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特斯拉 新加坡如今要跟中国抢生意!恭喜贾老板又有新去处了
新加坡,这个国家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都不陌生。早年间的“新马泰”旅游中的“新”,就是指的新加坡。尽管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但是由于地处马六甲海峡要道,坐拥区位优势,再加上以科技与金融发展为主,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三,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曾经与香港等一起被称之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如今,随着中国在南海力量的崛起以及马六甲海峡石油运输通道重要性的下降,新加坡整个国家急需转型,而他们将目标瞄向了一个朝阳产业——纯电动车行业,主动招揽电动车企落户生产。
别说还真有来的,而且还是国际大牌。
戴森打开突破口 新加坡招揽电动车企
曾几何时,新加坡还是对于电动车企业说“不”的国家,当地政府并不支持电动车。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是以鼓励公共交通,而不鼓励私家车出行,中产阶级都买不起车,买车的基本都是富豪。
新加坡,可以说是全球买车最贵的地方。新加坡购车不仅税费高昂,就连一个车牌也价值连城。以一辆1.6L以下的私家车为例,车牌的价格是4万6千新币,合人民币23万左右。而更要命的是,这个车牌只能用十年,十年到期后还得从新购买。而紧挨中东产油区、石油成本低廉的新加坡,政府却有意将油价增高到每升2元新币左右(合人民币10元左右),以有效降低汽车保有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全国至今没有一个汽车制造厂。当然,这同样也可以理解,毕竟国土面积只有714.3平方公里,比香港还要小,只相当于北京的二十二分之一。这样小地方,如何撑起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车企呢?
但是,真有不信邪的——以生产高端卷发棒和吸尘器闻名的戴森,就宣布在新加坡建立电动车工厂,这座完全定制化的双层制造工厂计划于2020年完工,届时将用于投产电动汽车,其生产的电动汽车预计于2021年上市。
戴森与新加坡,一个从没有生产过车的企业和一个从来没有生产过车的国家,就此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戴森的到来打开了这里的造车禁令,反而令新加坡开始要主动招揽电动车企入驻了。
国小地贵工资高 为何特斯拉也曾看上新加坡?
新加坡2017年人均年收入为5.5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4.6万,是典型人力成本高企的国家,排在世界第六。而中国人均收入刚刚超过了0.88万美元,尚未达到1万美元大关。再加上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地价昂贵,也缺乏造车产业链,种种劣势之下,为何却能吸引电动车企落户?
有新闻报道,新加坡正通过自由贸易协定、高技能劳动力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来宣传其与全球市场的连通性,从而招揽电动车企。此外,新加坡发达的金融业也能给频频烧钱的造车业提供了“弹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局长庄凯峰表示:“这更多的是资本游戏,而不是劳动力游戏,我们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再加上其地处亚洲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全力发展电动车出口贸易,由此新加坡不仅吸引来了戴森,甚至就连特斯拉也曾垂青新加坡,想要在新加坡落户生产。但是可惜特斯拉没有赶上好时候,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今年1月曾在推特上表示,新加坡一直不欢迎特斯拉公司。去年5月他曾表示,特斯拉试图将其汽车带到新加坡,但没有成功,因为当地政府“不支持”电动汽车。
没有落户新加坡的特斯拉,恰好在今年1月来到了中国签约独资建厂。联系到1月马斯克发表的关于新加坡拒绝特斯拉的言论,不难看出,马斯克推特上的意思就是特斯拉放弃了新加坡,而选择了中国。毕竟特斯拉设置在亚洲的工厂只需要一处,选择了A,自然不需要再选B,由此新加坡完美错过了特斯拉。
而这其实也显示了中国与新加坡在纯电动车的车企争夺战已经打响了,中国已经略胜一筹。
作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最快、市场最广阔的中国,是无论哪一个电动车品牌都无法忽视的市场,也是最佳的建厂落户之地。但之所以戴森与特斯拉车企一度属意新加坡,而不是中国,只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针对车企而设特殊的股比限定条件,让不愿意失去控股权、也不愿意技术外流的这些国际一流企业将视线转到了离中国相对较近,还拥有自由贸易协定、高技能劳动力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发达的金融业优势的地区——也就是新加坡。
不过随着中国彻底放开新能源车企的股比限制,尤其是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的示范效应,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海外电动车企业将能直接在中国建厂,直接面对全球最广阔的新能源车市场。而不用再绕道新加坡,做着将新车出口中国的打算。
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应该感谢新加坡,是它的拒绝让中国有机会改正股比的限制问题,从而赢得了特斯拉以及未来更多的电动车企合作。而更多的电动车企落户中国,不仅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将倒逼中国新能源车企全力向前发展,而不是尽做些“骗补”的狗屁倒灶的事情。
不过,如果现在就断言新加坡已经输掉了这场竞赛,则有些为时尚早。毕竟新加坡国小地狭,本身就无法支撑太多车企落户,只能是走高精尖路线。在拥有一家戴森造车的基础上,或许再招来一两个电动车企及相关产业就能支撑整个国家的转型发展,未来也或许有一拼之力。
而那些爱好烧钱、缺少资金、又不想在中国大陆落户的电动车企,无疑就是最适合落户到新加坡的对象。
这么看来,倘若有一天,贾老板在美国也混不下去了,突然决定带着法拉第未来FF去新加坡落户,我是真的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
你觉得呢?
欢迎留言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