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摄影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从一篇 “鸡汤” 开始
我讨厌鸡汤文章,但很久很久以前读过的一则鸡汤,如今看来却颇有道理。
那篇鸡汤文章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去向一个老师傅学习古董鉴赏,没想到老师傅只让他做一件事 —— 去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去近距离看那些珍品佳作。
以前本去荷兰国立博物馆看到的伦勃朗《夜巡》
《夜巡》的大气震撼,是观看网络图片无法感受到的。
年轻人很奇怪,他问为何不教给我判断真假的方法和诀窍?而只让我去看展品?
老师傅不以为然,让年轻人按他的说法去做了。
几年以后,年轻人已经饱览了所有博物馆的真品、真迹。当他回到老师傅身边时,老师傅告诉他,他可以已经出师了。
年轻人再次提出了他当年的问题,你并没有教给我如何鉴别真假啊?
老师傅不慌不忙拿出一个古董花瓶,问年轻人,这个花瓶是真是赝?
年轻人马上说,这是赝品。
周老虎式的作品如今依然很多
图片是新加坡摄影师Chay Yu Wei著名的造假作品
P个飞机,加个银河,换个夕阳火烧云,法师修图三件套
老师傅说,没错,因为你现在眼里只有真,而没有假,自然就能分辨出什么是赝品,什么是真品。
如果我让你一开始就真假都看,即使再让你去了解掌握鉴别技巧,你也会被各种细节所干扰。
而我只让你看真,不让你看假,就是帮你建立了一个标准,一个只有真的标准。有了它,一切假自然就能被识破了。
给大家看这则“鸡汤”,是因为最近总有人问我关于学习摄影的问题。并有觉得摄影很难学的抱怨。
所以,我想以这篇文章作为一个开始,从学习方法上给出自己的建议,从根源上解决我们自小在学校教育中所缺失的一环。
说实话,我觉得古玩鉴定未必这样容易……但摄影倒是蛮适合这个故事。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学习摄影的初期,只看好作品,去把National Geography(美国国家地理)、MAGNUM(马格南)等机构上的摄影作品看个遍。再加上国内媒体推荐的国外摄影师,比如摄影之友网站观片栏目下的作品类文章看个遍。
那么你基本上可以每天不重样地看几十到上百张好照片,看上大半年。
光是马格南的摄影师就够你好好看上几个月了
在观看的时候,你不必纠结去分析什么构图、用光,你要做的就是静静的欣赏,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感知优秀作品传递给你的视觉感受。
就好像你拿到一台最新的手机,你一定会直接打开试用,而不是拆开它看里面芯片是怎么排布的。
请相信人类大脑天然的理解力、记忆力,以及在理解记忆之后产生的创造力。
点击国家地理网站右上角的 Menu 你能找到更详细的分类
当你看的作品足够多之后,视觉的感受慢慢积累,就会帮你塑造出美学的评判标准。
这一标准至关重要,有了什么是好看,什么是不好看的判断力,其实,你也就慢慢具备了摄影中经常提到的一个东西 —— 摄影眼。
没错,所谓 “摄影眼” ,本质上就是 “挑剔”,与 “挑剔之后的发现”。
先察觉到好看的环境光线,然后再等合适的人物出现。
拍摄于北京王府井,我上班经过的路上。
挑剔、筛选你所见到的,发现能成为摄影作品的角度、位置、光线等等条件。
但你并不用急着去拍下来。
在这大半年的观看作品里,你不用去纠结该拍什么、用什么拍、怎样拍 —— 那对你来说为时尚早。摄影本身也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
但是,你不去拍,并不意味着不去看。你应该用自己培养出的美丑标准,去衡量一下生活中所见的场景。
上班的路上,地铁中,写字楼门口,下班时,天空,灯光,人潮,车流,花草,绿植,宠物,咖啡、甜品……
下班路上看到的一片枫叶,背景是当时圣诞节的装饰灯光。
你所见到的一切事物,在它们所处的环境里是好看还是不好看?
