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潮语:新加坡华人姓氏拼写
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数都有华文名字。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不管“听说”还是“读写”都是非常困扰的。大部分时候,看着新加坡人的英文拼写名字,你是猜不出中文的,常常要把名片翻到背面,才恍然大悟。当然同理可证,大部分新加坡人看到我们的名字英文拼写,第一个反应就是:您是从中国来的吧……
举几个例子看看。
最让我头痛、不理解、无法发音的就是“Ng”,偏偏这又是一个大姓,十人里面倒有两三个Mr/Ms Ng。一开始我不知道如何叫,只能说“Mr. N.G”,害得对方也瞪着眼睛看着我,浑然不解的样子。后来才知道,这个姓就发成“恩”,而起对应的中文字居然是“黄”。
其次是“Neo”。这个姓看上去还挺像英文的姓,我的牙科医生就是Dr. Neo。翻过他的名片,晕倒!居然是郑**医生。这郑怎么变成了Neo呢?
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新加坡籍的讲师介绍自己时在白板上写了Macus Teo, 对应的中文是“张”。 这位先生家里老中青爷孙三代明明都姓张,身份证上注册的姓氏竟然都不一样,分别是 Mr Chong(老师爸爸))、Mr Teo(老师自己) 和 Mr Zhang(老师儿子) 。不要说我那些澳洲同学打死不相信他们是爷孙三,连我这个受中华文化熏陶长大的“五百年前的家人”也只得学人摆手耸肩了。
这在新加坡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当我回家把它当作奇闻告诉新加坡籍的姐夫时, 他竟然也给我丢了一颗烟雾弹过来:“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妈妈(八十多岁)姓“黄”,可是她和兄弟五人,身份证上的姓氏全都不一样。我妈的是‘Wang’;二舅的是‘Wee ’;三舅的是‘Ng ’;四舅的是‘Wong’;五舅的是‘Ooi’。”
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够牛B 吧。”下面来解释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就是一个历史原因,一个文化原因。新加坡在1960 年左右,得到英殖民政府的支持进行人口注册,办居民证。大家都知道,早期的新加坡华人大多是从福建广东一带卖猪崽过去的,主要有闽南人、客家人(潮汕)、广东人、和海南人,文化水平不高,会写的就更少了。而当时官方语言只有英文,注册官们都是英文学校毕业的,英文和马来话讲的得呱呱叫,中国方言在家里也有讲,华语基本上是不会的。所以,你姓啥就得看你讲什么方言,注册时碰上哪一个注册官,他是讲什么方言的,又如何把读音转化成相近的英文读音。
按照我姐夫解释的来说,他妈妈是海南人,把“黄”说成“汪”,所以好心的注册官就按音把它译成了“Wang”( * 注:那时还没有汉语拼音哦。);三舅遇到的注册官是潮州人,听说三舅儿姓黄,就用注册官自己的方言翻译成了“ Ng”(读嗯);我猜四舅碰碰上的注册官一定是广东人了,她就译成了“Wong”。至于翻译“Ooi ”和“Wee”的注册官是何方神圣,你就给我九个头,我也闹不清楚。
再说Mr Teo爷孙三人的名字,则反映了时代和文化的发展:爷爷正是注册居民证的初期去的,他是客家人,只会说客家话,又不会写,于是就被译成了“Chong”;到了Mr Teo的时候,新加坡已经初步统一了一些姓氏的标准译法,所以和大多数姓张的人一样,被译成了“Teo” (应该是潮州音);而到了小小张的时候,当然是跟老爸Mr Teo的姓,可咱Mr Teo是留洋的,有见识,小小张到龄做身份证时,新加坡也已经推广中国的汉语拼音了,为了后代“姓福”,Mr Teo于是要求加了一个汉语拼音的写法进去。
其实,新加坡的姓氏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复杂! 翻查资料,根据罗健明女士撰写的题为《新加坡华人姓氏拼写法研究》的学士学位论文,在新加坡,把陈拼作Chen、Chan、Tan不过是根据福建话拼的三种形式,另有Chin、Teng、Tjhin三种。如果根据潮州话、海南话、广东话、客家话和三江话拼还有13种形式,总共19种。在拼式排行榜上居于第一位的是张姓,有49种;次为郭姓,有27种;再次为许姓,有25种;第四是谢姓,有20种;陈、蔡、曾并列第五,各有19种。罗女士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新加坡185家宗乡会馆,收集到1万8000个会员的姓名;又走访了部分大学、初院和中小学,收集到1500个姓名。研究了这两万多个新加坡华人的姓名,才写成这篇论文。
参考网络资源,新加坡的主要华人姓氏有:
陈:Tan(闽、潮),Chan(粤)
林:Lim(闽潮客),Lam(粤)
张:Teo(闽潮),Cheung,Cheong(粤) Tiong/Diong(福州),Chong(客家)
许:Koh(闽潮),Hui(粤) Diong(福州),Hii(客家)
黄:Wong(粤)(客家)(福州),Ooi,Ng/Wee(福建),Eng,Ng(潮)
曾:Chan(闽潮),Tsen,Chen(客家)
洪:Ang(闽潮),Fung(客家)Hong,Hung
郑:Tee,Tay(闽潮), Cheng(粤),Chang(客家)
谢:Cheah,Chia(闽潮),Tse(粤),Chia (客家)
傅:Poh(闽潮)
方:Hong/Png(闽潮),Fong(粤)(客家)
沈:Sim(闽潮),Shim, Sim(客家)
薛:See(闽潮)
吴:Goh;Go(闽潮),Ng(粤)(客家),Ngu(福州)
颜:Gan(闽)
吕:Loo(闽),Lui(粤),Lee (客家)
王:Ong(闽),Wong(粤)(客家), Heng(潮)
梁:Neo(闽),Leung,Leong(粤) Niun(潮),Leong, Liong(客家)
周:Chew(闽潮),Chow(粤),Chew,Chu(客家)
蔡:Chua(闽潮),Choi(粤),Chai(客家)
郭:Kuek(潮),Kweh(闽),Kok(客),Kwok(粤) ,Kwek(潮)
程:Thia(闽潮)
胡:Oh(闽),Fu,Foo(客家)
潘:Phua(闽潮),Pun(粤),Pan (客家)
叶:Yap,Yeap(闽潮),Yip(粤),Yap, Yapp(客家)
欧:Au(闽潮粤)
刘:Low;Lau(闽潮粤),Liew, Lew(客家)
蓝:Nah(闽潮),Lam(客家)
钱:Chee(闽潮)
罗:Loh, Law,Lau(福建),Lo(潮州,客家)
不仅新加坡,其实同一个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的罗马字母拼写都是不同的。据维基百科的显示(仅以百家姓前10大姓为例):
无可否认,华人姓氏的罗马字母拼写形式是十分复杂、十分混乱的,然而正是这种复杂与混乱,构成了华人语文生活中的一道风景:本是同根生,却成两家人。或问,一律用汉语拼音不就统一了、规范了吗?是的。但是,政府并没有作此规定,因为这样的规定并不是轻易作得出的,新加坡人是否都能接受汉语拼音的姓氏,受到历史传承、认同心理、法律法规、感情因素、使用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出的决定。
(本文参考了Jennifer Zhang的博客和其他网络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