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大家好,很高兴能用文字和大家见面,以后大家可以叫我斗金。本人是09年入市的股民,股龄比创业板大两个月。斗金是一个追求财务自由和真善美的普通人,认为股市是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财务自由的一渠道之一,所以有金钱支配权之后就开始入市了。在股市里摸爬滚打10年,积累了一些人生感悟,和股市看法,希望通过今日头条平台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经常看到的话告诉我们股市是一个比较有风险的市场,只有谨慎才能从风险中获利。所以你会看到巴菲特,段永平,林园等投资巨富们关注的股票并不多,出手交易的次数也很少,但是花在学习和研究个股的时间上的时间超乎常人的多,特别是把老爷子,他的搭档芒格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如果你用计时器跟踪巴菲特,你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看书;而另外一半的时间中的大部分,他在与人交谈,包括当面交谈和电话交谈,对象都是非常有才华而且他信任、同时也信任他的人。”很显然,巴菲特通过看书和与人交谈来学习。只有广博的知识,对公司有足够的认知我们投资的时候才有谨慎可言。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我的选股风格了,靠划线做技术炒股的朋友可以跳过此文了。

好了,我们谨慎投资之旅正式开始!接下来我会通过我有限的能力,尽量把追踪的目标股研究透,当然也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议和帮助,一起发财,欢迎评论区留言,私信。第一个认真研究的股票-麒盛科技登场。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智能床


投资就是投人和未来-麒盛科技追踪跟进(一)董事长唐国海

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床和人一生的健康息息相关,从目前床的功能看开发空间无疑是巨大的,麒盛科技正是站在这样一条好的赛道上,主营产品是智能电动创,而且目前市场规模做到了全球前二,能和它匹敌的目前只有美国的礼恩派。智能床的未来无疑前途一片光明,这一期我们主要来看看麒盛科技的领头人-唐国海,下一期我们再分析其市场情况。

在网上搜了很多资料,能找到唐总的不多,下面是我找到认为比较有用的一篇分享给大家。感谢来自正和岛的分享

口 述:唐国海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和岛岛邻

采 访:徐悦邦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生产队没有一人肯运的肥料,我却自告奋勇


1953年,解放后,我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多子女家庭。家里7个兄弟姐妹,我排行老五。


我父亲曾在上海的一家银行工作,后来在50年代的银行改制中下了岗,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一家9口人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人维系。


小时候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5、6岁时,每天天刚泛鱼肚白,我就拖着困倦的脑袋,起床帮家里研磨豆腐,在家门口支起小摊卖豆浆汁。


16岁以前,我没有穿过一件不带补丁的衣服和袜子,身上始终披着一条拉垮得长长的、像道士服般的灰长袍。


但这或许就是生活。


我父亲很严厉,总说我是家里最笨的一个人。有时他让我拿一把剪刀,我转了一圈愣是找不着。父亲就一个扫帚甩过来。嘿,我一看,原来真像他说的,剪刀就在我眼前。


直到现在,我也还是蛮笨的。注意力只会集中在一个点上,看不到很全面的东西。


1966年,我上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学停课后,我也就跟着去闹革命。闹到最后到嘉兴农村“上山下乡”。那是1969年,我还不到16岁。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到农村“插队”后,我每天劳作10来个小时,冬天里赤着脚在布满冰渣子的田埂上开沟、敲肥、耕田,一年劳动320多天。即便这样,我的收入还不够自给自足,还得腆着脸“啃老”跟家里拿点钱。


有一回,我回家看父母,准备起身回农村时,跟母亲要5毛钱坐轮船。因为嘉兴大多都是水路。


母亲却面露难色,怯怯地喊我的小名:“阿国啊,妈没钱,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


那我就知道家里确实是没钱了。我也不想再给家里添负担。那天下午,我走了4个多小时,回到农村已是漫天星光。我在心里暗暗起誓,以后回家再也不坐轮船。


家里条件一般,这是我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抱怨起不到任何改变境况的作用。我想出了一条“妙计”:到生产队学习手工摇船。当时生产队里经常有前往嘉兴城区载肥料,运回农村的体力活。


这是份苦差事,生产队里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实在是太臭了,熏得人受不了,大家都避之不及。跟一堆肥料同处一船,那滋味不想便知。


然而每次一旦有这个任务,我都十分兴奋,自告奋勇地说我来。这样一来,我就有机会回家看看我老爸老妈了,再摇船回农村,等于白赚了5毛钱轮船票。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父亲身患癌症,而我只有18块钱