你所见到的一切事物,有没有符合你所见摄影作品里那样的氛围和场景?
你所见到的一切场景,以摄影作品来要求,是恰到好处还是过于纷乱?
如果你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带着看摄影照片时慢慢形成的那种“挑剔”和“筛选”,那么就会发现,经过这样的挑选,能找到很多值得拍摄的瞬间与场景。
而当你能找到这样的场景之后,你用什么设备去拍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设备只需要你看好说明书并稍加练习即能熟练掌握,摄影中最难的是你要知道该拍什么 —— 这是你已经解决的了。
用手机抓拍到的“决定性”瞬间
到这里,基本的摄影其实你已经掌握了,因为你有了所谓的“摄影眼”,它还可以换个说法,就是“审美”。
当然审美本身的范畴很大,这里只是对摄影方面而言的审美。
顺便一提,我忽然想到以前有编辑同行和我说过的故事:某个画家从没学过摄影,但一拿起相机就能拍出不错的作品 —— 因为他/她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审美,而摄影只是换了个工具,审美依旧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你希望在摄影方面有所建树,那么还需要重新思考“拍什么、怎么拍、为什么拍”的基本问题。
但这一次,你会发现,你不再是漫无目的想和拍,而是心中已经有了喜好、思路和希望表达什么的意念。
最近本开始尝试创作的《城市幻境》系列作品
你的摄影会真的变成有目的的创作,不再是对生活或你所到之处的旅行记录,而是在某一个主题之下的严谨体系,有更多的内容、联系,更加耐看。
这才能让好照片变成作品。
在作品的创作中,在你的脑海里,会在拍摄前预先勾画好拍摄的效果,用何种器材、什么镜头视角、后期色调如何,甚至是用什么纸张怎样装裱呈现。
因为天气、动物等缘故,在拍摄时就想好了以黑白的形式来呈现。
而当照片变成了作品后,打上了你的烙印,也就无所谓好与坏了。相应的,如果一张照片还需要用“好”、“还不错”、“一般”和“不好”来衡量,那么它就不是一幅作品。
因为真正的作品只有一个标签 —— “独特”。
当然,到了这一步,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日常的观察、发现和拍摄。恰恰相反,你应该让这种对生活的挑剔、筛选和拍摄,变成一种习惯。
将拍摄变成本能,也就是不需要想什么操作、技术上的事情,就能直接拍摄出一幅合格的照片。
当你做到这一点后,拍摄工具的条件限制就被大大削弱了。你用相机可以拍出好照片,你用手机也可以,用胶片也可以,用摄像机也可以……
你所要做的不再是与光圈、快门、感光度、焦距、构图、曝光补偿等等参数和技巧去搏斗,而是早已知道它们能起到何种作用,自己还需做什么 —— 往前挪一步,向后退一步,往左一点,往右一点……
我教程里的很多图片在拍摄时其实并没想那么多就搞定了,
文章里的步骤,是为了方便你看懂才进行的解析推导。
当你不再需要思考什么,而是靠直觉就知道该怎么拍时,你进行作品创作的限制就又少了一些。
在此之后,我就无法多说什么了。因为你的审美标准已经打造完成,你的摄影眼已经安装到位。你面前已经有了无数道门,供你选择。
拍什么,怎样拍,用什么拍,都可以。
因为你知道什么是好看的,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写到最后,我意外的发现在观看照片这一点上,我提出的方法意外的与如今各大厂商训练 AI 的方法非常相似(数百万张照片丢给 AI 去学习)。其实并不是我借鉴了 AI 深度学习,而是这种做法古已有之。
当然,我倒不介意名字,反而觉得不妨把这种学习方法就叫做 AI 摄影学习法 —— 用好照片把自己喂饱,建立评判标准与审美后再去多多实践,其他的事情就水到渠成啦~
本文封面和上图均来自 macobserver.com
对了,其实这方法还有个名字 —— 自学。
为什么我一直很推崇培养自学的习惯,后续的文章还会做更多介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