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瞭望 | 缺水大省向海洋要水,政策支持要不要升级?

山东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1%左右,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6;正常年份,黄河水、长江水占全省总供水量40%左右;2014年以来青岛市对黄河水、长江水的依赖程度高达95%以上

在考虑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2.77亿吨和黄河水调水指标4.22亿吨情况下,预计全省在平水年和枯水年用水缺口仍将达3.7亿吨和7.4亿吨

相比自来水,海水淡化水在工业应用上成本优势明显,据测算用户企业用水成本降低了30%~40%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守勇 杨文

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6%、9%左右的山东,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1%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6,属极度缺水地区。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在考虑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2.77亿吨和黄河水调水指标4.22亿吨情况下,全省在平水年和枯水年用水缺口预计仍将达3.7亿吨和7.4亿吨。

作为补水之策,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将海水淡化作为增量水源,实施了一批海水淡化项目,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规模37.6万吨/日,居全国首位,缓解了沿海新城区和工业区用水之急。

以山东为例,目前的海水淡化水仅能弥补大约1/3的用水缺口。向海洋要水,还有巨大的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海水淡化仍存诸多制约因素,应从政策、水价、技术等方面统筹综合发力,加快产业发展,推动陆海统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紧缺亟需寻求增量

山东水资源紧缺,主要体现为客水依赖程度高,沿海地区尤甚。正常年份,黄河水、长江水占全省总供水量40%左右,东营、滨州等市黄河水供水量占到70%以上。干旱年份,全省更加依赖长江水、黄河水。2014年以来青岛市对黄河水、长江水的依赖程度高达95%以上。

近年来,连涝、连旱、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山东全年降水量的3/4集中在汛期特别是7、8月份,过度集中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巨大难题。

2013年以来,青岛、潍坊、烟台、威海四市连续3年遭遇严重干旱,年平均降雨较历年同期偏少30%以上,青岛市2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不足,潍坊市7座大中型水库干涸、5座大中型水库蓄水低于死水位,烟台、威海大中型水库蓄水较历年同期偏少50%以上。2017年汛期普降大雨后,潍坊、威海两市主要水源地峡山水库、米山水库蓄水虽有增加,但仍较历年同期偏少50%,城乡供水严重不足。

淡化海水是众多沿海缺水地区的重要应对策略。截至2018年底,全球海水淡化规模达1.23亿立方米/日,解决了3亿多人的用水问题。沙特阿拉伯、以色列、新加坡等缺水国家均将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山东省海洋局原局长宋继宝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山东近年来积极探索将海水淡化作为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科学布局。计划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突破100万吨/日。这样,基本能补充平水年的用水缺口。

瞭望 | 缺水大省向海洋要水,政策支持要不要升级?

工作人员沿着江苏省开山岛数十米高的悬崖,将“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电网系统”的接地线敷设入海,投运后,有望解决岛上用水用电难(2019年4月28日摄) 夏衍摄/本刊

海水淡化为城市解渴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在破解水资源刚性约束,培育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方面,采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政府财政适度补助,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电力成本约占海水淡化运营成本的40%。山东物价部门积极支持,给予相关海水淡化企业电价优惠,按居民生活用电类的非居民用户标准执行。企业按日产10万立方米计算,全年可省近2000万元。

二是推动工业企业点对点直供海淡水步入常态化。2018年,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铺设专用管道进行淡化水直供。2019年全年供水量达2122万吨,日最高供水量8.3万吨。

青岛水务海水淡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所新说,由于海水淡化价格采取工业领域海水淡化水供需双方定价方式,既为用水企业降低了成本,也促进了海水淡化厂效益提升,实现了企业间互利共赢。

三是促进海水淡化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初步建立涵盖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投资运营等全产业链的海水淡化产业体系。青岛水务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的“超滤+反渗透”海水淡化双膜法先进工艺,主要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确立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上马项目国产化率不断提高,近十年山东省海水淡化的制水成本降低了30%。监测表明,海水淡化水的水质优于106项饮用水水质标准,确保了淡化水质安全可靠。

山东沿海还积极探索将市政供水作为海水淡化主要应用领域,使海水淡化成为供水调峰调压的主要来源。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7个。从地域来看,青岛市的海水淡化产能占全省65%;从用水结构来看,沿海工业园区用水占淡化海水总量的69%。

海水淡化产业需综合发力

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所面临的多重制约因素中,技术并不是阻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产业发展来看,主要存在两大掣肘:

很多地方没有将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战略增量来布局,对企业支持力度较弱。

海水淡化水没有纳入常规化政府补贴定价的水价体系,在价格上与自来水比处于劣势,价格仍然较高,制约了大规模应用。

但在一些工业应用领域,业内人士指出,海水淡化水已有明显成本优势。张所新对记者表示,一些用水大户,如热电企业、石化企业等,用水需要对自来水进行再处理,制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和节约挖潜,海水淡化水成本明显降低。据测算,与使用自来水相比,企业使用淡化海水用水成本降低了30%~40%。

一些专家建议,综合施策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首先是把淡化海水纳入战略水资源规划范畴,为淡化海水规模化使用提供法律依据。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永福说,可在有条件的省市通过立法确定淡化海水战略水资源地位。根据我国水法有关规定,借鉴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做法,鼓励有条件省市率先地方立法,出台法律扶持政策。

二是建立完善海水淡化的公益性政策体系,推动淡化海水接入市政管网。借鉴以色列、新加坡、科威特等国经验,建立完善的海水淡化市政公益性政策体系,纳入沿海地区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统一纳入供水管网。目前,山东正在实施的有居民海岛通过海水淡化实现“岛岛通淡水”项目,为海岛海防提供了淡水资源战略保障。

三是针对海水淡化关键技术、设备国内相关发展水平仍与国外存在一定技术差距,推动协同创新打造科技研发平台。记者了解到,目前,海水淡化厂建设及运营除能量回收装置的核心技术及设备仍处于攻关阶段,其他设备及反渗透膜等耗材均已实现国产化。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学理建议,建立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和工艺研发中心,鼓励高校院所、水务集团、用水企业联合攻关,开发关键材料、装备和技术,在典型企业、临海工业园区和滨海社区创建示范应用基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上一篇新闻

青蛙王子的长期主义:守得住经典,抓得住潮流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品牌HUENASS|赫纳诗创始人许少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