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受近日强降雨影响,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遭遇洪涝灾害。图为8月20日,当地一名男子带着从家中搬出的物品涉水前行。 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气候变化加剧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日前发布报告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海洋、陆地变暖的事实“无可辩驳”。受此影响,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加,未来几十年全球所有地区都将面临气候变化加剧的考验。报告呼吁全球加大减排力度,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温控目标。

全球变暖致气象灾害频发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委员会)发布的这份题为《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的报告,全面评估了2013年以来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报告指出,毋庸置疑的是人类活动已经引起了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1901年至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2米,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快,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410ppm(ppm为浓度单位,即每百万个干空气气体分子中所含该种气体分子数),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摄氏度,其中约1.07摄氏度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报告指出,只有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在2050年前后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情景下,温升有可能低于1.6摄氏度,且在本世纪末降低到1.5摄氏度以内。过去和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许多气候系统变化,特别是海洋、冰盖和全球海平面发生的变化,在世纪到千年尺度上是不可逆的。

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是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热浪、强降水、干旱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且将继续。在整个21世纪,全球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持续上升,导致低洼地区更频繁、更严重的沿海洪水和海岸侵蚀。

报告还预测,在未来几十年里,暖季将变得更长,冷季将更短,同时极端高温等将变得更加频繁,对农业和人体健康带来更大挑战。

参与撰写报告的瑞士科学家吉安·卡斯珀·普拉特纳指出,类似今夏欧洲的极端天气事件未来将会更频繁,人类活动和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因。

“这份报告是向人类发出的红色警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化石燃料消费、森林砍伐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使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全球变暖正在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区,其中许多变化不可逆转。

气候变化造成重大损失

从高温热浪到暴雨洪水,近年来全球多地频频遭遇罕见极端天气,造成重大损失。加强气候适应、应对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需要共同应对的重要课题。

以欧洲为例,今年8月以来,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多国气温创下历史新高;希腊等国的森林火灾仍在持续;7月,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遭遇强降雨,并引发洪涝灾害。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刊文称,多年来,科学家已经向欧洲及其他地区发布洪涝灾害预警,欧洲多条河流已经明显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欧盟预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还将进一步增多。

东南亚地区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大量人口聚集在低地,是世界上最易受到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地区之一。2008—2018年间,东南亚约5450万人受到极端天气有关的自然灾害影响而流离失所。据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的数据,印尼首都雅加达及周边地区的日降雨量每年增加一到两毫米。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分析显示,今年7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是43年中7月记录中的第四小,仅超过2012年、2019年和2020年的海冰覆盖面积。

极端天气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7.1点,已经攀升至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受严峻的气候干旱影响,农业大国巴西的主要粮食价格从去年开始持续上涨,一年内大米价格涨幅达70%,玉米价格涨幅达87%。尼日利亚的食品价格也达到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外,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温升高可能会使许多鱼类和贝类物种的栖息地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渔业受损。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认为,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下去。如果能够减缓气候变化,本世纪60年代有望遏制这种负面发展趋势;而在此之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将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就在眼前,当务之急是加大投资力度、适应气候变化,强化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是其中一个做法。”

国际社会协作减少碳排放

这份报告强调,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够持续且大幅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呼吁各国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至少要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并大幅减少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为应对气候变化,多国公布了减排目标。日前,欧盟委员会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涉及交通、能源、建筑、农业等领域。泰国政府今年1月份通过了一项五年战略计划,在2021—2026年间推动生物、循环和绿色经济发展,涵盖农业食品、医疗保健服务、能源和生化、旅游业和创意经济等领域。马来西亚也在起草国家能源政策,为推动能源行业向低碳过渡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新加坡政府2月公布了“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制定了未来10年的绿色发展目标,提出从2030年起新加坡80%的新建筑将实现超低能耗,所有新注册登记的汽车都将使用清洁能源。

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方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中国已正式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丰硕。今年10月,中国将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古特雷斯强调,世界还远没有达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关于减少全球变暖的一致目标,要实现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还需更多努力。他呼吁,争取实现净零排放的努力必须成为每个国家、城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以及航空、水运、工业和农业等关键部门的新常态。

(本报布鲁塞尔、曼谷8月23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张朋辉 刘 慧

来源: 人民日报

上一篇新闻

“流动的绿色”| 华为为新加坡地铁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篇新闻

“绿色制造”来宾造!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