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 星期六

“棍棒出孝子”还行得通吗?听听香港儿童维权专家怎么说

作者: 傅丽云

第14届新加坡儿童会讲座本星期六首次在线上举行,邀请到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主席雷张慎佳以英语讲述“共同守护儿童权益的旅程”。

雷张慎佳是香港知名儿童维权分子,30多年来致力于维护儿童的福利。个性爽朗的她,经常向香港政府提出建议,也因积极贡献社区而获奖无数。

本期《人物面对面》专访这位儿童权益倡导者,谈她在关爱儿童工作的心路历程。

上周五,通过Zoom视讯访问,与雷张慎佳 “面对面”。

千里之外的她,眼神坚定,讲话铿锵有力。

也或许是接触孩子多了,她在访谈过程中,不时抛出“你问得真好”,满满的正能量,尤其让人舒服。

在香港,有涉及儿童课题的新闻,媒体肯定会找雷张慎佳发表意见。

“棍棒出孝子”还行得通吗?听听香港儿童维权专家怎么说

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主席雷张慎佳是香港知名儿童维权分子,30多年来致力维护儿童权益。(受访者提供)

2018年1月,屯门5岁女童被虐致死案,她身上133道新旧伤痕引起轰动,被形容为“香港开埠以來最严重的虐儿案”。

今年4月,女童的生父和继母终审裁定谋杀罪成,被判终身监禁,继外婆也因虐儿罪判监五年,再度引起舆论热议。

根据女童的8岁哥哥和7岁继姐的口供,女童和哥哥几乎每天被生父和继母虐待,包括藤条抽打、拖鞋掴脸、剪刀插胸等。

2018年1月5日晚,生父更将妹妹“飞高高”,抓住她往上抛,使头部撞到天花板,次数多达18下。

当晚两兄妹只能睡地上,也没有毛毯保暖。隔天早上,女童昏倒,生父报警。

因长期受虐,女童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满身伤口导致细菌入侵,当天死于损害肝肾等器官的败血症。

举报面对繁文缛节 受虐个案转介13次

雷张慎佳当时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提出保护儿童的法律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并严厉批评政府在改革儿童保护法令和反暴力方面的动作过慢。

她说:“儿童被虐不是一次的事。留在小孩身上的伤痕,大人为何视若无睹没有举报?”

她也呼吁社会福利署和其他孩童保护机构携手组成有效的举报机制,减少官僚作风,并举一个在教师、校长和其他机构之间转介了13次,最终当局才发现的受虐个案,说明举报者面对的繁文缛节。

雷张慎佳多年来除了积极维护香港孩童,也同时付出时间与心血,向新加坡、台湾和中国大陆等地推广保护儿童的工作。

她告诉《联合早报》,香港2018年6月成立以政务司司长为主席的儿童事务委员会,聚焦处理儿童成长中面对的问题。

“我相信新港都尚未全面检讨儿童相关法例,以反映联合国公约条文。

“我们没有清晰的法例界定虐儿、未全面禁止体罚、没法定的‘死亡个案检讨’机制,也未强制举报严重高危的虐儿事件。

“希望新港两地政府和儿童机构多交流、反思,努力倡议、落实及完善这些已有国际共识的项目。”

她指出,香港政府已在考虑强制虐儿举报机制,不举报将成为刑事罪。

“举报的目的不是要惩治,虽然免不了惩治,但这不是目的,而是守护我们的儿童。预防和治疗同样重要。”

她指出,无论是香港或新加坡,孩童受虐死亡的个案都不该发生。

被虐孩童走过 你看见了吗?

“我们必须有儿童死亡调查系统,寻根究底,深入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到底出现什么问题。

“我们倡导立法,但单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法律只是社会的底线,能帮助教育社会,改变意识形态,但必须有个配套配合。”

她说,我们怎能够容许一个孩子走在受折磨的漫漫长路而没有被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成人、专业人士从他旁边走过,能够帮助或改变他的死亡或受虐情况呢?

这些人包括了在学前教育中心、托儿所、学校的教师、医院的护士、医生等人。

“难道这个孩子从没在他们眼前走过?或者他走过而没被看见?或者被看见了,却被忽略了?”

