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上海电视节为观众打开审美的广角,看见国际电视风尚
同样以美食做引子,来自新加坡的《点食成金》相比我们熟悉的《深夜食堂》有何区别?一样以“反战”作为叙事重心,英德联袂的作品与热门英剧分别在何处独树一帜?医疗剧、金融剧、悬疑剧等,不同国家对行业剧、类型剧的偏好又有哪些出其不意之处?
上海电视节不仅是专业人士、专业观点、专业评奖交流碰撞的平台,更是市民共享的节日。8月3日至7日,第26届上海电视节再次为观众打开审美的广角,在本土荧屏上呈现别样的国际电视风尚。
此次参与“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展播”的海外剧正在上海都市频道和东方影视频道播出。九部佳作分别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捷克、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其中包括入围本届白玉兰奖海外剧评选的《温德米尔儿童》《战火浮生》等话题作品,以及人气极高的美剧《良医》第二季等。
在共情的观感里,体味荧屏文化的多元色彩
对于许多70后、80后,新加坡电视剧曾是青春期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的《人在旅途》《天涯同命鸟》等都因同宗同源的华语文化而具有天然亲近感。时移世易,二三十年后又见,这回登陆上海荧屏的新加坡电视剧多数时间“讲”英语。
《点食成金》
观看《点食成金》有两个维度,它既跳出了中国观众熟悉的全中文台词,以英语等多语种呈现,又依然葆有中国观众亲近的饮食文化,以食物为索引,背后的文化与思考滋味万千。而且,比大热的日剧《深夜食堂》更进一步,《点食成金》用八集走过亚洲八个国家,每集都从人类感官共通的“吃”引申到广博的地域文化。第一集讲菲律宾食物,其实是以“菲佣”为视角观察这个国家的亲情问题。讲述印度食物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从“食”过渡到了两性地位。新加坡本国的人口多元化和包容性在第六集中体现,导演能让不同民族、信仰的人同尝一款美食,也把亲民价的路边摊和酒楼里的“百元食”拍出相当的人间珍馐感。而日本的一集,平平无奇的火车盒饭跟随山涧流水、树影幢幢连缀起了至真情感,击溃观者泪腺。
人们对斯里兰卡的认知,通常停留在风光旖旎的印度洋岛国以及极负盛名的锡兰红茶上。实际上,这个早在唐代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民族往来的国度,还有许多值得被了解的人文风景。《善缘医院》是一部医疗剧,主人公鲁比·沃克从斯里兰卡去往印度寻找工作,在一家资源不足、工作量巨大的医院里体会了与期待大相径庭的工作和生活。在年轻人追求爱情的背后,斯里兰卡和印度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交融,会令中国观众既亲切又耳目一新。
而取材自真人真事的德国电视剧《奥蒂莉·冯·辉柏嘉》,借全球知名铅笔制造企业继承者的人生故事,来拆解19世纪末欧洲社会变迁时的女性崛起路。◆下转第九版(上接第一版)故事里,爱情是人类相似的情感,婚姻却无可避免掺杂了彼时德国政治社会生活甚至战争。
在类型剧的制作度量衡里,探索影像的表达
放眼世界,悬疑、历史、行业剧等是如今电视剧的创作大势。类型剧的制作有没有固定的模式,从展映的这些新剧中可见一斑。
英剧《战火浮生》
英剧《战火浮生》和英德合拍的《温德米尔儿童》都将叙事摆到了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但不同的视角、画风、剪辑手法,都突围常规的制作度量衡,探索着影像可以抵达的无限边界。
1945年8月,一大群孩子来到温德米尔湖畔的卡尔加思庄园,他们是纳粹大屠杀中的儿童幸存者。在大人们的帮助下,他们渐渐摆脱战争阴影。而在温德米尔建立起的友谊,成为他们往后通往丰硕未来的生命线。《温德米尔儿童》之殊异,不只是儿童视角,还在于现实与虚构的互文。剧中的主要角色都采用了真实人物的本名,并在片尾穿插真实人物的镜头,致敬那些曾存活于战争、见证了历史的人们。仿纪录片的镜头画面,在这则温情的救赎故事里平添了纪实的冷峻质感。
《战火浮生》第一季视线落在二战初期,从德国入侵波兰直至不列颠战役作结,呈现世事动荡中的爱情与亲情。战争与情感的冲撞,已为剧集供给了巨大张力。在讲述战争重塑人生航向的故事基底上,该剧最特别之处,是借用了多个国家平民百姓的视线来打量人类战争带来的时代之伤。被战火侵袭的波兰人民、参战国德国的普通百姓等,他们被战争裹挟的生活,都被剧集诚实记述。
对于中国观众,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的美剧、英剧如果是常客,那么类似题材的德国作品则是稀客。《坏银行》第二季“潜入”金融危机后的德意志全球投资银行,为观众展开人性的浮世绘。作为一部金融行业剧,它有高浓度的专业案例分析,被不少观众誉为“可以边看边长知识”。而和人们印象中情感内敛的德系风格略不同,《坏银行》画风有点“叛逆”,从相关部门到银行内部,整个体系都“坏”透了,被网友评价称“德国人自黑起来,满世界昏天黑地”。
捷克制作的《遁迹匿影》有个特别的主人公,他避开尘世,钻进主人不在家的森林木屋,可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小偷,离开时还会将小屋还原成无人打扰的样子。一年冬天,他热衷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他被迫与一个真正的小偷同行,又遇见躲避丈夫的女主和她的孩子,看似奇幻的故事叠加了,实则一桩骗局就在眼前。
英国、奥地利合制片《维也纳迷案》与大热英剧《神探夏洛克》有些“同文”的意味,是警探与精神科医生的双男主戏。虽在探案类型上未必能比肩英剧,但剧集对于上世纪之交维也纳社会大环境的还原颇具看点。在被称为“镀金时代”的20世纪初,包括克利姆特和马勒在内的艺术家,以及像弗洛伊德的科学家都成了在这座奥匈帝国首都竞放的百花。但与此同时,在城市表面的繁华之下,黑暗的浪潮不曾停歇。愈发紧张的种族关系加上极速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后果,都成了滋生犯罪的温床。这些黑色和负面的背景反而在百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了剧集最好的设定之一。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编辑:范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