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承诺破产,通胀下的“油电双涨”
来源:海峡之声
2016年,蔡英文开出“选举支票”,称“10年内台湾不涨电价”,6年后,此项承诺正式宣告破产。虽然大致而言,民生用电仍持续“冻涨”,但企业用电大户电价上调最高15%,平均涨幅8.4%,仍会间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油价,则也“应声大涨”,台湾终于进入“油电双涨”的时代,而除此之外,民众还要应付可怕的通胀压力。
比起欧美通胀的严峻程度,从数据上看,台湾通胀并不算严重,连续3个月升破3%,与欧美动辄7%-10%相形,乍看“小巫见大巫”。不过,数据是冷的,民众的体感温度才是真实的,台湾消费者正感受到恐与美国不相上下的“通胀痛”。
为什么呢?
简单说,消费者的体感痛苦,来自于通胀涨幅与薪资涨幅的落差。如果物价涨5%,薪资不涨,那体感痛苦就是5%。如果物价涨10%,薪资涨5%,体感痛苦也是5%。
再者,因所得落差,消费力也决定了通胀体感,如美国中产阶级买一台iPhone,与台湾中产买一台同款iPhone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对涨价的敏感度也不同。
三者,通胀率也要细看,不同经济体对不同类别的通胀有不一样的感受。从整体数据来看,亚洲比欧美通胀率低,但许多亚洲经济体对“食物通胀率”较为敏感。
亚洲各经济体,食物类占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比重较欧美为高,看排名,印度是食物类占CPI最高的经济体(45.9%),台湾地区排名倒数第四,占24.8%,只比新加坡、大陆、韩国高而已。然而,台湾这一年来的食物通胀率(7.4%)却高居排名第二,大陆仅2.3%。
换言之,台湾对通胀的不适感,远比大陆高。这是在总体通胀率中看不太出来的关键。
简而言之,对比两岸,台湾民众对通胀的痛感主要来自于生活消费品,其中对食物价格敏感度比大陆高,涨价幅度又比大陆更高,因此感受当然就比大陆要深刻。
那么,直接冲击生活消费品价格的,就是粮食,以及深度影响粮食价格的油价与电价了。
通胀痛感的直接来源
台湾粮食7成仰赖进口,饲料95%仰赖进口,因此食物价格受到国际环境影响极深,也等同于所有影响国际粮食价格的因素,都会让台湾“受伤”。这叫做“输入性通胀”。
俄乌冲突所影响的是小麦与饲料的全球供给紧缩,蛋类(涨27.98%)、肉类(涨7.88%)价格应声而涨,小麦则波及所有面食类食品,如面条、面包、面皮加工品、啤酒、调味料等重要民生物资;蔬菜类则由于气候因素导致价格上涨22.12%。
另外,台湾玉米来源是巴西(六成)与美国(四成),这两个国家的通胀率都相当高,因此带动玉米价格飙升,打击台湾的农畜产业。
举个具体的例子:民众现在发现,低价的白吐司现在买不太到了,因为物价上扬,消费者为了省钱,白吐司销量会变多;但另一方面,小麦与鸡蛋价格涨了,业者会转而生产价格较高的吐司类别以维持利润,而不是增加白吐司产量。这种自然衍生的供需调整,就会使白吐司“供不应求”。
整体而言,外出就餐费用上涨5.8%,主要冲击的是平价小吃店,价扬量缩,而且一涨就不会再调降,促使消费者缩食,或干脆停止外出就餐。对于中高价位的餐厅而言,虽利润较高,抗涨力较佳,但压力也非常沉重。
这便是为什么,调涨电价方案排除了这些内需消费的店家,因为它们抗涨力非常低;食材涨,菜色就涨,来客变少,店租却不会降。
“被涨电价”的企业,必然转嫁成本到消费者
物价上涨,民众最怕的就是油电价也上涨,因应物价还能改变采购决策,但油电没得选,可说避无可避,省无可省。
不过,为选举而持续“冻涨”民生用电,除了降低选民的直接反弹外,并不能保证通胀得以抑制,因为这波电价上涨主要集中在用电大户身上,且力度不算小,因此内需用电大户必然要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例如钢铁业、机械业。
至于专注于出口的企业用电大户,有许多是毛利偏低的电子业,短期间对台湾影响不深,但长期影响就是干脆向外迁厂。
换言之,涨电价必然会加剧通胀,因此台湾当局通常不会考虑此途——尤其是选前——现在是万不得已才涨,而调涨幅度形同“一次将油门催到底”,可见国际通胀形势的严峻程度。
