闫栩说。

12年前,面对这片由1/3盐碱荒地、1/3废弃盐田和1/3污染水面组成的“生态禁区”,改造何其难。“创业者”们肩负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和样板的历史使命,借鉴新加坡绿色生态发展经验,硬是闯出了一条新路。

如今,生态城建成并开放公园38个,居民走出家门呼吸清新空气,观赏绿树红花,切身感受着家门口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实惠。

生态城的“绿色革命”雄心勃勃。中新两国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编制了总体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不久前,这套体系的2.0升级版发布,新增“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 “企业创新活跃度”等创新指标。

“‘升级版’体现了生态城居民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充分展现了生态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彦鸿点评道。

生态社区点亮宜居新生活

徜徉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大街小巷,“无井盖”和“宽绿带”是辖区道路留给人们的突出印象。道路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网设施全部设置在两侧绿化带内,避免了道路维修“拉链”现象和“坠井”事故的发生。

生态城在建设之初就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希望真正打造一个繁荣、宜居、智慧的生态新城。

“避免走‘大城市病’老路,生态城将新加坡城市综合管理经验与生态城实际相结合,推出‘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中新天津生态城社会局局长徐彦云说。

400米乘400米的街廓组成一个生态细胞;4到5个生态细胞构成一个生态社区;4到5个生态社区构成一个生态片区。分级合理匹配教育、医疗、购物等资源,既避免了城市交通拥堵,又方便社区治理。

与三级居住模式相对应的服务体系,是邻里之家-邻里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主中心四级公共服务体系。记者走进第二邻里中心探访,看到中心里人头攒动,居民读书、下棋、打乒乓球、练字,其乐融融。

该服务中心站长赵文怡说,邻里中心是社区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居民交往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保证社区每位居民步行400米左右就能到达,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李享2015年和家人在生态城定居。“城市干净,配套完善,环境好、教育好,这里就是我期待中家的样子。”如今,李享已经成了生态城的“义务宣传员”。

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今年是中新两国建交30周年,生态城已成为两国在生态城市领域合作的见证与结晶。如今的生态城不只有绿色生态这一张名片,智慧的光环愈发闪耀。

智慧小区、智能公交、智慧图书馆、智慧电梯、智慧灯杆……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发展局局长王喆看来,智能化基础设备早已成为区域标配。

智能公交奔驰在辖区道路上;智能公交车站能提供WIFI热点;数百组智能灯杆被安置在马路两侧,可以检测空气质量、测定道路积水;图书馆里用机器人分拣读者还回的图书……这些看似穿越时空的场景,如今已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变成现实。

投射未来智能家庭全场景,国家电网在生态城内搭建起一座白色的“零能耗小屋”。小屋前光伏地砖白天发电晚上发光,屋顶光伏板支撑整座建筑实现用能自给自足,内外温湿度自动调节,“家庭能源路由器”智能完成洗衣烧水等预定家务。

智慧赋能下,美好生活越品越有滋味。

12年里,生态企业不断落户,人气不断聚集,反过来催生了大量生活需求,超市、商业街、游乐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产城融合互补下,生态城渐入佳境。

上一篇新闻

能源早新闻丨这个领域领跑全球

下一篇新闻

生态环境也是一种营商环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