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医护患热射病,体感温度达64℃,防护服还能穿吗?
文/张洪涛 美国药理学博士,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由于连日的高温与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仅媒体报道的晕倒、患热射病的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就已多达近百人。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无法正常调节体温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出现惊厥、昏迷等急症,甚至导致死亡。热射病的致死率超过新冠,其导致的脑损伤也是不可逆的。
2. 核酸检测志愿者使用的医用防护服可以全方位防护人体,阻隔体液、病毒等穿透。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表明,在大约 35℃ 的气温之下,穿着防护服一个小时后,人体体感温度将达到 64℃。长时间身着这种防护服并暴露在太阳下,医护人员很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过度脱水、面部肿胀等症状,大大增加中暑风险。
3. 根据科学研究,新冠病毒在室外阳光下只能存活几分钟;而根据卫健委发布的研究结果,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也仅有一天。而在防护服被汗水浸湿以后,其防护性能实际上已大大下降。因此,在室外做核酸检测时没有必要使用医用防护服,我们的防疫政策应当更加与时俱进。
30天高温无缝衔接40天“超长版”三伏天,抗疫受到“烤”验,近百名核酸检测医务人员,因着防护服中暑或确诊热射病
在38度至44度的超高温天气中,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做核酸检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7月14日,江西省南昌县发布视频,报道了人民医院的护士谢春华,因为穿着防护服在38℃的室外天气下连续数天从事核酸检测工作,导致重度中暑,也就是热射病。
视频中,她躺在抢救室的病床上,四肢不停地抽搐。据社交媒体中一位署名白衣山猫的浙江某外科医生称:“这是癫痫发作症状,说明她的脑部已经受到了热损伤。热射病病人,即使能够抢救回来,病人的脑损伤也是不可逆的。”
当天,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一核酸检测现场工作人员因高温突然晕倒中暑
7月4日,陕西岐山县卫健局微信公号消息,县医院职工刘丽在核酸采样时中暑晕倒。
7月9日,河南驻马店一名医护人员在核酸检测点中暑……据不完全统计,仅媒体报道的各地的核酸检测医护人员晕倒,患热射病的医护人员就多达百人。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是在38度以上的超高温下,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所致。
陕西西乡县人民医院公众号发布的消息称:医护人员在38℃的热浪裹挟下,开启了他们“汗蒸”式的核酸采样模式。厚重的防护服密不透风,防护服下的体感温度达到了64℃!
近一个月以来,超高温天气席卷全国,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报道,已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记录,其中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和云南盐津(44.0℃)等多地的每日最高气温已经突破44℃。
然而,真正的盛夏三伏天,从7月16日才开始。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度最高的闷热天气,各地将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一般的三伏天是30天,但今年却有40天,属于“超长版”。
今年夏季的高温天气,并不是中国的特色,在美洲和欧洲也都有热浪袭击。但是,面对着高温天气,中国却面临着最严峻的影响:因为一丝不苟的抗疫,中国的近十多个省市的疾控防疫人员、社区防疫志愿者都需要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同时因为奥密克戎BA.2 和 BA.5的传染力大增,各地不得不加大核酸检测的频次。
遇到炎炎烈日,排队做核酸容易中暑,这是对抗疫的“烤”验;但是,穿戴着防护服的大白们,因为在烈日下坚守的时间更长,“烤”验也更艰难。
严重的中暑(“重度中暑”),医学上叫做“热射病”,患者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无法进行正常的体温调节,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会出现惊厥、昏迷、多器官动能障碍等急性症状,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根据《宁波市2011-2014年中暑报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在这4年间,宁波市共报告中暑病例4415 例, 其中“热射病”341 例,占比为7.72%;中暑死亡13 例,中暑总体病死率0.29%, 其中“热射病”病死率3.81%。
根据卫健委所通报的数据,截至2022年7月13日,内地累计报告新冠确诊病例22万7030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新冠确诊病例病死率为2.3%,低于“热射病”病死率。
上海自3月以来的疫情,总共有65万新冠感染者,其中绝大部分为无症状者,感染病死率不到0.1%。目前新冠病死率的下降,有病毒毒力下降的因素,也有大规模疫苗接种后免疫屏障对重症、死亡的保护因素。从病死率数据上看,奥密克戎感染没有中暑致命!