不过,台电赔本的原因可不能全部推到国际形势,大举建设天然气接收站,废除电价最便宜、最洁净的核电,以致企业必须负担沉重的减碳成本,都是让情势恶化的结构性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企业用电大户喊痛之余,再一次呼吁核电的重要性。
因此可说,台湾涨电价,原因虽复杂,但“非核家园”政策要负很大责任,因为这个政策让台湾抵抗国际价格压力的能力变得很薄弱。德国也是一个血淋淋的负面案例。
油价,则是另一个通胀故事。
运输业与通胀
现在台湾的油价,95无铅汽油一公升要31.5元新台币,虽然还没破历史高价,但也已落入历史价格里的高价区,人人都对此有感。
目前油价高涨的根源,来自于西方对最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其余产油国不愿贸然增产,也是理所当然,因为这是牟利的历史机遇。而一心想借此“打瘸俄罗斯”的美国,自然是祸首中的祸首。可笑的是,遭高油价反噬的主要受害者,也正是西方,台湾则只是受到连带损害。
高油价影响层面极广,其中,运输成本的上升会直接带动物价推升,这是保证恶性通胀难以抑制的关键因素。
此外,台湾能源极度仰赖进口,石油、天然气运输成本一走扬,台电的利润就会遭到侵蚀,这也是不得不调涨电价的因素之一。
在运输的部分,油价上涨影响的主要是货运业,而这次调涨电价受到重创的则是耗电高的大众运输业,如台铁、高铁与捷运。如果这些大众运输业经营本来就捉襟见肘,那么调整票价就是唯一选项,如捷运。
台北捷运算是全台捷运里最多人流的运输网了,但通常只能损益两平,谈不上赚钱。虽台电都有给予捷运95折的电价,但这次一调整就是15%,北捷当然会喊痛。而若调整票价,那就是消费者买单,若以市府税收补贴,就是全体市民买单。
以实例来总结运输业的通胀:民众为了买便宜的鸡蛋,居家附近的大卖场可找不到,得开车/骑车/搭车去远一点的传统市场找蛋,然而,高油价吃掉了鸡蛋价差;民众为了省钱想囤点白吐司,往往得开车/骑车/搭车到好几个面包店才找得到,甚至有白跑的风险,只好买高价的面包。
荷包里的钱,就是这么被通胀吃掉的。
通胀带来的全年经济下行
台湾经济仰赖出口,除了大陆以外,主要获利来源是美欧市场的消费性需求,因此,西方的高通胀(供不应求)虽看似对供给面有利,但物价居高不下会导致消费紧缩,致使台湾的经济基本面在下半年不被看好。
消费紧缩之外,美欧央行大举以升息应对通胀,又会抑制经济成长,使得企业产能紧缩,让台湾的各种零组件——也称为“中间财”——出口受到压抑。白话说,就是生产地的零组件需求降低了,因此影响台湾出口。
台湾在通胀压力下,升息脚步却见迟缓,就是怕影响经济成长,不想给予出口商双重压力,也对内需产业发展形成抑制作用。
这样的思维,保证的是台币的持续贬值,因为金融市场的外资会往美国回流,减弱台币需求。台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商,不利于进口商,所以进口商品价格会翻扬,以上所谈的粮食大宗商品如小麦、饲料的进口就会持续涨价,并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大陆读者读到这里,就应能体会粮食自给自足为何那么重要了,一切都牵一发动全身。
这么看就知道,无论外销或内需,台湾下半年都会受到通胀的严峻冲击,因此“主计处”下调了经济成长率,由4.42%降到3.91%,而外界还认为此预估过于乐观。
看似依旧畅旺的半导体业,其实需求减弱、供过于求的警讯已经持续两个月,美欧市场因通胀而带来的消费紧缩,会减低笔电、手机与脚踏车这些台湾出口要项的需求。现在加上调涨电价,这些毛利空间有限的大出口商别无选择,只能减产以对,因为一方面需求变少了,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用电支出。
出口商减产,台湾为顾经济而缓升息的政策就会被削弱,通胀则不会消退,因此现在财经界都在担忧,今年不好是注定的,怕的是“明年也不好”。
结语
蔡英文开出“10年不涨电价”支票的时候,全球经济还行,没有疫情冲击,没有俄乌冲突,甚至连中美关系都还很平稳,而她承接的是马英九累积8年的电力红利,因此自以为还养得起“非核家园”。
现在外在环境遭到接连的冲击,这种一厢情愿又脆弱的承诺终于破产,在通胀狂潮下显得轻浮幼稚。
然而,报应总是落在人民头上。 (文/雁默 来源/海峡之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