屯门5岁女童的案件,与四年多前本地5岁男童受虐致死相似,同样让人痛心。

2016年10月间,男童遭狠毒父母以各种手段虐待,包括轮流用热水泼他超过一周,将他关进猫笼、用烟蒂灼他、大力推头部撞墙等。

雷张慎佳说,屯门5岁女童去世时,身上有百多道伤痕,引起了社会关心。“不能让这个关心就这样过去。世上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就已经太多了。”

不认同“棒下出孝儿” 力争香港立法禁体罚

禁止体罚不等于纵容和放任,体罚确实带来后遗症,影响个人成长、亲子及人际关系,所以必须终止对孩子施予暴力。

“棍棒出孝子”还行得通吗?听听香港儿童维权专家怎么说

雷张慎佳指出,体罚带来后遗症,影响个人成长、亲子及人际关系。(istock)

极力反对体罚的雷张慎佳,2005年把“国际无巴掌日”(International Spank Out Day)引入香港,吁请社会关注体罚问题,极力推行和争取香港全面立法禁止体罚。

1998年由美国发起的“国际无巴掌日”定于每年4月30日举行,通过各种活动持续提醒民众不要虐打孩子。

华人地区都未加入禁体罚行列

目前已有62个国家和地区全面立法禁止体罚,包括在1979年便推行这项措施、至今42年的“领头羊”瑞典,以及去年最新加入的韩国。

可是,华人居多的地区,包括中港台和新加坡,都不在名单上。

雷张慎佳指出,以往人们秉持“棒下出孝儿”“不打不成器”的观念,相信体罚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惩治最重要,以为可以这样对待儿童,落实成人的期望。

根据雷张慎佳,1989年签订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是要让孩子获得最大的福利,让孩子不必遭受残暴或羞辱对待。

“国际认可不受暴力对待的人权,而国际大小型研究已显示体罚会有后遗症,它会影响个人成长、亲子及人际关系。”

不过,有不少人质疑,每个孩子不同,这套零体罚或零暴力的亲子管教方法,是否放诸四海而皆准,真的管用?

针对这点,雷张慎佳认为,虽然无单一的解决方案,但全面放下体罚,是改变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第一步。“有不少国家寻求更佳方法,不单落实公约中无暴力对待儿童的承诺,也用实在并有效的亲子管教方法。”

压力令孩子成制度下牺牲者

香港民间推行禁止体罚也碰过许多困难,从起初的抗拒,对倡导者诸多指责和批评,到后来慢慢听到孩子的声音、同道之人的经验,就比较能体会这个建议背后的精神。

她指出,成人体罚孩子,有时不是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发泄自己的怒气、缓解压力,合理化对孩子的伤害。

在倡导停止体罚的同时,她认为也须确保不纵容一些负面或违反社会的行为。

“如果禁止体罚等于纵容和放任,问题就很大,因为孩子需要安全、健康、无暴力的环境及诱导,家长和旁人的言行举止都影响孩子。”

她因此鼓励家长用正面的方法,包括多与孩子沟通,通过诱导和管教来取代体罚。

她也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

压力出现时,有些孩子能够承担,可是有不少孩子并非不能承担,而是不愿用大人或制度所要的方法承担,就往往成为制度下的牺牲者。

她说,一些孩子在压力下依然不能达到教师或制度所要求的,如果换个环境,处在一个较轻松、较重视个人发展的环境,或能发展得非常好,日后成为更有创意,潜力得以发挥的人。

过分保护子女也是一种疏忽

家里的乌龟和小花朵,是雷张慎佳面簿的“常客”。

“我以前什么都上面簿,包括家人的照片,后来慢慢学习到,不把其他人的隐私公诸于世。

“现在只拍花、拍我的乌龟。”

雷张慎佳来自大家庭,有一兄一弟四姐。

她说,童年没有欠缺什么,不孤独也没遭遇暴力对待,父母照顾得很好。

谈到家人,她也小心翼翼,确保不会泄漏过多信息。

提到从商的丈夫,多年前雷张慎佳是香港聋人协会一个中心的主管,在那里认识了雷姓总干事,后来成了她丈夫。夫妇俩有一子一女,都负笈英国大学念法律,如今都在香港当执业律师。两子女也各为她添了孙儿。

