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孩子的视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医生正在给孩子检查眼睛健康状况 本报记者 李红梅摄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小学的学生在做无接触式眼保健操。 包康轩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018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从2019年起,每年开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两年来,各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有哪些措施和进展?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户外活动普遍增加
户外活动是防控近视的保护性因素,对于远视储备正在消减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小宇就戴上了近视眼镜。小宇不爱到外面玩,喜欢宅在家里,或是看书、打游戏,或是上网下国际跳棋,连续几年拿了学校比赛的冠军。六年级开学后,妈妈带他去医院配了角膜塑形镜,视力有了改善。学校每天下午还增加了户外活动时间,加上课间操、体育课,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
每天保证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是国家卫健委在近日发布的《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中提倡的近视防控原则。
“户外活动是防控近视的保护性因素,对于远视储备正在消减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付晶说。远视储备是指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双眼都是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常视力。从远视恢复到正常视力的过程即为远视储备的状态。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一名大眼睛的5岁男孩进入诊室,他已经近视了。妈妈准备了一张关于近视的“问题清单”,希望医生帮忙解答,如哺光仪是否有用、要不要吃叶黄素、家里要不要换灯等,医生耐心地一一作了讲解。
5岁幼儿园孩子为何会近视?付晶说,一方面有遗传因素,一方面是看近太多,远视储备过快消减。幼儿园的孩子多数都有生理性的远视储备,如果没有过多用眼看近,这些远视储备足够用到12岁后,随着孩子不断的生长发育和眼球成熟,才会成为近视眼。
看近,是指近距离用眼。如果近距离看电子屏,加上频次高、时间长,很容易消减远视储备。因此,上小学后近视的孩子迅速增加。
付晶对男孩妈妈建议,白天的时候多到户外活动,比家里换灯、吃叶黄素更有效。
小学生近视,在我国已经较为普遍。5年前,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李玲教授研究团队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估计,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孩子们在家进行线上学习。大规模的网课后,视力受到影响,近视率增加。前段时间,教育部对9省份14532人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视率增加了8.2%,高中生近视率增加了3.8%。
对于没有发生近视的孩子,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以上,可以很好地缓解眼睛疲劳,避免近视过早发生。为此,各地在复课后增加了户外活动时间,得到家长们的一致称赞。如在天津,小学的课间休息由10分钟增加到了15分钟;中小学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了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上海市小学一至三年级每周增加了一节体育课、每天上一节体育课;四至五年级每周上4节体育课。为增加孩子的兴趣,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创设了针对视疲劳和眼肌运动能力的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中保护视力。
科学用眼延缓近视
提倡提高学习效率,科学配比时间,尽量缩短用眼时长
近视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遗传因素属于先天因素。研究表明,父母中单方、双方患有近视,其子女发生近视的易感性比其他人群分别高25%—40%。多数儿童青少年近视,环境因素大于遗传因素。例如,长时间的近距离学习、看书、看电脑和看电视;不良的用眼习惯(看书、做作业姿势不正确);不良的用眼环境(灯光、环境采光不当);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和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等。
一名4岁小女孩让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莉印象深刻。小女孩的父母都没有近视,但女孩近视度数已经到了400度。她跟孩子聊天发现,从二十四史的逸闻轶事、英语学习、绘画、钢琴,孩子都能侃侃而谈。“孩子近视与她过早过度近距离用眼学习、大量使用电子产品密不可分。”
李莉建议,3岁以内的儿童最好不要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特别是电子产品的使用,3—6岁每次近距离用眼不要超过10—15分钟,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小学生每次近距离用眼20分钟,要让眼睛远视20英尺外不少于20秒,简称“202020”用眼口诀。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睫状肌痉挛,减少近视的发病率。
“近距离用眼过度,电子产品用得过多,这两大因素成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付晶说,要从根本上控制近视发生率,就要减少近距离用眼、少用电子产品。但是由于家长对教育期望较高,导致孩子们上课、作业较多,加上电子产品、在线游戏等越来越多地进入生活,近距离用眼、用电子产品不可避免。因此,我们提倡提高学习效率,科学配比时间,尽量缩短用眼时长。控制每天用眼的总时长和每次用眼时间,每次近距离用眼中间休息15—20分钟等。年龄越小,单次用眼和全天用眼总时长宜越少。
对于已经近视的儿童青少年,付晶建议增加保护性措施,科学延缓近视进展,如增加白天的户外活动、使用低浓度阿托品、验配角膜塑形镜等。
她强调,近视不可逆。一旦发生近视,眼轴即眼球前后径变长,所有干预措施都不可能使眼轴变短,彻底治好近视。因此,发现孩子近视,最起码先配上一副框架眼镜,有助于减缓近视进程,度数涨得慢一些。其次,在医疗机构检测后,由专业医生建议,使用低浓度的阿托品、角膜塑形镜等。
角膜塑形镜是晚上睡觉时戴的一种硬性角膜接触镜,可以压平角膜,在角膜上塑形出一个“近视”的镜片,从而使患儿白天具有清晰的视力,并能一定程度延缓眼轴增长,减少近视进展。角膜塑形镜需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戴镜前检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验配、使用。不能在无资质眼镜店随意验配,避免发生感染、失明的风险。
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参与,形成一个多系统、立体化的防治体系,长期坚持才能见效
专家发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不能单靠个人、家庭和治疗,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参与,形成一个多系统、立体化的防治体系,长期坚持才能见效。
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将近视防控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眸皓齿”工程被列为2019年度政府民生实事十大项目之首。仅用半个多月,全市就完成第一轮百万学生视力普查。同时,组建学校普查师资队伍,建立以保健教师(校医)为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为辅、学校负责人和班主任为关键参与者的4000多人的普查队伍。市教育局依托专业机构指导,共同研发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所有普查数据实时上传,建立不可修改、“一生一档、档跟人走”的视觉健康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预警。目前,温州市已将24万名近视发生快、高风险的学生列入预警对象,定期为班级、学校、家长提供分析报告。学校加快改造教室灯光照明,实现可调节课桌椅全覆盖,确保与视觉健康和近视防控密切联系的环境、器具标准执行落地。自实施“明眸皓齿”工程以来,温州市实现了5次百万学生全覆盖筛查,全市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下降1.45个百分点。
2018年,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工作,本次调查是我国近年来覆盖范围最广、学段分层最全、调查人数最多的一次学生近视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各年龄段学生近视发生状况。此后,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科普100问》《近视防治指南》《弱视诊治指南》《斜视诊治指南》《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系列手册》。推动各地逐步建立电子档案,并随儿童青少年入学实时转移、动态管理。
李玲认为,摸清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进行多部门协同行动,经过一段时间肯定会显现效果。“我们应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凸显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彻底扭转近视增长趋势。”
李玲提出,有关部门应为每个孩子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全学习周期档案,增加升学评价标准,改革完善高考制度,真正减轻应试教育负担,保护好孩子们的“明眸”。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4日 19 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