病毒可以传染,中暑不会,但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要是高温天气,只要不是躲在空调房里,每个人都面临中暑的风险。暴露在阳光之下的人,风险更大!
▎图/ 7月14日,上海宝山核酸检测现场,一个核酸检测医务人员浑身湿透。当天气温40.6度。上海已连续数天连续40℃,热到全国第一
新加坡的研究表明:在大约 35℃ 的气温之下,在穿着防护服一个小时之后,人体的体感温度将达到 64℃
医用防护服、隔离衣、手术衣都可以广义地称为防护服,但为了防护新冠病毒,医护、防疫人员穿着的是医用防护服。
医用防护服能包盖人体头部、躯干至脚踝,结合使用面罩、医用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可以360度防护人体全身部位。在材料上,医用防护服有抗合成血液穿透性能,可以阻止携带病毒的血液、体液的穿透;在过滤性上,医用防护服也能阻止携带病毒的飞沫、气溶胶的穿透。医用防护服的这些功能,是隔离衣、手术衣所不具有的,因而才成为严防死守的标配。
但是,防护服可以防病毒,但却不能防中暑!恰恰相反,防护服会大大增加中暑的风险。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表明,在大约 35℃ 的气温之下,在穿着防护服一个小时之后,人体的体感温度将达到 64℃ [2]。在太阳直接暴晒之下,温度还可能更高。
那么高的温度是个什么概念?前不久,河南出现了高温天气之后,地面的温度最高达到74℃。有网友做了个实验,将蚂蚁扔到滚烫的地面之后,蚂蚁活不过3秒钟。对此,网友评论说:河南的蚂蚁“可难”了!
“可难”的并不只是河南的蚂蚁,在高温下做核酸检测的大白更是“可难”了!为了严格封死病毒可能入侵的路径,大白们防护服的袖子、裤腿都要扎紧。网上有视频显示,当大白松开裤腿之后,里面的汗水就哗哗流出。
夏天本来就容易中暑,容易出现热射病,防疫、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长时间处于高温之中,即便是特殊材料做成,身体也会容易出现不适。
早在 2021 年 6 月,广州医科大学对 3658 名医务人员的问卷调查就显示,在穿着防护服后,80% 的医务人员出现大量出汗,55.2%的医务人员存在呼吸困难,还有 46.8% 的医务人员反映过度脱水。此外,还有面部肿胀(74%)、手浸渍糜烂(56.7%)和视力障碍(49.3%)等等不良事件的出现。[3]
在炎热的夏天,即便不是直接在炎日暴晒之下,防护服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7 月 4 日,苏州援无锡医疗队的一名女护士,在爬楼为居民做核酸的时候突然中暑晕倒。据报道,她当日爬楼为 1100 多位居民进行了核酸采样,幸亏及时救治降温,该护士才避免出现休克。
新冠病毒在夏天的太阳下,在户外仅能存活不到十分钟?太阳可消杀病毒,室外核酸检测时,穿戴防护服是否有必要?
