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探索未来社区雏形——新加坡“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服务理念,不同于传统社区沿街为市“小而散”的商业模式,更丰富多彩、富有人情味和凝聚力,是以人为本的绿色住区生活营造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1929年佩里首先提出“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邻里中心”一词脱胎于“邻里单位”,指邻里单位中的公共中心,包括商业、公共机构(医疗、图书馆、教堂等)、开放空间和住宅。

近年来“邻里中心”更多的是借鉴了新加坡的发展经验,是一种新型社区服务概念,指在3000-6000户居民中设立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娱乐中心,以妥善地解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特色营造等实际问题,围绕12项居住配套功能“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邻里中心摈弃了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的弊端,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内的零散商铺,而是立足于“大社区、大组团”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邻里中心在布局上对现有社区服务有所整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在建构一种“交互式”的交往空间,这种导向促进社区民众的集聚、参与和交往。


新加坡大巴窑“邻里中心”

探索未来社区雏形——新加坡“邻里中心”

新加坡“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源于新加坡政府1965年推行并长期实施的“组屋”(HDB flats)计划,新加坡“邻里中心”可以说是“未来社区”最早的探索雏形。并且有效结合国情和人口区分为市镇中心、邻里中心、分中心三个层级,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其主要功能为完善的商业、服务、娱乐等生活配套。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已成为新加坡城市名片的成功写照。

而新加坡大巴窑地区是新加坡建国初期建设的第一批组屋。在经历了第一代新市镇建设对女皇镇的建设后,大巴窑作为新加坡第二个卫星镇于1964年开始被设计和建设。

6年的时间,大巴窑地区将散落的工厂、村屋和郊区养殖场整体规划和更新为12个邻里区块,约15.6万居民,8.5平方公里。从原有的一房、两房式,开始出现四、五房式的大型组屋,由此也搭建了家庭化等更丰富的居住型消费单元,是一个根据邻区规划概念开发的典型市镇。

新加坡组屋采用的“邻里中心”规划,摒弃了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坚持以本区居民日常生活为中心的理念,全部设施满足人们在住所附近寻求生活、文化交流的需要,构成了一套强大的家庭住宅延伸体系,这在大巴窑是最集中的体现。


大巴窑“邻里中心”的特征

大巴窑规划采用了TOD模式的优点,邻里中心结合了快速路和地铁站的出入口,集约便利性优化了新市镇中心的公共设施布局,充分缓解中心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压力,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大巴窑社区的商业呈现3条商业街的布局,实现了商业空间内部衔接便利,区域内拥有多家购物中心和百货,涵盖咖啡、标准餐食,拥有送餐和节日套餐功能,低价超市和普通超市同时设立,供不同消费选择。从水果、蔬菜到服装、百货,从家电到首饰、眼镜,从餐饮到美发、美甲,日常生活的各个服务门类。每个邻里中心距离居住区最远的距离也不过500米,居民只要下楼步行5分钟左右便可到达,更好的实现了服务覆盖居民的可到达性。

除了商业、公共服务等实际功能之外,大巴窑还在新的规划中提出建造新组屋单位、翻新步行街和民众广场,为行人修建道路顶棚,设置新的自行车架和自行车道,建立整栋停车楼等,以此扩展更多绿色空间和无障碍设施,配备邻里公园等供以居民休闲放松的绿色场所。

此外,大巴窑社区未来将建起“艺术与历史角落”,用以传承大巴窑的文化和历史。


启示

邻里中心集基本服务、公益服务以及商业服务等多种服务为一体,单靠开发投资企业的企业行为难有作为,需要政府深度参与和支持,在政策制定、行政治理方面有所倾斜和保护。政府的公共服务和企业的营利行为也容易区隔、协调,商业和公益项目容易有机结合,容易快速形成社区商业和服务氛围。邻里中心的设施设置要紧密围绕人们在居室附近寻求生活休闲、文化交流的需要,构成一套巨大的家庭住宅延生体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要依托消费方式(便民、购物、餐饮、娱乐等)之间的联动效应,积极打造“社区商业服务运营综合体”,构建居民社区生活的完整体系。

上一篇新闻

拼颜值!拼体验!拼服务!传统理发店也在update自己!

下一篇新闻

国民级歌手陈洁仪农田干活!戴草帽追着鸡跑,皮肤黝黑脸颊晒通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