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 星期一

《旅行,与世界对话》——李镇西观国外教育部分章节读后感

《旅行,与世界对话》——李镇西观国外教育

浮光掠影新加坡篇节选读后感

非常幸运遇见《旅行,与世界对话》——李镇西观国外教育这教育类名家经典,朴实的写作风格、230余张精美照片全彩装帧四色印刷,让我在足不出户在教学工作之余欣赏一位教育者的诗和远方,开拓了我的视野,感受颇深。

育能小学

育能小学的学生以华人居多,大概占75%,校园小巧精致整洁。

上午上10节课,每节课30分钟,只有中途休息30分钟,其余课间都不休息,学生和教师说一声可随时出教室去厕所。结合本校学生多教室少的实际情况,分批上课,没轮着上课的学生在学校开展各种文体科技活动,为智力不太好的几个学生专门安排多位教师辅导他们,专门为他们上课。

每班大概二三十个学生,课桌以小组为单位圆桌式地摆放,因水杯拿进教室是对教师不尊重的表现,教室的窗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水杯。

教室过道,到处可看到与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墙上贴的有关诚信和尊重的小故事,有的没有结尾的小故事可让学生看完故事后进行思考,特别注重公民意识与道德教育,同时校园里中国气息十分浓厚.墙上有不少的出自学生的中国字画,已经毕业的学生会留给母校小鱼、贝壳、海马等陶艺作品,通过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华文教育,采用木偶剧、漫画等有趣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在生活中学习华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虽远在新加坡,但积极传承着华夏文化,方方面面都蕴含着因地制宜的教学策略,让我深受触动。

在学校教师与本书作者的座谈中提出的问题:“如何获得职业幸福感?”、“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更加让我意识到教师是用自己的生命与教育摩擦、碰撞,产生一个个思维的火花,传承又创新着教育,互相成就,这也许就是“教师”二字的意义。

卍慈学校

卍慈学校的学生都是华人,学校小巧精致。

卍慈学校处处散发着陶行知思想的气息,与中国许多学校都有联系,特别致力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运用与实践。

学校设有活动室,有合唱团、舞蹈队、器乐演奏、计算机智能创作等活动,传承与创新并行。

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参加各种活动,学校的图书室设有阅览间,完全对孩子开放,孩子们可随时来读书,不需借阅手续,为学生营造自由阅读的书海,无声滋润着一个个幼小的心灵。

临近年关,春节味儿浓厚,在学校的一个角落陈列着学校历史的图片和实物,主要展示华人在新加坡的生活以及学校的创办历程,让人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着华人在新加坡的生活历史,如众多年迈慈祥、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注视着一届届华人学生的成长,不同时代华人的“碰撞”,见证着华人在新加坡的生存史,也许生活的意义就是“活着”。

宏文学校

宏文学校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华人。

宏文学校特别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胡校长说他们既注重“扎根”(将教育紧紧地扎在中华文化的根上)又注重“创新”,生长的竹子、竹子旁的对联(未出土时先有节,乃凌云处尚虚心)、校服上的传统中式纽扣、教室墙壁上贴纸的学生的中国古诗词作品等等营造着校园的文化氛围,如缕缕幽香沁人心脾,陪伴着孩子的成长。

通过文中胡校长的陈述,我了解到新加坡的校长一般几年一换,老师的调动也比较灵活,学校决定老师的去留,教龄和职称相同的教师的工资一样,根据业绩的差别年终分红相应的不同,老师当班主任以及从事其他课外的活动辅导没有津贴。从文中作者与胡校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新加坡虽没有中国有激烈的升学竞争,但老师的压力很大,主要在于每周35~40课时的工作量、人人都做班主任或副班主任、不断发展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从后文得知,虽然新加坡政府在吸引教师终身从教方面做出过努力但很多教师因工作量大、“杂事”多,等等,等不到退休就辞职了。

因新加坡地域小,教育部直管每个学校,新加坡的公立小学直属于教育部,校长和老师都属于公务员系统,新加坡的廉政在公立小学的体现也很鲜明,在后文中的歌手事件等中都深有体现。通过作者有关宏文学校的纪实,让我对新加坡教师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个人觉得新加坡公立教师的部分制度,比如廉政等的执行力度可供某些作风不良的教师反思。

南洋女子中学校

南洋女子中学校是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学,已有100多年历史,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新加坡,专门到这所学校看望师生。林婉贞老师与作者的微博互动让我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惊喜与乐趣。

临近年关春节气氛浓厚,学校标志性建筑钟楼上的一副对联:“龙腾虎跃南洋旭日蔚玉宇,燕舞莺歌校园繁星妆狮城”等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读书会——深度对话李镇西”座谈会

从中国移民新加坡的老师说在新加坡没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主要因为每周课时多、各种社团活动等。

老师们反映新加坡各种各样的升学排名让老师压力很大;陈红老师分享运用给有进步的后进生报喜等方法的收获;一位60多岁的教师分享用爱化解教师生活的忙碌提升个人幸福感的感悟;一位老教师对学生对他的依恋的感触等等,让我深刻感受到做老师的道路上热爱教育的同行也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与我同行,我并不孤单。

游玩新加坡读后感

前文中码头边一群华人扛着沉重的打包劳动场景的巨幅老照片、新加坡河畔与华人的“相伴”、牛车水原貌馆的历史、一条小街上散发着春节气息的各店铺等,从文字和图片中透露的华人在新加坡的部分生活气息,心中顿感五味杂陈。

在作者笔下,我了解到新加坡的教育有各学校直属于教育部、家长和学生非常强势的特点,这点与我国有很大不同。

新加坡著名作家尤金与作者的“碰撞”,“如何让老师感到职业幸福?”、文学与教育的探讨也许会对众多教师带来很好的启发。

在新加披寄明信片时需要加上英文地址这一细节也是不同文化碰撞的缩影,传承中华文化就显得尤为珍贵。

总结

在作者笔下,我感受到了新加坡教育的部分情况,感受着新加坡教育同行工作中的“苦”与“乐”,思考着教育者面临的共性问题……孤独不在,心中已多了几分坚定,不禁感慨:教育生涯中与《旅行,与世界对话》——李镇西观国外教育相遇乃是人生一大幸事。

上一篇新闻

扒一扒新加坡留学生开销,这四大方面,开销最多

下一篇新闻

学习型社会,呼唤学者型教师——德州二中张文刚远赴南洋学习有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