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新加坡货币上的故事
自 1965 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中退出并宣告独立的两年内,新加坡依旧使用着马来亚与英属婆罗洲元。直到 1967 年,原“马来亚与英属婆罗洲货币委员会”停止发行马来亚与英属婆罗洲元,新加坡才于当年开始发行本国的钞票“新加坡元”,简称新元或新币。
至今新加坡已经发行了 4 套钞票,分别是以新加坡国花“胡姬花”、各种鸟类、船以及新加坡首任总统肖像为主要图案的钞票。这每一系列货币的发行,都别有含义。
胡姬花系列(1967~1976)
在东南亚地区,普遍将兰花称为胡姬花。用人名来命名花朵是新加坡胡姬园的传统。1981 年 4 月 15 日,以亚美尼亚女子Joaquim 来命名的“卓锦·万代”胡姬花被定为新加坡国花。之所以选用这一品种,是取其中“卓越锦绣,万代不朽”之意,蕴含着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此外,胡姬花原是一种生于山中的野生植物,它性格刚强,生命力旺盛,怒放之时,很容易从一株变成一大片。一朵胡姬花凋零, 另一朵又会盛开,寄托著新加坡无尽的希望。
因此新加坡独立后发行的第一批货币就选用了胡姬花作为正面图像,背面图像则选用了政府办公楼、法院大楼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地方,且一共发行了9种面额。其中1000新元(约5150元人民币)背后的图像是维多利亚剧院,是 1901 年,英殖民政府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所建的纪念堂。
如今作为新加坡顶尖的表演艺术场所,新加坡艺术节、太阳节等最具盛名的文化盛事都会在此举办,新加坡交响乐团的震撼演出每周都会在这里上演。
鸟类系类系列(1976~1984)
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与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有着莫大的联系。在面积并不大的国土内,栖息著将近 400 种鸟类,堪称“亚洲最大的鸟类天堂”。1976 年发行的第二套新加坡货币便选用了各种鸟类作为正面图案。涵盖了黑枕燕鸥、红耳鹎、白领翡翠、黄腹太阳鸟、白腰鹊鸲、蓝喉蜂虎、黑枕黄鹂、栗鸢、白腹海雕等 9 个品种。
这些鸟儿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充满着力量,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独立生存。这些特征像极了年轻的新加坡,也意味着新加坡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更大的潜力。
在货币的背后则分别是新加坡国庆阅兵、新加坡港口、公共住房、樟宜机场、学生乐队游行、舞者、炼油厂、货柜码头、新加坡河等正在发展中的新加坡场景。
船舶系列(1984~1999)
新加坡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地处世界海洋要冲——马六甲海峡,占据着太平洋到印度洋、亚洲到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成为亚、欧、大洋、非四大洲的海上交通枢纽,素有“东方直布罗陀”“远东十字路口”的雅称。
而港口作为其经济基础,船运则是其经济支柱。新加坡发行的第三套纸币即以船为票面主要图案,各面值纸币正面的左侧均描绘有一艘船。船的种类包括几个世纪以来在新加坡水域航行的船只, 从传统帆船到现代货柜货轮均有涉及。
与前两套系列货币一样,这一系列也发行了9种面额。其中50新元(约257元人民币)面额的背面上印刻着本杰明薛尔思大桥(Benjamin Sheares Bridge),是以新加坡共和国第二任总统的名字命名。大桥高20米,长1800米,是新加坡最长、最高的桥梁。遗憾的是,总统本杰明·亨利·薛尔思在大桥开放前4 个月便逝世了。
肖像系列(1999年至今)
肖像系列是1999年发行的新加坡货币,也是现行流通中的货币,以新加坡第一任总统尤索夫·宾·伊萨克为主要票面图案。他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1959~1965 年担任新加坡的元首,并在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亚联合邦后担任总统,直到1970 年逝世, 被安葬在克兰芝阵亡战士公坟。
为了纪念象征着新加坡独立的伟人总统,新加坡杜莎夫人蜡像馆陈设着他的蜡像,此外,于 2017 年 4 月在新加坡北部的兀兰区域中心建造了一座纪念建国总统的清真寺。
不同于前三个系列,肖像系列货币只发行了 7 个面额的货币, 且分别发行了纸质和塑料两种材质,背面图大多数为学生、运动员、艺术家、军人、金融专家等人物形象。代表着金融专家的是最大面值的 10000 新元(约合 5.1 万元人民币),因面值大、使用率低,新加坡金管局于2014年停止发行了该面额的货币,已发行的还可继续使用,只是在使用的时候需要进行登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