别让孩子在对抗性环境中成长

请她传授育儿之道,她谦虚地说,有很多负面经验,不好分享。

“我从不认为,我们需要有一个对抗性的环境,叫孩子在里头斗争,做那个分数最高、最威风的优等生。

“在我成长过程中没有这方面的压力,所以我也不给予孩子压力,特别是学业成绩。但这不等于放纵,我会尽量督促,鼓励孩子把事情做好。”

她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就曾指出“过分保护子女,也是一种疏忽”。

她坦言,孩子读书时,她也忙于工作,无法付出太多时间。“最终,孩子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

她和丈夫互相配合。丈夫利用英文报章的作文或字句,让孩子阅读,然后默书,看两兄妹谁掌握得好,“用这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进步”。

谈到15个月大的内孙男,八个月大的外孙女,她眉飞色舞。

有空就探望孙儿的她说:“看见他们的表情,每天身心灵的发展,是很奇妙的。宝宝在被照顾和关怀的环境里,自然就有安全感,有信心,有喜乐。”

雷张慎佳的英语极为流利,好奇她是否喝过洋水。她笑说,她整个教育学习都在香港。

投身防虐儿行动逾40年

上世纪70年代,她考获香港浸会学院(现为香港浸会大学)的社会学专业文凭,1979年加入防止虐待儿童会(Against Child Abuse,简称ACA)的前身——防止虐待儿童行动组。

1980年,她到香港大学攻读社工硕士学位,毕业后到树仁学院(现为树仁大学)当讲师兼实地协调员。

1983年重回ACA当总干事,2011年3月底从肩负了28年的职位退休。

退休前,她已参与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的工作。“从最初的关怀小组,到最后成为独立的机构,我都参与其中。”

退休以来的这10年,她一直留在该委员会担任主席。她也是儿童事务委员会(Commission on Children)非官方委员。

她坦言,不该霸占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主席职务太久,该让人接棒了,“很快就会退下”。

讲座已吸引逾400人报名

自2007年起举行的新加坡儿童会常年讲座,去年因疫情暂停一年后,来临星期六将恢复,但首次以网络讲座形式举行。

“棍棒出孝子”还行得通吗?听听香港儿童维权专家怎么说

第14届新加坡儿童会常年讲座「共同守护儿童权益的旅程」宣传海报。(新加坡儿童会)

本届主讲者雷张慎佳是该讲座的首名海外讲员,过去讲员包括时任国会议长的哈莉玛总统、时任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长维文医生(现为外交部长)、时任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现为教育部长)、前总检察长温长明教授、本地社会工作教育先驱黄安(Ann Elizabeth Wee)、《海峡时报》特别任务总编辑韩福光等。

雷张慎佳是香港红十字会2009年第二届香港人道年奖得奖人,也获国际预防虐待和忽视儿童协会(ISPCAN)2006年杰出服务奖,以及香港儿科医学会2018年的儿童健康奖等。

1999年,她领导的防止虐待儿童会接待新加坡儿童会的考察团,并启发后者在隔年推出幼儿预防性侵犯课程“KidzLive : I Can Protect Myself”。

疫情对弱势儿童打击最大

新加坡儿童会日前就第14届讲座“共同守护儿童权益的旅程”发文告说,长期的冠病疫情严重影响世界各地儿童的福利,尤其是弱势儿童。

经济压力、暴力和疏于照顾是现有须解决的问题,但儿童长期的精神健康和所面对的数码鸿沟也受到关注。“这些复杂课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可通过提供重要的预防措施改善情况。”

儿童会认为须倡议一个可回应儿童需求的全面系统,“这需要包括法律、教育和社会服务不同领域的集体行动,以促进孩子的福利”。

制定决策时应结合孩童心声

另一保障措施是在制定政策或决策时,结合孩子的心声。儿童会认为有必要设立收集儿童意见的机制,然后与当权者分享,好让决策者知道相关趋势和来自孩子的建议,以及该做什么样的改变。

本月28日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举行的免费英语讲座,至今已吸引超过400人报名。对儿童课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上网https://bit.ly/SCSlecture2021报名参加,截止日期是本月26日。

讲座以英语进行,不过雷张慎佳届时将以华语答复用华语提问的出席者。

上一篇新闻

儿童已成为新加坡当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率最高群体

下一篇新闻

“娃全身红疹,被新加坡医生要求全麻开刀!我该怎么办?”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