1969年,我在生产队起早摸黑地干了320多天。每天工资差不多3毛钱,总收入折合108元,扣除掉口粮、柴火费用,还能剩下18块现金。


当时一双解放牌胶鞋2块钱,18块刚好够买9双。


少是少了点,但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我1970年春节把这些钱拿回家时,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一向寡言的父亲,激动得像个小孩子。


他反复跟我母亲叨念:虽然这个儿子笨是笨了点啊,尽管干的还只是农活,但好歹也已经能赚钱养活自己了,不怕饿着了。


望着喜笑颜开的父母,我手里攥着这单薄的18块钱,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父亲那时已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


半年后,赶上农村抢收抢种,我回了趟家。第二天,父亲就与世长眠了。


我还记得,临终前他把我母亲叫到床边,叮嘱了几句话,最后指着我,对我母亲说:你以后跟着他,他会养你。


这一幕已经过去快40年了,但时不时还会在我脑海中闪现。如果父亲能看到现在的我赚钱了,他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庭就更辛苦了,几乎没有了经济来源。我母亲就到城里一家纺织厂做纺织女工,负担我两个弟弟的生活。


这个经历对我的冲击很大,我想做些什么却力不从心。17岁的我,还没办法为家里提供多少帮助。


我便开始思考:每天这样辛苦劳作,最后得到的却很少,为什么呢?


我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当时的物质财富太少了。一辆自行车都差不多要120块钱,还得凭票分配。如果我能够掌握技术,进而创造物质,是不是生活就会好起来?


于是,我开始半工半学,早上参加生产队劳动,下午学习借来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书,顺便练练手工。


一本书、一碗米饭、一碗盐汤,日子清贫却充满了盼头。


1972年,我曾有3次从农村回城市的机会:一是政府给了下乡两年的知青回城的机会,被人拿走了;二是参军,我体检、政审都通过后,被生产大队里一位领导的小孩“插了队”;三是上学,嘉兴有两个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名额,最后却也不了了之。


没办法回城,当时我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但我很快就释然了。我不认识任何人,家庭背景也是一块白板。但没关系,我在心里安慰自己,我还有自己能够依靠。


我暗自立下一个志向,学好技术,或许将来可以做点什么。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被人定了“两条罪”:流窜、投机倒把


很快,我的“本领”就派上了用场。


1972年,我开始在农村里打零工,帮一些小工厂修理机器。照着书上的描述,我花了两个月把一台农机床拆了下来,该修的修,该捣鼓的捣鼓。最后竟然还修好了。


这份工作的报酬是一天两块钱,两个月就能拿到我在生产大队一年的工资。干一年,相当于在生产大队干六年。


尝到甜头后,我对“技术造富”的路线坚信不疑,每天着了魔似地钻研,琢磨机器是如何运作的等等问题。


往后我就更“大胆”了,不仅是修机器,甚至开始为工厂造机器。


但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机械设备是由国家控制,计划供应的,替工厂造机器或许是非法的。但我还是根据一些工厂的需求,帮他们一台、两台地建造。


“偷偷摸摸”干了3年后,1975年,我还是被“逮着了”。有人向上面反馈,说我一不在自己农村里做工,跑到其他地方修设备,属于流窜;二是投机倒把,他说你这个机器从这里买过来,拿到那边卖掉。


我反驳他说不是,我只是把没加工的零部件买过来,装配好后投入生产。我是领薪水,不是做买卖的。他们依然一口咬定我投机倒把,“你一下乡青年,哪来的技术”。


我不服气,就要求他们给我弄一台机器过来,我要当着他们的面一一拆开,最后再装配好来,以自证是个有技术的人。最后这件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我被遣送回了农村原籍,逃过了这一劫。


1978年,所有知青都返回城市。我也回到嘉兴到人民防空办公室工作,安分了4年。


1982年改革开放的氛围逐渐在江浙地区形成,最典型的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我按捺不住,决定留职停薪,承包了一个人民公社的社办工厂。


一年时间,赚了不少钱。但当时国内姓“资”还是姓“社”的迷雾还未完全散去,当地政府不允许我们变现,告诉我说:你这个收入也有几十万块了,太多了,你不能拿走。


既然不让兑现,那就回来吧,总归还有其它赚钱机会。1984年,我从人民防空办公室正式辞职,伴随着“下海浪潮”创业。


但当时一说到个体户,我们嘉兴这代人是看不起的。下海后,我曾用几年工资买了一台冲床,想申请个人牌照。结果连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该到哪审批个体手续。另外他们本身也很抵触这种事情。