医用防护服本来的使用场景,是在医护人员救治感染者的时候,为了避免接触病毒,避免将病毒携带至院内、社区而导致病毒的扩散。在2020年初武汉疫情的时候,因为疫情突然爆发,防护不充分,很多医护出现了感染。在防护服供应充足之后,就很少看到医护被感染的报道。
在2020年美国出现疫情之后,因为没有充足的防护服,很多医护人员不得不使用垃圾袋自制防护服。
随着中国制造的发力,防护服的使用场景已经延伸到了医院之外。在国际旅行中,防护服已经成为来自中国的空乘人员、旅客的特色。
过度的防护,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2020年3月,一名从澳大利亚回国的旅客,在航班上全程佩戴口罩和手套,并穿着质量不错的白色塑料雨衣当作防护服。在飞机上,旅客已经出现感觉到了疲惫和燥热。在飞机抵达上海后,该旅客刚出舱门就晕倒了,最后医治无效死亡。
从“科学抗疫”的角度,也许需要重新审视或者适时改变一些场 所,比如露天室外高温的环境中,是否还有穿戴防护服的必要性。
早在2020年4月,美国国土安全部科学技术局的研究就已经发现,在室外阳光下,新冠病毒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病毒在室外阳光下很快失去活性和感染能力,所导致的传染相对较少。2020年3月,当美国洛杉矶如期举办了万人马拉松比赛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疫情。
▎图/这是浙江一家医院的外科副主任,拍到的在烈日下穿着蓝衣服的交警和疫情防控人员。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这是给感染性病人做手术的时候穿的衣服。这种手术服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穿上后会感觉非常闷热,不透气。浙江近期一直在40度左右高温中,在高速路的场景中,只需戴一个口罩就可防护病毒侵入,穿这样的衣服易中暑,没有必要。
正是因为新冠病毒主要在室内传染,各国都在强调室内、密闭空间中佩戴口罩的重要性。
目前,为了减少传染的风险,核酸检测的场地也选在室外通风之处。但在这样的场景之中,是否还有穿戴防护服的必要性,值得进一步探究。
首先,与其他国家相比,国内的疫情并不严重,作为一个人口为14亿的国家,目前每天最多只有几百名新增感染。在排队做核酸筛查的人群中,出现携带病毒者的机会非常低。也可以逆向思考一下,如果真出现了大量的感染者,真需要穿戴防护服,那么也不应该只是防疫人员穿戴,所有参加核酸检测的人员都应该穿戴。
其次,即便筛查人群中有携带病毒者,排放到空气中的病毒会附着在防护服上,那么在高达40多度的阳光照射之下,也被消毒了。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全密闭、容易导致中暑的防护服,最多只需要简便、透气的隔离服,配合口罩、常规的卫生操作即可达到防护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病毒在阳光下死去了,如果做核酸检测,还是能查到阳性。所以,环境中检测出阳性,并不是需要穿戴防护服的理由。
不仅如此,因为高温,防护服往往都被汗水浸湿,防护性能实际上已经大大下降。
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不再对进口非冷链物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于低风险进口非冷链物品,甚至不需要实施预防性消毒。《通知》中指出,“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
《通知》中没有解释这个最新研究结果是什么时间获得的,但目前正式发文通过,表明指导抗疫的思路发生了改变。
卫健委的新规定,实际上是科学抗疫的实施,不但不会导致疫情大规模爆发,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疫成本。
▎图/据7月16日最新消息,为防止医务人员中暑,南昌市采取了防暑降温措施:室外采样人员不再穿防护服采样,而是改穿一次性隔离衣;采样地点尽可能安排在荫凉处,避免阳光直射;采样人员一小时换岗,并通过安置制冷机、风扇、冰块放在医务人员周围帮助降温,采样点配备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和生活物资,全力保障核酸采样医务人员的安全健康
随着群体免疫的建立、病毒毒力的下降,我们需要更多的与时俱进的抗疫措施!期待有一天,卫健委针对防护服的使用给出高温条件下具体的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谷少华 , 李晓海 , 边国林 , et al. 宁波市 2011-2014 年中暑报告病例流行病学调 查研究 .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7;254-257.
2.Yang J, Zhang X, Koh J J, et al. Reversible Hydration Composite Films for Evaporative Perspiration Control and Heat Stress Management. Small 2022; 18: 2107636.
3.Zhu Y, Qiao S, Wu W, et al. Thermal discomfort caused by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in healthcare workers during the delta COVID-19 pandemic in Guangzhou, China: A case study. Case Studies in Thermal Engineering 2022; 34: 10197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