最后我花了几千块钱买的冲床也就扔了,付之一炬。几年的工资就这么没了。


我就开始重新思考,在拥有了技术后,又到底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来呢?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赚到1000万,造出第一辆民用轿车,却是一条走了8年的弯路


1989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燃起“小火苗”。我便用村里的名义申办了一家村办企业,做汽车模具。


凑巧的是,二汽正好在开发一款卡车车头,我花了半年时间竞标、研发,最终赢得了这个名额。人生第一桶金意外地随之滚滚而来,1000万元人民币。


哗,1000多万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多了。那时国内洋溢着一股追求财富的热潮,“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的口号、倒卖国库券的传说、炒股票暴富的故事等等,选择很多。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但我心想这都不是我的路,我琢磨着:要是我们中国人几万块钱就能拥有一台车的话,那该有多好啊。


这是我们技术人员渴求的梦想。那时有一辆很大、很土的“幸福250”摩托车都很了不起。更别说桑塔纳、夏利了,一台要卖到10多万。


我们便找到二汽合作,研发所谓中国民企第一台家用轿车。1992年,梦想成真,一万多个零部件的第一台轿车真的被我手工一榔头、一榔头地敲了出来,通过了国家技术测试。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作为产品它是合格了,但想要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国家批准的“准生证”。你上了国家的汽车管理目录,就可以在市场上卖,否则就上不了汽车牌照。


作为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我们是没有资格进入管理目录的。情况大大地出乎了我事先的预料。两年时间,我前前后后申请了好多次,北京嘉兴折返跑,但每次都吃了闭门羹。


好不容易赚到的1000多万,也快烧光了。眼看着工人的工资快要发不出了,我有点儿灰心,盘算着是不是该放弃了。


但承蒙老天眷顾,1994年初,事情迎来了转机。一家新加坡造车企业来到嘉兴,他们看上了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想把美国最先进的造车技术引入中国。我们一拍即合。


造车的激情再次被点燃。我每天睡很少的觉,从白天到黑夜,一股脑地浸泡在技术堆里。


1996年,第二辆新车终于被造了出来。我开着它疾驰在陡峭山地上、寒冷高原中,美国60、70度高温的盐碱地死亡谷里也有我驶过的痕迹。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心情激动得很呐,就像见证了自己孩子的新生。我甚至幻想着,有一天我们的车能被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我们依旧被老问题绊倒了,没办法上国家管理的生产目录


这次我们学“聪明”了一点,通过某种渠道报告给了当时管汽车工业的李岚清副总理,并向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司长张小虞报告了这件事情。


他们都很支持。但到了具体办理手续的过程中,我们依然“撞墙”走不通。


1997年,一次偶然机会,嘉兴市陈德荣副市长得知此事,带了政府里方方面面各机构部门的领导20多个人,来我们厂里开会。


他问我造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我说牌照没办法处理。


我跟陈市长提了一个折中方案:在嘉兴建一个50辆车的出租车队,只在嘉兴范围内开。我们提供出租车,汽车牌照政府是不是能发给我们?陈市长说:“到时候相关部门去研究一下。”


没想到,我这一报告完,糟了。第二天一早,我到工厂时,交通部门的人已经在门口站岗了。他们知道我的车没有牌照,跟我说:你的车不能上路。


按照相关规定,没有牌照就不能上路。现在都知道这辆车要上路,如果不来管,是不是就失职了?他们是按这个逻辑来的,一点都没错。


于是,我们拿着材料到政府部门办手续。但他们却说,市长说什么没用,市长签字也没用。我们是归省里管的。市长签字有什么用。


我们就到省里去。但省里的人说这个要“光盘”,就是汽车的目录管理。没进产品目录,你不用来说。到汽车司去申请呢,又说你没资格申请。绕进了一个“死胡同”。


这就是当初体制跟市场的冲突。管理体制不允许你那样去造车。当然,这种冲突不是很激烈,但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没办法打破。


到1998年,我能用的资源都用了,能花的钱又一次基本花光了。外国人对我们在中国上牌照也没了信心。最后,在还能付得起工人工资和补偿之前,我把这家合资公司解散了。好几百辆车就这么报废了。


也就是这一年,我听说李书福第一台吉利轿车顺利下线了。他们那儿很热闹,我们这儿稍许有些落寞。


但我也不遗憾,毕竟曾经亲手造出了两辆车。更关键的是,我没有欠任何人钱,况且还培育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我安慰自己,总还会有一片天地的。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唐总,你是不是在洗钱?”


机会来得很突然。1999年初,我看上了电动座椅这个生意。


传统椅子都是固定的。我心想,如果我们做一个能平躺下来,或者老人想站起来时能升起来的椅子,那是不是很好?


我们就开始研究。我把家里唯一一套房子卖了,把公司资产抵押给了银行作为启动资金,算是豁出去了。这次创业要是再失败,那只好老实找份技术工打了。


电动座椅的技术相比造车就简单得多了。不到一年,我们就做出来了。这个产业在当时近乎于零的规模,是个新鲜事物。


当我们抬着电动座椅到各个展会参展时,大家眼神里都是止不住的好奇,左看看、右摸摸,都想买一台回家尝鲜。


就这么火了,许多外国公司都提出要和我们买技术。2002年,我们和一家美国公司礼恩派达成了协议,它是美国这个领域的垄断性公司。礼恩派花了我们投入近30倍的价格,把技术买了过去。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这在当时的嘉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我到嘉兴科学技术局备案时,有人觉得很奇怪:“我们都是跟外国人买技术,你怎么把技术卖给外国人了?还是好几千万,这怎么可能。”


外汇管理局也同样感到一头雾水。交易完成后,礼恩派的美金要转到国内来。当地外管局就找到我,要审查我。因为我们公司当时没有多少资产,双方也没有发生实质贸易,只签了一个技术转让合同。


外管局的人死活都不相信,他也没明说你在洗钱,就是反复嘀咕“怎么可能,你怎么可能”。


后来我和他们都快成老熟人了,每次一有技术转让给国外,我就知道他们准要来审查我了。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万一成功了呢?


电动椅技术卖出去后,2005年我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每逢经济下行,懒人经济似乎就会兴起。人们都窝在家里不出门旅游了。相应的,他们对沙发和床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


我就决定研究电动床。我找到曾经一起造车的汽车设计师合作,两个美国人。


2006年,我们和美国人就进入了智能电动床这个领域,在中国和美国分别设立一家公司,中国公司负责技术研发,美国公司负责销售。我管这叫“中国造,美国卖”。


5年后,2010年,我们每年已经可以销售20万张电动床了,在美国市场有了影响力。美国公司的估值也超过了1.5亿美元。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2013年下半年,随着美国公司估值不断抬升,原有管理层的思想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他们请职业经理人做了一个模型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制造”这个环节,分走了他们一部分利润。如果在“美国造,美国卖”,他们能赚更多的钱。


于是他们决定“吃独食”,自己研究技术自己干。但他们或许把制造这件事儿,想得太简单了。


美国这家公司建的工厂,半年时间内一张电动床都没能造出来,反倒把市场信誉做坏了,得罪了中国的制造商。


资金链最终也断裂了,公司濒临破产,找到我们求助。公司里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多,都害怕被美国公司拖下水,认为“隔岸观火”最妥当。


但我一想到,许多家上下游公司或许会因此而破产,最终还是决定并购他们。


收购完成后,我几乎没有动它原有的组织框架,只是把提出“美国造”的两个混蛋赶走了,继续坚持“中国造,美国卖”。市场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这并不是说“美国造”不行。只是因为电动床制造技术是中国原创出来的,是我们多少技术人员,多年来在车间里夙兴夜寐、挥洒汗水,扎扎实实一锤头、一锤头沉淀下来的。“美国造”短期内并不具备制造技术条件。它怎么去制造?


本来一件极端的坏事儿,差不多几家公司都破产的状况,经由一个并购扭转了过来。我们的产业链也因此而完整了,取得第一步成功,此后多年也一直保持在电动床领域的世界第一。


回首创业往事,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时代从来没有亏欠过任何人。人生的选择权也一直在自己手中。哪怕我们脑袋可能转得不够别人快,手脚也不够其他人灵活,甚至会因为近乎愚蠢地笃定某个念头,而走过许多弯路。


但这都没关系,你只要足够专注执着,浑身一股“犟”劲儿。我想,哪怕是“笨小孩”也总能等来天才打瞌睡的机会。


就好像荀子在《劝学》里说的那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领域唯一龙头没有之一,追踪跟进(一)

以上就是正和岛对唐总的采访,从采访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唐董事长是老一辈创业传奇人物,坚信践行技术致富的真理,麒盛科技也如其所说是一家技术过硬的智能床生产企业,唯一的比较让人担心的是唐总现在已经67了,企业接班人的问题要考虑过渡好。这个采访我会认真多看几遍,从中能学到不少知识,也能进一步了解到 麒盛的历史,希望对我们的投资决策有帮助,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研究

上一篇新闻

宜家出租桌子沙发的背后:长租公寓下一千亿级“衍生蛋糕”出现?

下一篇新闻

准备出国留学的你,新加坡习俗知多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